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历史的借鉴
——试论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货币政策
杨希天 雷和平
1935到1948年,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地的典范。这一时期,边区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和政府领导部门遵照中共中央制定的总政策、总方针,在建设和发展边区金融,支持革命战争,发展边区经济方面,作过许多重要指示,并且进行了具体的、有力的领导。边区金融部门在建设新民主主义的独立自主货币金融体系、开展货币金融工作,积极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服务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和贡献,摸索和积累了不少可贵的经验。本文根据史料,试从几个方面论述抗日战争时期边区的货币政策,试图从中找出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以求“古为今用”。
一、坚持独立自主的货币方针,维护边币统一流通市场问题
(一)历史情况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银行发行边币,是从1941年开始的。这年国民党政府违反国共协议,发动“皖南事变”。之后停发八路军军饷,断绝对陕甘宁边区的接济,并实行封锁,使边区陷入空前的困境。为了反对分裂、内战,打破封锁,中共中央开展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斗争。在金融领域里的重大决策,就是由边区政府于1941年1月30日明令禁止法币在边区境内行使,并于同年2月18日布告授权边区银行发行“陕甘宁边区银行币”(以下简称边币),作为边区市场计价流通的唯一合法的本位币。到1944年5月,西北财经办事处决定以边区贸易公司名义发行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券”,于次年6月起,明令公布以该券代替边币作为边区本位币流通。从1941年边币发行起,边区货币与法币的关系就开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是在我国处于国民党政府统治下,边区革命根据地奉行与国民党统治区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下的独立自主的货币体系。边币的发行,使边区得以通过发行货币动员和集中区内一定的财力、物力,对于边区在经济上反封锁、破坏,在政治上维护边区的独立,在军事上坚持抗日,反对分裂等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贯彻独立自主的货币方针,从1941年起,边区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一是明令禁止法币在市场流通,取缔、打击法币黑市活动。同时也禁止银元在市面流通。二是组织货币交换所,收兑市场上原有的以及流入的法币,掌握法币,组织对区外的贸易。三是发展边区生产、贸易,努力稳定边币,积极扩大其流通领域。从1941年起,从总体上说,这些措施是坚持执行,贯穿始终的。但从各个年度来说,边区内部各个地区的执行情况,还是很不平衡的,中间也曾出现过一些失误,产生过一些问题和缺点。
(二)当时的争论
边币发行后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努力维护边币的统一市场,这在边区总的领导思想上是十分明确的。但是在边区银行执行中,边区各个地方执行中也曾经产生过一些不同认识和争论。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三种观点:
1.“边、法币同流论”。其中心思想是认为边区与国民党统治区地缘密切,犬牙交错,经济、贸易关系频繁,货币流出、流入情况复杂。事实上边、法币在那里同时流通,也难以完全禁止,所以主张不如让边、法币同流,通过自由竞争来使边币占领市场。持这种观点主张的人甚至认为硬性禁止法币流通反会对边区带来不利影响。
2.外汇基金制论。其中心思想是认为边币的发行和稳定,必须坚持与法币一定的比价关系,必须有物资作保证,而组织区内物资进口和保持比价必须掌握有一定数量的法币,作为外汇准备。因此边币的发行实际上是以法币为基金的。
以上两种观点,当时边区银行领导上是明确反对的,因为这是违背独立自主货币方针的。但是在边区部分干部、部分地区,上述思想是长期存在的,特别是在边区经济、金融形势发生困难的时候,更是如此,由此影响到边区货币政策、方针、措施的有力贯彻,阻碍了边币尽可能地扩大流通领域,程度不同地影响了充分利用货币发行支持经济发展方面的力量和成就。
3.政治上的独立性和经济上的从属性并存论。这是当时边区银行领导的主导思想。(并存论是作者描述的,是否恰当,请推敲)。其中心思想是边币有其自己的独立性,表现在发行可以自由增加与收缩,比价可以自由提高和降低。但边币在政治上独立性多,在经济上的现实意义不大。边币对法币存在很大的从属性。边币对法币的关系近似银行兑换券与硬币的关系,其实质就是法币的兑换券。所以在处理金融问题上不应过多地强调其独立性而要强调其从属性。主要论据是边区生产虽有发展,但物资供给严重不足,主要必需品的很大部分,要从国民党统治区输入,由于边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的经济贸易关系密切,边区内边、法币同流的现象无法完全克服,不能不利用接受法币来组织贸易,不得不用法币来作为稳定边币的手段,不能不用法币来作为衡量边币的价值尺度。正因为边区这种对国统区经济上的依赖性,形成了边币对法币从属性。认为只有敢于正视这一点,承认边区金融工作中的被动地位,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基于这样的认识,当时边区银行决定把边币稳定在与法币的比价上,在区内无限制兑换法币,大量收存法币作准备,并根据物资、物价情况来灵活地组织对国统区的贸易。在无限制兑换法币以外,还加强政治力量的帮助。边币发行、流通的目标则是争取在边、法币比价稳定的基础上,边区中心地区基本上达到用边币,边境上不拒用边币。
