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桂滋部参加平型关战役述论——兼谈地方实力派军队在抗战初期的表现和作用
李云峰 王元琪
高桂滋(1891—1959),字培五,陕西定边人。早年曾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陕西靖国军护法之役、冯玉祥的“北京政变”以及蒋介石的“二次北伐”,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等职。1932年,高部被蒋介石编为陆军第84师,不久即参加了长城抗战。此后,高桂滋奉蒋令率部赴陕北“剿共”,逐步认识到蒋介石“安内攘外”国策的险恶用心。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他赞成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并于1935年12月24日第一个与红军订立“各守原防,互不侵犯”的秘密协议。此举深得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的称赞。①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高桂滋请缨抗日获准,并立下遗嘱,亲率所部84师开赴华北抗日第一线。在晋察绥组织的几次大的战役中,高部密切配合友军,英勇奋战,给骄横的日本侵略军以较大的打击,同时自己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长期以来,人们对高桂滋及84师在抗战初期有关战役中的表现评价不一。尤其是有人认为,在平型关战役中,高桂滋为保存实力,擅自从团城口撤退,致使预设的作战计划没有实现,导致了该战役的失败,因而以反面人物视之。如原国民党第61军军长陈长捷②在其回忆录《平型关战役》中写道:“高桂滋根本藐视孙楚(时任第6集团军副总司令兼33军军长)的指挥权能,认为孙楚是有意识要牺牲他们,来保证晋绥军独占风头。由于错觉而怨愤,擅自放弃团城口,鹞子涧、东西跑池一线,各部亦均退回迷回村,再缩避于恒山方面,依仗刘茂恩军,共同保存实力,耍着杂牌军的故态。”③可能受此回忆录的影响,部分学者亦对高桂滋在平型关战役中的表现持否定态度。如有的学者认为:“高桂滋率部于24日擅自放弃了团城口阵地,使日军占领了团城口、鹞子涧和东西跑池一带长城线上约二公里的阵地。”④持此观点的还有《血色雄关》一书,这部历史文学作品中对高桂滋及84师的描写亦多有贬抑。
那么,高桂滋及84师在平型关战役中究竟表现得怎样呢?本文拟就这个问题做一客观平实的论述,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
一、平型关大战前的形势及高桂滋部情况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以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发动进攻,企图以三个月时间结束对华作战,迫使国民政府屈服。在华北战场,日军在占领平津后,即以此为据点,分三路进攻:一路沿平绥线西犯,进攻晋察绥;一路沿平汉路南犯,进逼河南;一路沿津浦线南下,进犯山东。同时,又从长城线向西侵入山西腹地,切断同蒲线,与沿平汉线、正太路西进的日军配合,以夺取山西为华北作战的首要目标。华北局势危在旦夕。8月底,日军沿平绥线攻陷了南口、张家口,解除了后顾之忧。之后,平绥线上的日军分作两部,一部以华北方面军直辖的坂垣第5师团为主力,从宣蔚公路南下,进攻广灵、灵邱;另一部以东条英机为指挥官的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继续西犯,于9月13日攻陷大同。接着,大同的日军又分作两路,一路向西北攻绥远,一路沿同蒲线攻太原。
山西省会太原扼正太路、同蒲路之交会点,为控山制河之咽喉重镇。内有北部忻口为屏障,外有娘子关、平型关、雁门关等隘口连接的内长城线为环卫。因此,太原成为华北战场中日双方必争的军事战略要地。
国民政府军事当局意识到了日本侵略者的阴谋,划定山西、绥远和察哈尔为第二战区,由阎锡山任司令长官。阎制定了第二战区的御敌部署:以第6集团军杨爱源为右地区总司令,孙楚为副,辖第33军、第17军和第15军;以第7集团军傅作义为左地区总司令,辖第61军、第34军和第19军;以第71师、第2师为预备队。随之,即在平型关、雁门关、神池一线内长城布防兵力六七万人,并企图在繁峙至沙河地区与敌决战。
