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兴修水利与改良农业技术
一、兴修水利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兴修水利是增加农业生产的最有效的办法,所以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水利建设。但是边区地广人稀,以往在封建势力残酷剥削下,广大农民无力利用水利资源,只好“靠天吃饭”,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很低的水平。为了提高农业生产,从1939年起,边区政府积极兴修水利,扩大水浇地面积。
边区水利建设是根据边区的自然条件、技术水平,以及群众要求,因地制宜,主要兴修民间小型水利。按其性质,可分为引水灌溉与水土保持两大类型。引水灌溉又可分为自流灌溉与井水灌溉;水土保持又可分为水漫地与修埝地。
自流灌溉,主要有靖边杨桥畔水利。1939年边区政府与当地人民结合,组织了水利委员会,以后又成立了靖边水利局,动员农民修成水地350亩。后来又改渠补坝,于1943年完成5华里长的水渠,可灌田地10080亩。清涧县折家坪镇,修成水渠10华里,可灌田200亩。延属分区于1941年修成裴庄渠,长12华里,能灌田1500商;子长县子长渠于1943年5月完工,渠长10.6华里,可浇地800亩。关中分区的同宜耀、赤水、新宁、淳耀、新正等县,共完成水浇地398.1亩;延属分区的富县、延川、延安、安塞等县共修成民间小型流水灌溉水地1738亩。全边区到1943年共有水地13647.6亩,可增收细粮13647.6石。
井水灌溉的水地,大多在城市附近大道两旁,尤以延安市及绥德分区沿黄河一带为最多,主要用于蔬菜生产。每口井可灌溉10—20亩,比早地的收获量多1倍以上。
水漫地是三边分区特有的保持水土的方法。它是利用山洪冲刷下来的泥土淤漫沉淀,将河沟、沙滩、碱滩改造成宜于种植庄稼的肥沃土壤,具有耐旱、耐涝、耐风、省粪等优点,较原来的土地能多收获1倍。到1943年为止,已修成6万亩,每亩增收3斗计,可增收细粮7500石。
修埝地是在耕地中间打条坝棱,使泥土与肥料不被山洪冲走,使其沉积在耕地的低洼处淤成小块平地。由于地势的不同,可分为平地与梯田两种,这是关中分区首先倡导的一种改良土质增加农业产量的水土保持方法。其中尤以赤水县最为盛行。埝地的收获量一般高过普通地1倍以上。年1939至1942年共修埝地7260亩,可多产粮食1089石。全分区1943年共修埝地8610.6亩,可收细粮2583.18石。
吴堡、佳县等地还采用拨水沟、挖水窖的方法来保持水土,都对增产起了很好的作用.
全边区的水地逐年增加,1940年为27572亩,1943年则为41109亩。
二、改进耕作方法
边区的耕作方法,除了绥德分区较好外,其它地区尤其是三边和延属分区则较粗放,农业产量一直很低。农民习惯于“广种薄收”,不施肥,不锄草,毁林开荒以增加粮食产量。为了增产粮食,边区政府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倡改良耕作技术,号召农民多耕细耕,多施肥,多锄草,选用优良品种,防治病虫害等,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由于改进了耕作方法,每垧地平均多收粮食5升左右。在地少人多的地方普遍改良耕作法,不但提高了产量,而且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
边区政府制定的各项农业政策产生了积极的效果。1941年和1942年,私人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1941年扩大耕地面积481262亩,粮食产量达到1455860石,增加牛9676头、驴11947头,羊减少8823只。1942年增开荒354786亩,粮食产量达到1483683石,增加牛6770头,驴32965头,羊158915只。私人农业的发展,保证了边区粮食的自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