对于上述指导思想,当时也曾经有过不同的争论,有的同志反对意见比较尖锐。认为这种观点的基本精神是边币无条件服从法币及其恶性通货膨胀政策。把边币稳定在与法币的比价上的政策是错误的。也有的同志则认为,形成这种指导思想,有其客观的经济基础,按照这种指导思想采取的一些措施,有许多是符合客观需要的。但是,把边币说成是法币的兑换券,是在理论上没有把边币对内和对外关系说清楚,把边币对法币的力量对比的劣势和边币的独立性质分清楚。
(三)几点认识
1.我们的认识,当时边区银行领导分析边区的经济情况,边币与法币之间存在许多复杂的关系,强调在处理边、法币关系中需要采取许多灵活的、变通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是切合当时的实际的,是必要的。这对于反对和防止想单凭行政命令去彻底赶走法币的“左倾”思想,以及不敢掌握一部分法币,用法币作为斗争的武器的思想是起了很好的作用的。但我们认为,当时把这种政策上的灵活性,上升为理论,认为边币实质上是法币的兑换券,则是不恰当的。边币的发行是边区执行独立自主总政策的产物之一,其精髓是要在经济上实行独立自主,以支持政治上的独立自主。货币属于经济范畴,离开了经济上的独立性,只讲政治上的独立性,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很同意当时有的同志所提出的边区物资供应上对国统区的依赖性,法币对边币事实上存在的优势,不能分析为边区经济上的依存性和边币对法币的从属性。把边币说成实质上是法币的兑换券,就是在事实上不承认边币是独立自主的货币体系,这里的关键是在理论上把货币政策上的原则性和执行政策中的灵活性和求实态度混淆起来了。应该说,这种理论观点,对于执行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的坚定性是有一定影响的。
2.边区奉行独立自主的货币方针的经验教训,在建国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认为仍然有不少方面是可以借鉴的。今天我国的情况与建国以前当然是截然不同了,但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对外经济联系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币与外国货币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在货币问题上怎样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特别是坚持维护人民币的统一市场等新问题,需要我们加以研究。例如。外汇兑换券是我国对外开放后为了方便旅游,加强外汇管理,而由中国银行发行,在一定范围替代人民币流通的兑换券,不是我国的本位币币种。发行以来起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不少流弊,主要是外汇券流失严重,超过规定范围在市场流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民币的统一市场,影响到市场物价的稳定。近年来人们对于它的存废曾经作过反复的讨论,目前暂时保留。这个问题究竟如何解决,比较妥善。又如外汇黄金市场能否开放问题,前一阶段不少人也曾经主张开放外汇黄金市场,取消外汇黄金价格事实上的“双轨制”,使国内外汇黄金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接近,认为这样做,对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有利。我们认为这个问题也可以借鉴陕甘宁边区的经验。在当前,人民币与国外货币在经济上处于相对劣势的情况下,对外贸、外汇必须加强管制,不能搞自由化,只有这样,才能坚持独立自主的货币方针,维护人民币的统一市场。至于将来香港回归祖国实行“一国两制”后,人民币和香港货币的关系问题那更复杂了。那时的人民币对港币的关系,即不同于当时陕甘宁边区边币与法币的关系,也不同于目前我国人民币对国外货币的关系。是在世界上出现的“一国两制”下新的货币关系。如何处理好这种货币关系,是需要总结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包括根据地时期)的货币工作经验、教训。结合当时的情况来认真研究的。
二、边区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
(一)历史情况
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是否正确,掌握是否恰当,是货币工作中的关键问题。从总的来看,边币发行后,边区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多元化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支持边区财政,支援抗日战争;第二是发展边区生产和贸易;第三是稳定边币币值,防止金融波动。这种多元化的政策目标的选择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明确的。对这些政策目标的掌握和完善也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做到的。大体上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边币开始发行到1942年。边币发行之初,速度过快,边币贬值、金融波动就引起了工作中的争论。1941年8月在中央金融问题讨论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作结论,认为边区的金融问题实际上是经济与财政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只有发展生产。边区银行确定紧缩货币发行以稳定货币,同时加强对私人经济和农业的投资以发展经济。经过几个月的工作,边币基本上稳定了,但随之出现了一种偏向,就是边区银行当时的领导过份强调了边币的稳定,实际变成尽量不发行货币,不得已才发行货币的方针,这样就使本来可以增加的发行也没有发行,削弱了利用货币发行来支持经济的力量。特别突出的1942年在法币贬值,边区领导决定采取运用边币在经济上对法币进攻的措施时,由于银行事先票子准备不足,未能充分利用有利时机发行边币,抢购物资,打击法币、形成了工作中的失误。