还在这一年的7月下旬,高桂滋即奉命率84师由陕北奔赴抗日前线。当时该师辖有两旅四团,即250旅,旅长为李少棠;251旅,旅长为高建白。8月初,蒋介石为了拉拢高桂滋,将中央军李仙洲的21师与高师合编为17军,由高桂滋任军长兼84师师长。尽管蒋此举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而且高桂滋实际上也指挥不动21师,但高及84师全体官兵还是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情,在第二战区的抗战中是非常积极、努力的。
在8月份的南口战役中,高桂滋率84师一方面坚守龙关、赤城、宁城堡阵地;另一方面,为了减轻南口的压力和肃清背面之敌,免其后顾之忧,高师一部251旅配合友军,参加第二战区组织的察北会战,主动出击,于17、20两日先后在井儿沟和喜峰寨予日军以重创。此役高部共俘获日军280余名,毙敌1000余名,夺获迫击炮6门,轻重机枪13挺,手枪31枝,步枪91枝,马120余匹,⑤取得平绥抗战中少有的胜利。8月下旬,南口的中国守军被日军孤立、包围,为掩护其突围撤退,高桂滋84师损失了1个营的兵力。⑥历时20多天的南口战役最终以中国守军的失败而告终。中国军队在抗战初期的接连失利,极大地刺激了日本侵略者的胃口,同时也激起了中国军队更大的抗日热情。随着战争双方的不断调兵遣将,一场更大规模的战役——平型关大战已经迫在眉睫。
二、高桂滋及84师血战平型关的经过
9月上旬,日军先以东条英机指挥的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的一个旅团为基干,连同伪蒙军两个骑兵师,沿平绥路西进,攻占了阳高和天镇,以吸引晋绥方面中国军队的注意力;然后以主力坂垣第五师团从察南蔚县进攻山西广灵,企图通过攻占平型关,以抄击雁门山后方。
高桂滋率84师在8月底渡过桑乾河后,即奉命沿蔚县、广灵大道节节造线防御,阻击日军,为后方的军事部署争取时间。9月12日,阳原方面的日军发动对广灵的大规模进攻。中国军队84师、73师奋力抵抗,揭开了平型关战役的序幕。
就在9月12日这一天,阳原方面的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以优势的兵力和先进的武器装备猛攻广灵西北火烧岭的84师阵地。同时,日军第9旅团在广灵正面攻击73师阵地。此外,日军还以步兵第41联队向广灵左侧迂回,企图切断中国军队的后路。从9月12日起,高桂滋率部在“火烧岭与敌激战二日,伤亡很大,阵线没有动摇。”⑦但其右侧的73师在日军的猛攻之下渐渐不支而退。这样一来,整个84师就陷入了日军的半包围之中。9月14日,高桂滋被迫率部退至广灵西南松树山、乱岭关一带,继续阻击日军。⑧
为了给在山西的中国军队以毁灭性的打击,日军第5师团师团长坂垣征四郎进驻大营镇附近,指挥师团主力向灵邱、大营镇一带集结。⑨9月21日,高桂滋奉命指挥17军撤至平型关一线,在东跑池经团城口至西河口西北高地一线占领阵地,属隶于晋绥军第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当时,高部的防务线是这样的:北起西河口西北高地(高地不含),南至平型关北(平型关不含),主力保持于团城口。⑩当高桂滋率部到达防务线时,其右翼的友军33军尚未开到,且从蔚县通往平型关的公路交通线亦未破坏。于是,高桂滋率部一方面在自己的防线内加紧抢修工事,一方面派出一部官兵抢占右翼阵地,修筑工事,替友军守关,同时还派出一部官兵连夜破坏通往平型关的公路交通线。
9月22日,灵邱方面的日军四五千人击溃了在蔡家峪处破坏公路交通线的高部的一个营后,迅速向平型关发起了进攻。23日晨,日军分两路进攻平型关及团城口,其中一部绕过蔡家峪向团城口高桂滋部发起猛攻。高部502团在艾捷三团长的亲身督战下,奋勇杀敌,与敌激战数小时,终于击退了日军的凶猛进攻。此战,艾捷三团长身受重伤,李荣光营长为国捐躯,其余官兵伤亡亦多。(11)眼见团城口一线中国守军的防线无懈可击,日军遂以一部迂回东西跑池南北高地,33军独8旅在此防御的两个团全部殉国,该处最高地1886.4高地即被日军占领。该高地系平型关一线的战略要地,若被日军控制,平型关一线正面的中国守军将完全暴露在日军的火力线下,整个防御将变得极其艰难。有鉴于此,高桂滋迅即派出两个团的兵力,在73师一部和独8旅一个团兵力的合力配合之下,向日军发起猛烈反击。各部官兵奋勇争光,激战至午后1时,终将敌击溃,收复东西跑池南北高地及1886.4高地,替晋绥军抢回了阵地。同日午后4时许,高指挥所部在团城口正面击退了敌人的又一次进攻。(12)下午5时后,日军以完全机械化的坂垣师团掩护步兵约4000余人,向团城口高部阵地发起新一轮的猛攻。据第7集团军战斗详报记载:“团城口正面敌炮兵较多,23日向高师阵地终日炮击,并不断以小部队攻击团城口附近高地。”(13)然而高桂滋率部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英勇作战,再次击退了日军的凶猛进攻,在部队伤亡严重的情况下,保住了阵地。
