第十一章 边区工业体系的建立(上)/第二节 边区的公营工业/六
六、炼铁工业
皖南事变后,随着边区遭到经济与军事封锁,包括铁在内的各类战略物资很难进入边区。随着边区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发展,制造机器、炮弹、地雷、手榴弹等需要大量的铸造生铁(灰生铁),铁成为边区最需要、最紧缺的物资。为了解决生铁的需求,一方面从民间收集,甚至把寺庙里的铁钟拆下来熔化使用;另一方面利用边区境内的铁矿资源,建立炼铁工业。
边区探明有开采价值的铁矿主要分布在淳耀、甘泉、蟠龙、子长等地。铁矿分布虽然比较丰富,但都是含铁量比较低的贫铁矿,如淳耀矿含铁23.3%—33.9%,甘泉矿含铁35.4%,蟠龙矿含铁27.1%—48.5%,子长矿含铁24.3%—36.2%。①为了供给生铁需要,边区科技人员首先实验解决耐火材料。随着陶瓷厂耐火砖的生产成功,为边区炼铁工业的建立创造了条件。1942年到1943年,边区建立了关中铁厂、贺龙第一铁厂和军工局炼铁部。
1942年秋,关中分区开发本地铁矿资源,建立铁厂,采用土法炼铁,这是边区建立的第一个炼铁厂。主要产品有生铁、毛铁、排条铁、翻砂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1943年到1944年底生产生铁20万斤;②1945年2月至9月生产铁33150斤,产毛铁26031斤,排成铁条18812斤,翻砂制成品重量12271斤,其中饭锅622口,犁铧839个,还有其他日用品。③
1942年5月,包玉珍等人开始筹建贺龙第一铁厂,到1943年9月开始生产,到1944年5月共生产铁4万余斤。④
1943年5月,军工局建立了炼铁部,由赵俊为主任,沈鸿负责机械制造,徐驰负责高炉设计、冶炼工艺设计和冶炼试验,还抽调了一些地质、采矿、化工专家共同筹建军工局炼铁部,他们设计修建了一座炼铁小高炉,1944年4月,建成点火试验。通过三次试验,“小高炉冶炼灰生铁的合理冶炼工艺和最佳配料比,开辟了一条正确地冶炼灰生铁的路子。”⑤试验取得成功后,很快投入正常生产。军工局炼铁部是边区建立的一个科技含量比较高的铁厂。
①西北局调查研究室:《边区经济情况简述》1948年2月19日,《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322页。
②《周崇德给曹秘书长的报告》1944年12月9日,《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326—327页。
③《关中铁厂1945年工作总结简录》1945年11月23日,《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327—328页。
④《创立贺龙第一炼铁厂》,《解放日报》1944年5月19日。
⑤徐驰:《军工局炼铁部》,《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陕甘宁边区》,第1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