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瓦解东北军的一次阴谋
何柱国
1934年初张学良由意大利回国,在上海休息了几天,先到南京,其后又随蒋介石到南昌,蒋介石这时正在加紧对苏区的“围剿”。张学良在意大利看到墨索里尼用法西斯的极权统治,使意大利转弱为强,曾向蒋建议采取法西斯制度,蒋介石表面不赞许,说什么我们有三民主义,用不着法西斯主义,还与张学良大讲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叫张重整军旅,帮他“剿共”。2月上旬即发表张为鄂豫皖三省“剿匪”副司令,一个月不到,张学良就去汉口就职,将原驻河北、河南的东北军纷纷南调,王以哲军调驻豫南,刘多荃师调驻平汉线南段,将我的一军由石家庄调到鄂东的宋埠麻城一带,“围剿”鄂豫皖边区的红军徐海东部。我到汉口与张学良见面时,张要我担任总部的参谋长,以吴家象为秘书长,原任参谋长是我在保定军官学校的同期同学,而且是蒋介石的亲信钱大钧,我对张说这是非常不妥的,我表示不能接受此职,结果还是由钱大钧留任。
1934年10月,江西红军打破蒋介石五次“围剿”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鄂豫皖红军亦已西移。1935年1月撤销了“鄂豫皖剿总”,改任张学良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昌行营主任”①,并给张学良升官晋级,挂陆军上将军衔,叙第一级,这是蒋介石欲抑先扬的一种阴谋。1934年12月,北上红军已突破湘江,向贵州前进,蒋介石除调其嫡系部队十余万人以薛岳为追击总指挥外,令桂军湘军分途追堵,并拟调湘军入黔,何键以湘西情况紧急,反而要求将追击红军的湘军,调回湖南,以应付湘西的红军。有一天张学良接到蒋介石的来电说要调东北军入黔,并任张为贵阳绥靖主任,张接到这个命令,召集几个重要将领磋商。张学良这时拿不定主张,认为红军主力已经离开鄂豫皖,东北军势必移防,如果不调往贵州,可能被折散开来,分途去追击北上红军,部队必将拖垮,如能集中到贵州,倒可以有个地盘进行休整。他还估计红军西上,决不会在贵州久停,而王家烈经红军的打击亦将归于消灭,这样东北军就可以在贵州作暂时之驻屯。其他将领意见也不一致,我当时坚决反对调往贵州,我反对的理由是:自东北老家沦陷后,东北军将士所以还齐心一致接受少帅的领导,是希望少帅领导我们打回老家去,如果调往贵州,距离东北愈调愈远,军心士气首先就动摇,碰上红军主力,就有一击即溃的可能。黔军王家烈兼贵州省主席,如果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进入贵州,他无可奈何,东北军去是客军,而且军政不统一,到了贵州,必然与王家烈发生摩擦甚至会火并;红军虽不可能在贵州久停,但蒋介石亦无法很快将其围堵消灭,东北军到了贵州,必然同样参加追堵,蒋介石不可能让薛岳十几万的中央军独负追击的任务,东北军还是得不到休整的机会。而随军眷属很多,贵州是个苦地方,气候生活都不习惯,到了贵州,等于全军入了绝地,结果将与其他地方军阀同归于尽,这是蒋介石一石两鸟的一个阴谋,这个命令不能接受,赞成我的意见的占多数。我又提出东北军的出路问题,应该向西北调,以陕甘为根据地,进行抗日复土。
*作者时为东北军骑兵军长。
①台湾《民国大事日志》1935年2月28日记载:豫鄂皖三省“剿匪”总部撤销,改设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昌行营。3月1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成立,以张学良为主任。
文史资料存稿选编:西安事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