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的片段回忆
李维城
一
在西安事变前,张、杨及其下属的一些中下级官兵,对于蒋介石不抗日,并继续迫使他们“剿共”打内战,早已极端不满,这些情况我是知道的。但由不满而发展到实行“兵谏”,把蒋介石扣起来,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合抗日,这一点我事前是不知道的。所以,在“双十二”前夕,我仍和往常一样,同一些经常来往的友人,在银行里谈天打牌,当天来的人是张笃伦(时任汉中专员)、孙蔚如、李兴中等。至夜十一点多钟,他们走了之后,我正在睡梦中,忽被强烈的枪声惊醒。时钟已指向四点,忙打电话向绥署询问,寂无回声,无疑是电线已被割断。我想一定是蒋介石来到临潼,逼出事来。直到十二日早七时左右,各处枪声已停,见大街上有人行走,银行乃开大门,派人出去打听。适绥署军需处处长王维之到行,匆忙通知我和副经理罗雨亭说,为要求一致对外,张、杨两将军已向蒋介石进行“兵谏”,城内已收缴中央宪警武装,秩序即可恢复,不必惊慌等语而去。随即来了好几位武装人员,直到西院我住的房内,掏出手枪,四处寻找张笃伦,询悉昨夜已走,旋即离去。一会儿交通银行经理王燧生跑进来,神色失常地向我说:“这是怎么回事,今早正在枪声中,忽有绥署武装人员乘大汽车到我行和中央银行来提取现款.将近三十万元。钞票究竟多少还没有查清,还带去中央银行的一位出纳员。”我说:“我刚听到的是,张副司令、杨主任要求蒋介石联合抗日,是一件大好事,提用款项事小,不要害怕……”说完后,我即驰赴新城绥署,见到参谋长李兴中,他兴奋地将大概情况告诉我说;“昨夜离开银行不过一小时,即接到紧急通知来此,遵照张、杨临时决定的计划,立即布置执行……”,言犹未毕,适杨主任来参谋长室,匆忙对我说:“要求抗日需要大家努力,银行可作的事很多,应随时联系随时报告。”我听了之后,益感兴奋,随即到联合办公厅,见张、杨的高级干部,大多集中在这里紧张地工作。他们虽然没有睡好觉,但都表露出兴奋无比的心情。我和卢广绩诸位接谈,才知道一些临潼方面扣蒋的情况。随由罗副经理见军需处处长王惟之,以提借交通、中央两行事相问。王答:“经请示后,已将款如数送还,临时提借此款原为部队紧急出发之需,今已从缓,故先发还。”
二
十二月十二日早晨,没有扣到蒋介石之前,张、杨颇为着急,扣到之后,才放了心。蒋由杨虎城的特务营营长宋文梅及亲信副官三四人负责看管。张、杨先后见蒋,蒋故作镇静,板起面孔,不置答理,并责问张说:“你是不是我的部下?”杨复以狐裘进,亦拒而不纳,甚至屏绝饮食,故示倔强。过了两天,张、杨为了达到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目的,同意邵力子往谈,经多方劝解,请其尊重大家的意见,一致对外,解决国是,蒋也知道张、杨无杀他的意思,才稍稍改容。其余被扣的那些将领及侍从官员,也都分别安置就绪,由孙蔚如、何柱国等前往慰问一番。
事变爆发之后,张、杨立即宣布关于抗日救国的八项主张,通电全国。
事变前,张、杨以晋之阎锡山,冀之宋哲元,鲁之韩复榘,川之刘湘,桂之李宗仁、白崇禧等都反对蒋之独裁,事变后一定可以作有力的声援。谁知通电发出之后,有的不明真相,观望徘徊;有的采取模棱两可态度,所复之电,含糊其词。宋哲元没有复电;韩复榘密派的刘熙众亦未赶到,刘湘的代表黄慕颜来西安较早,张请转电刘湘,请在军事行动上有所表示,亦未及时发动;李宗仁、白崇禧由刘仲容转到的电报,表示赞成,希望坚持,共谋解决。张、杨感到远水难救近火,不能等待。
十二月十七日,应张、杨电请,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同志率领代表团来到西安,共商大计;并听说商得中共之同意,将派徐海东司令员率领部队向商县、雒南开动,以防蒋系军队有所行动。
