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二、中共中央到达西北根据地

任学岭 谭虎娃

    
  由于国民党疯狂的“围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开始了战略转移。长征伊始,寻求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就成为红军长征最主要的战略任务之一。落脚点的选择关系到长征的成败和中国革命前途命运。对于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中央红军曾选择了湘西、川黔边、川西等落脚点,但都没能实现。在中共中央北上途中,正值西北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反“围剿”,给国民党当局以极大震动,还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大公报》、《晋阳日报》等报刊数次报道西北根据地的情况。1935年9月当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哈达铺时,意外的从《大公报》、《晋阳日报》上得到了西北根据地的消息。“陕北刘志丹赤匪部占领六座县城,拥有正规军五万多人,他们飘忽不定,行去无踪,窥视晋西北,随时有东渡黄河之可能”,“全陕北二十三县几无一县不赤化,完全赤化者八县,半赤化者十余县。现在共党力量已有不用武力即能扩大区域之威势。”②通过对报载消息的综合分析后,中央作出了“到陕北去”③主张,特别是了解到红二十五军到达西北根据地后,西北红军力量壮大的消息后,给正在北上的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以极大的鼓舞,不久之后的榜罗镇会议上,中共中央正式决定把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会后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直奔西北革命根据地。党中央率领陕甘支队分3路北上。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西北根据地吴起镇。
  中央红军进入根据地以后,革命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研究制定党和红军在新形势下的行动方针和任务,10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吴起镇举行扩大会议。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秦邦宪、邓发、李富春、聂荣臻、刘少奇、叶剑英、凯丰、贾拓夫、彭德怀等出席了会议。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在会上作了《关于目前的行动的方针》的政治报告。报告指出:“陕甘支队自俄界出发已走了2000里,到达这一地区的任务已经完成,敌人对我们的围追堵截不得不告一段落。现在全国革命的总指挥部到达这里,成为反革命进攻的中心。我们的任务是保卫和扩大陕甘根据地,以陕甘根据地领导全国大革命。陕甘晋三省是发展的主要的区域。”④张闻天作了总结发言,指出:长途行军中间所决定的任务已经最后完成。“一个历史时期已经完结,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⑤这次会议批准了榜罗镇会议关于落脚陕北的决策,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结束。明确提出了保卫和扩大陕北苏区,以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把陕北作为全国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10月30日,党中央率陕甘支队离开吴起镇,沿洛河川南行。途经金佛坪、土佛寺、金汤、金丁、旦八、永宁、桥镇等地,于11月1日到达陕甘晋省委所在地——甘泉下寺湾村。11月3日,中共中央在下寺湾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会议首先听取了陕甘晋省委副书记郭洪涛和西北军委主席聂洪钧关于西北根据地和红军的历史及现状的汇报。会议研究了当前行动方针及中央组织问题。经过讨论作出如下决定:(一)中央对外公开用“西北中央局”称谓,对白区则仍称“中央(秘密)”;(二)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成员有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彭德怀(副主席)、王稼祥、聂洪钧、林彪、徐海东、程子华、郭洪涛。(三)中央分两路行动:一路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同志率陕甘支队前往甘泉县道镇附近的象鼻子湾,与先期到达的红十五军团会师,安排部署直罗镇战役,彻底粉碎国民党军队对西北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另一路由洛甫、博古、王稼祥、刘少奇等同志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等非战斗单位的同志北上,去陕甘晋省委所在地瓦窑堡办公(此时陕甘晋省委已由下寺湾迁至瓦窑堡)。主要任务是扩充红军、筹集粮食、制止肃反,以及为政治局会议做准备。⑥
  

陕甘宁边区史稿/任学岭,谭虎娃编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