第二阶段是1943年。1943年初边区检查银行工作,在西北高干会议上批评了银行工作中的“金融本位主义”和“发行工作保守观点”。西北财经办事处确定银行一要支持公私经济发展,二要支持财政预算,三要发行并调剂货币,尽量执行吞吐发行的方针。为了解决财政银行的矛盾,又决定将银行归财政厅管辖,将银行所属光华商店移交物资局管理,将稳定金融的任务交给物资局承担。从此,银行的发行工作实际上直接受财政厅的领导,基本上服从于财政的需要。这一年在工作中出现了另一种思想倾向,即“无限制发行论”,表现得非常突出。认为多发票子支持财政、支持经济无害有利。因此,边币发行速度大大加快,全年发行量增长14倍多,加上当时反内战的动员开始,给金融以极大影响,结果重复出现物价飞涨,边币贬值。
第三阶段,1944年到抗战胜利。1943年末中共中央西北局认识到批评发行保守论是对的,但无限制发行,边币贬值,金融波动,危害也严重,果断地采取了不发票子,停发财政开支经费,推销土特产,回笼货币等项措施。1944年3月西北局高干会议检讨了财经工作,也布置了“稳定金融,提高边币”。5月份又决定发行“陕甘宁边区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券”,并明确发行新的货币不是为了财政开支。由于1944年对金融贸易进行了整顿,对货币发行实行有计划地支配。加上1943年边区生产的大发展,边区物资力量增强,1944年货币发行只增加2倍多,物价只上涨一倍多,边币又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局面。1945年,西北财经办事处又进一步决定银行要建立家务,银行与其它部门往来是信用往来,银行对财政只是支持周转。这种情况说明,从边区总的领导到银行,对于货币政策多元化目标的认识逐步明确,掌握得完善了,措施也较为恰当了,因此货币发行也得到有效的调节和控制。
(二)几点认识
边区作为革命根据地,独立自主地发行货币,是一种创举。它对于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掌握,措施的确定,在认识上有个发展,工作上有些失误,应该说是很难免的。即使是建国四十年来我国在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和掌握实际上也仍然是有曲折、有失误的。综合边区的历史经验,结合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我们对货币政策目标问题有以下几点认识。
1.货币政策基本目标的多元化是客观需要。在建国四十年的今天也仍然是适用的。货币政策是国家财经总政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货币关系渗透于国民经济各种关系之中。货币政策基本目标只有多元化,才能较好地体现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多方面的内在联系,并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货币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实际执行中货币政策目标多元化固然会产生矛盾,这可以通过实践,总结经验,认识规律,来提高自觉性,增强科学性。抗日战争时期边币发行只有四年多,到1944、1945两年能够比较完善地掌握货币政策目标,说明只要面对实际,善于探索,是可以摸索到客观规律的。
2.在多元化的货币政策基本目标中稳定货币是极为重要的目标,必须自始至终地加以充分重视,这是做好货币工作的基础。抗战时期边区稳定货币工作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处理好银行与财政的关系。边区银行是边区政府的银行,在当时边区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银行支持财政克服困难,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1943年将银行归划财政领导,银行的货币发行完全屈从于财政的需要、稳定货币的政策目标就难以坚持,以至产生了通货膨胀。后来银行重新独立,并对财银关系的理顺作了许多明确规定,从而使货币发行得以控制和稳定。联系到建国以后,文化大革命时期银行也曾一度划归财政领导,对金融同样产生了不良的后果。看来财政、银行必须分开,既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约,在银行、财政分开的情况下,仍然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货币的发行决不能屈从财政的需要。这是一条基本的经验。近年来我国财政银行的经济关系处理不好,一部分货币的发行是屈从于财政的需要而产生的。这既有在改革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困难的原因,也有前一段我国对货币问题指导思想存在偏差所导致。在当前治理整顿中,如何纠正错误观点,进一步调整好财政与银行的关系,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克服财政性货币发行的漏洞,是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3.在货币政策基本目标中稳定货币极为重要,但也应注意处理好、协调好稳定货币与其它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1941年边币发行过多,边区银行领导决定紧缩货币发行是正确的,问题在于以后把这个问题绝对化了,产生了怕发行货币的“恐慌症”,该发的、可发的货币也没有发。应该明确,边区之所以要发行货币,正是为了通过发行货币在独占市场货币流通,由边区集中一定量的社会财富,进行周转运用,以支持边区经济建设和支持抗日。该发的可发的货币不发,就是削弱了边区可以充分运用的经济力量,表面上对金融有利,但于大局不利,这就形成了“金融本位主义”,“发行保守主义”。联系到存在严重通货膨胀的今天,我们认为,坚持稳定货币这个目标,坚持紧缩货币供给的措施是不能动摇的,但我们也并不赞成有些同志要把稳定货币作为货币政策唯一目标的主张。应该在当前执行货币政策时把坚持稳定货币的中心目标和其它目标紧密地、恰当地结合起来,使我国能够在经济继续有适度增长的情况下,抑制通货膨胀。