此时,南京政府已成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何应饮野心勃勃,以代理军委会委员长名义下令“讨逆”,除自任总司令外,还任刘峙、顾祝同为东西两路总司令,驻洛阳督师。由樊崧甫率部进驻潼关,董钊率部进驻华县,已与张学良部队发生冲突。原驻陇东的胡宗南部,虽被监视,亦有乘隙移动之势。蒋的空军除轰炸华阴、华县之外,还不断飞向西安上空威胁。这时蒋和一群将领尚在城中,担心“投鼠忌器”,恐亦不免遭炸。南京方面,何应钦主战,宋美龄主和,各有用意。其他主张联合抗日的,立被蒋系特务所监视。李兴中和我曾申请冯玉祥促成联合对外,也增加了蒋系对冯的防范。尤其何应钦主张武力解决,不惜引狼入室,出卖祖国已极明显。张、杨顾虑及此,即于事变后第五天,先放蒋鼎文回南京报告真实情况,并同意宋子文、宋美龄偕同外籍顾问端纳及戴笠、郭增恺等先后飞来西安。
蒋介石原监禁在新城大楼,后为便于保护,乃迁至玄风桥附近高桂滋公馆居住。
这时,外间揣测纷纭,传闻不一。有的说“捉曹容易放曹难”,有的说张软杨硬,对处理蒋的问题有不同意见。当时张的军事政治地位在杨之上,杨是地方势力,有历史根源,彼此经过曲折的合作,大方向是一致的。
三
事变后,张、杨在政治方面,设立了设计委员会,以高崇民、卢广绩、应德田、杜斌丞、申伯纯、王菊人、李维城等为委员(委员人数姓名记不清,也有临时通知参加的),指定高崇民为召集人。处理政治方面的大事时,向张、杨提出报告,通过讨论,然后分别执行。设计委员会于十二月十三日成立,开始四五天,每天开会。对于处理蒋介石的问题,组织联合政府问题,讨论得很热烈。除由高崇民传达报告之外,有时由张召集谈话。过了几天之后,觉得有些松劲的趋势,甚至有时停开,大概是自宋子文来到西安,开辟了和谈之门的缘故。记得当时引起争论的主要是如何处理蒋介石的问题,如有的说:“杀蒋抗日,不如促蒋抗日,这是目前国家安危所系,而不是对他这个人的恩怨问题。”有的则说:“如果枪弹无情,蒋介石死在骊山之下,一群将领同邵元冲一样死在西京招待所,又将怎样办呢?难道国家就无人能负责了么?”两者显然有不同的认识。实际上,这个会是在张、杨决定下临时成立的,它仅仅是供咨询的机构。对重大问题的决定没有也起不了什么作用。
军事方面也组织了西北抗日联合军事委员会,张任主任委员,杨任副主任委员,所属重要将领均为委员。
四
国际方面对于西安事变,各有利害不同的看法和企图。我记得当时有一位英国驻华武官某(名字记不清),在未放蒋之前,来到西安,要求与中共负责同志谈话。张学良派卢广绩通知我预备陪同周恩来代表与英人晤谈,并找一位懂英语的担任翻译。我在行员中找到一位赵珊同事,担任翻译。当周代表在西京招待所与该武官接谈时,发现赵珊所译错误不少,幸由周代表当场纠正,得免讹传。谈话内容主要是该英人提出如何维持英国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及探询和战问题,都经周代表以反对侵略、团结对外的主张,分别答复。
五
事变之后,陕西省银行成了一个大杂烩的交际场所,许多人都到银行里碰头谈话,也有经张、杨指示而来的。我记得十二月十三日,由黎天才将软禁的曾扩情送来省银行内住下了。曾在张、杨的指示下,向胡宗南部队作过广播。他写这篇广播稿的时候,字斟句酌,高声诵读,费了很大的推敲。事变结束后,蒋骂他无耻,给他坐了一年多的牢,就是这篇广播引起的。
另有一些不速之客,如张慕陶、徐惟烈之流亦经常出没于省银行。我原来并不认识张慕陶,这次经西北军旧友徐惟烈、赵彦卿的介绍,知道他曾参加过冯玉祥在张家口组织的抗日同盟军。当时我根本不知道他是一个什么人,更不知道他企图破坏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阴谋。
在扣蒋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深夜,陇海铁路局局长钱宗泽(蒋的特务)一再自洛阳给我来长途电话,探询西安情况,实际是找王宗山说话。王别名登云,常同孙蔚如来省银行晤谈。我把他当作自己人,无话不说,却不知道他原系蒋介石的侍从秘书,并是CC集团的骨干。
六
张学良在放蒋前两天,曾召集张、杨双方高级干部谈话,他穿着便衣不拘形迹地侃侃而淡,围绕着放蒋问题从侧面作了一些分析,并谈及同宋子文、蒋介石会商的概况。在言语之中,已露出准备放蒋,有时还隐隐约约地表现出“好汉做事好汉当,解铃还是系铃人”的口气。他相信蒋介石的诺言及宋子文、宋美龄的保证,有亲自送蒋的意思。在场的人听了,大多心怀疑惧,其中有应德田、吴家象和我(还有几位记不清了),都很紧张地力说在蒋没有公开接受诺言之前,不宜轻易放走,更不宜亲自送去。张也没有正面置答。我听说当送蒋那一天,蒋介石到了机场以后,还顾虑临时发生阻挠,他还匆匆忙忙地对杨虎城说:“我答应你们的几项条件,以我领袖的人格担保实现。”