三、边区稳定货币政策措施的研究
(一)历史情况
边币发行后,如何稳定其币值面临着两个难题。一是边区与国民党政府统治区经济往来密切,在国民党政府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并且利用法币来掠夺和压迫边区的情况下,如何保持边区金融货币的稳定,难度极大。二是边区经济落后,物资匮乏,总需求大大超过总供给,矛盾比较突出。针对以下难题,当时边区领导和金融工作者经常关心的是两个问题。
1.把边币稳定在物价上抑或稳定在与法币的比价上的争论。当时第一种主张是“物价随环境,比价求稳定”,即把边币稳定在与法币的比价上,物价则随法币的币值走。第二种主张与之相反,是“比价随环境,物价求稳定”,即力争稳定边币的币值,不求与法币的比价保持稳定。当时第一种主张是边区银行领导上的决策依据,并且认为,执行结果是成功的,但持第二种主张的则从多方面分析批评这个政策,认为是屈从于法币,执行结果是失败的。由于边币发行伊始,经验不足,上述两种主张各有道理,各有偏颇,自所难免。通过实践和总结,边区银行逐步摸索到了第三种意见。即稳定在物价上还是稳定在比价上,都不能绝对化,绝对了都会违反客观规律。边币应该有其独立性。边区的物价应该尽可能地稳步上涨,边币与法币的比价则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有时提得高些,有时压得低些,以有利于与法币斗争,组织区外物资,相对稳定区内物价为原则。
2.稳定金融物价的措施。最根本的是边区在毛泽东主席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财经工作总方针的指导下,各个部门紧密结合,全力以赴,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开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例如,边区财政曾停发机关经费,紧缩财政支出,杜绝浪费,惩治贪污;加强对外贸易管理,扩大出口,实行食盐统销专卖,限制非必需品,并严格禁止奢侈品的进入;理顺财银关系,树立银行信用,扩大银行对经建的贷款,促进生产发展。所有这一切对于1944年到抗日战争胜利边区经济金融的稳定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二)几点认识
1.当前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势与边区截然不同了,但在货币问题上实际也存在稳定物价和稳定与国外货币的比价(即汇率)等复杂问题。边区金融工作中的一些经验今天还是很有教益的。我们的认识,按照当前我国的实际,我们决不能奉行搞温和通货膨胀以刺激经济的办法,必须力争货币与物价的稳定。但由于我国正在改革,价格体系必须逐步理顺,因此,稳定货币,物价又不能绝对化,只能是相对地稳定。其政策界限一是物价的调整理顺以不超过国家和人民可以承担的能力为限;二是物价的适当调整要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协调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人民币对国外货币的汇率是普遍关心的问题。有的人曾主张放开搞活,大大提高汇率,看来是不切合实际的。按照目前的情况,还是应当加强外汇管理,搞好有控制的外汇调剂市场,并在治理、整顿有较好成效,通货膨胀有所抑制时考虑适当提高汇率,放宽外汇调剂。
2.边区稳定金融物价的措施的获得成功,集中地反映了延安精神的光辉,反映了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经工作总方针的正确性。我们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吸取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财经工作总方针的精髓,研究改进当前的经济金融政策,对于当前治理整顿,深化改革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其中特别应该重视的是:第一,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狠抓廉政、简政措施,转变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大大抑制集团消费的膨胀。对于平衡财政收支,抑制通货膨胀将起很大作用。第二效法当年边区严禁输入非必需品和奢侈品的精神,加强外汇、外贸管理,使有限的外汇真正用到国家经济建设的刀刃上去,以求更加有利于“改革开放”方针的贯彻和经济金融情况的改善。第三,为了增加当前我国的有效供给,也很有必要号召全国干部、职工、学习边区大生产运动的精神,奋发图强,增加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力纠正在一些部门、单位实际上存在的惰性、松散,不守纪律,不讲效率的风气。这不仅是经济工作之必要,也是恢复、发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光荣传统之必要。
①本文系作者参加1989年8月的中国钱币学会革命根据地货币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