七
十二月二十五日,张学良送蒋回京后,杨虎城为加强团结,静待蒋介石履行诺言,曾召集高级军政人员讲话,以维人心。不料蒋介石背信弃义,到达洛阳时,张学良即已被监视,到南京后更对张来一套什么军法会审、判刑、特赦、严加管束等等,实行软禁。张,杨部属,大为愤激,痛恨蒋介石不顾信义。特别是少壮派分子,力主以武力相拒,迫使蒋介石立即放回张学良。此时杨与张的高级将领,处于感情与理智两难之中,无法行使命令予以压服。东北军将领于学忠兼任甘肃省政府主席,在事变前两天奉召来西安会商大计,自己直属部队又不在身边。在张离开西北期间,曾由张指定于担任东北军的统帅责任,但于原非东北军嫡系,对东北军各级将领,不免存有几分客气,所以,也无法解决这一纠纷。
至于杨的部队,原以孙蔚如的三十八军,冯钦哉的第七军为骨干,已分驻汉南渭北。这时孙在西安,冯随军驻在大荔。冯虽系山西人,却系杨多年的朋友。这次事变发动,冯不接受命令,初则按兵不动,继又与蒋系军队勾搭,以至正式抗命,竟将杨派去之张依中(绥署军法处处长)活埋了。加之孔祥熙以同乡关系乘机派张云卿(原在陕西作过烟酒印花局长,系孔的私人,与冯熟识)赶到大荔,许以升官发财,就更加强了冯的叛变决心,随之叛杨投蒋,使杨感到极大遗憾。
张的部属中,王以哲系资历较高的一位,大家对他责望亦高。少壮派主张以武力相拒,他没有及时说服,亦没有表明态度,遂惹起部分人的失望,致使应德田、孙铭九等于一九三七年二月二日,毫无理智地枪杀王以哲及总部参谋处处长徐方。还有交通处处长蒋斌(扣压重要电报),当时未及依法处理,亦于是日被枪杀。因此,东北军陷于分裂状态。蒋于此时抓住机会,利用威迫利诱手段,先派顾祝同为西安行营主任进驻西安,将张之部队逐步调离陕、甘。然后再将杨的部队,监视隔离,诸事布置就绪,乃于一九三七年四月,让杨无条件辞职。五月又迫令离国出洋。
八
杨虎城在这样高压情势下,内心难过,可想而知,因之高血压的旧病复发。杨的部属孙蔚如、赵寿山、孔从洲、李兴中、李振西等,联名电请宋子文、宋美龄转恳蒋介石准许杨从缓放洋,并派我携带文电前往上海接洽。我在飞行途中,有《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从郑州同机飞沪,他以私人关系问杨何时放洋,我说尚在洽商中。他说蒋对张、杨恨之入骨,将来恐怕凶多吉少,劝我最好不管他们的事,我笑而未答。(张季鸾系政学系的主要人物之一,《大公报》十二月十八日发表《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的社评指责张、杨的错误,就是他的得意文章。)当天我到上海住一品香旅社。第二天上午,杨的驻京代表李志刚,蒋的特务头子戴笠先后来访,问来沪的任务。我知道戴已得到报告,就无保留地谈得很多,如希望蒋遵守许诺,宽大为怀,团结对外这类话。戴听了之后,露出了似乎感觉刺耳的神态。以后又和宋子文在中国建设公司见了面,这次他和在西安时的态度就大不相同了,摆出一副十足的官僚架子。我将来意告诉他,并将带来的函电交给他,他看了之后,慢吞吞地说:“这个请求没有什么好处,只有赶快来沪准备放洋,如果有病来上海医治也比西安强些。”我说:“我当然可以去电转达,但他的部属,都在整理队伍,待命杀敌,不免有些难舍难分,他们一直相信蒋委员长的诺言和你的保证,所以很诚恳地请你转达。”他说:“蒋先生现在上海医治在临潼造成的牙痛腰伤,脾气很大,我就委婉和他进言,他也决不会采纳,你最好不要去见他,增加对他的刺激。”我说:“候你和他谈了之后,再来请教。”隔了一天,再晤宋子文,他问杨先生还有多少军队,能打几天?我说杨先生及其部属,始终尊重和平团结,有对日抗战的决心,没有对内打仗的意思。宋说:“我知道,希望杨先生早日来沪面谈。”因此,不久杨即离陕到沪,旋于一九三七年六月二十九日放洋。
九
张、杨被蒋介石分别处理后,所辖部属,凡参加这次事变比较露面的人们,除靠拢共产党跟着共产党走的,或依附于蒋为蒋所利用者外,其余大多不是被杀就被监禁。我也在一九三八年冬初,被蒋介石亲下手谕,以“勾结坏人破坏政令”的罪名而逮捕,在重庆军法总监部关押一年多,才获保释。 * 作者时任陕西省银行经理。——编者
西安事变亲历记/吴福章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