24日晨,天空阴雨绵绵,日军又增兵5000余人,向平型关及团城口的中国守军发起了更加猛烈的进攻。在已无后路可退的情况下,高桂滋一方面指挥军队全力死守阵地,另一方面组织军队向日军右侧发起反击,以攻代守,结果把敌人打退10余里,夺获机关枪6挺和其他战利品。(14)是日午前9时,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召开军务会议,研究协同作战问题。八路军115师林彪师长的联络代表也参加了会议。会上,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极力主张,乘敌增援未到之前,我方应立即将总预备队增加于团城口方面,连同平型关方面所有各部队,全线出击,迅速分段击破敌人。而预备第2军军长兼71师师长郭宗汾则表示部队需集结、整顿,不能立即行动。各方最终商定,在25日拂晓,由郭部配合林彪师攻击团城口正面之敌。(15)就在24日这一天,平型关战役进入了最关键的白热化状态。由于连日来日军的猛烈攻击,高师损失惨重。于是,高桂滋军长一面亲临前沿阵地督战,一面连忙向司令部告急,要求增援,但却被司令部“死守待援”一句话给顶了回来。据目击者说:“前线上的团营长来电告急,旅长没有办法,请军长和他们说话,军长讨不到救兵,也是没有办法,但是可以命令他们一个最低限度战法:‘别处给敌人突破,你们不能动,还是死守抵抗,打完了就算你们达到了任务。’”(16)就这样,高桂滋率部又顶住了日军的凶残进攻。这一天,高部伤亡团长、营长数人,连长、排长30余人,士兵千余人。(17)整个团城口防线因部队的严重减员而岌岌可危。而此时晋绥军郭宗汾部一直待在营地的后方,既没有增援一兵一卒,亦没有积极进行战略反攻的秘密部署,举措失着,贻误战机。(18)
25日凌晨2时许,日军再次以主力猛攻东西跑池南北高地。1886.4高地又一次落入了日军的手中。闻此,高桂滋部立即挑选精壮勇士50余名,组成奋勇队,前仆后继,在日军的炮火下再度替33军夺回了高地。(19)奋勇队50余人,生还者仅11人。与此同时,团城口战事亦趋激烈,大部分指战员或牺牲或负重伤,士兵无人指挥,阵线几乎动摇。该日拂晓后,随着日军攻击力的进一步加强,团城口一线84师在无救兵援助的情况下,防御更加艰难。此间,高部502团代团长杜文卿在率队抢堵阵地突破口时,壮烈牺牲。而原定在此时发动总出击的郭宗汾部,因天雨原因,准备不足,行动迟缓,时间被拖后了两个多小时。结果,由于没有得到友军的全力配合(团城口的高师除外),仅林彪的115师在预定的时间向敌发起反攻,致使重创日军的大好战机被白白错过。在日军优势火力的猛攻之下,“高部损失惨重,下级干部只剩三个连长,士兵无人率领,团城口一线阵地渐渐被日军突破。”(20)而此时担任正面出击的郭宗汾部,“步军节节败退,炮兵亦未能发挥其集中火力的效能。”(21)
当初只需一团一营兵力的增援就可以稳固的阵地,由于晋绥军的消极待守和对其他友军的偏见而变得失难复得。如果平型关一线的各部指挥统一,相互呼应,相互支援,按计划作战,平型关战役也许会是另外一种结果。当时正在晋绥前线采访的战地记者孟秋江,亲眼目睹了高桂滋部在平型关战役中的英勇表现,对此作出了客观准确的评价。同时,《大公报》在《光荣的牺牲》这一战地短评中也公正地指出:“高桂滋一军在平型关一线的苦战,主军屯兵不援,这一旅孤军苦战半月,全军牺牲殆尽,壮烈惨淡,其情其景不下于汤恩伯军的守南口。”
虽然八路军115师在小寨村附近围歼敌军一部,取得了平型关战场上仅有的一次胜利,但由于缺乏友军的密切配合,并没有改变平型关战役的结局。平型关战役最终以中国守军的失败而告终。9月30日,高桂滋奉命率残部离开平型关,经代县、定襄向南转移,继续他们抗日的艰难险途。平型关一役,高桂滋部共伤亡官兵达2600余人。
三、余论
需要指出的是,自1937年8月南京国防会议后,除了国民党的绝大部分中央军和中共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之外,各地方实力派将领在民族危急关头,亦纷纷率部开赴前线抗日。计有原张学良东北军的于学忠51军,何柱国骑2军,缪征流57军,刘多荃49军,吴克仁67军;有原冯玉祥西北军旧部宋哲元、孙连仲的第1、2集团军;有阎锡山晋绥军杨爱源、傅作义的第6、7集团军;有李宗仁、白崇禧桂军的李品仙、夏威、廖磊的第11、16、21集团军;有刘湘川军的刘建绪、邓锡侯、唐式遵、潘文华的第10、22、23、28集团军;有粤军余汉谋的第12集团军和叶肇、邓龙光的66、83军;有龙云滇军的孙度、卢汉的58、60军。此外,还有湘、黔、宁、陕、青等省的地方部队。原来四分五裂、各自割据称雄、连年混战的各派系军队,现在集中统一起来共赴国难,团结御侮。这个巨变标志着国家民族的大进步,的确增强了抗战力量,大有利于御侮图存。人们不会忘记,在卢沟桥抗战中原西北军第29军官兵“宁为战死鬼,不当亡国奴”的铮铮誓言,在北平南苑战斗中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该军第132师师长赵登禹的壮烈殉国,在忻口会战中晋军第9军军长郝梦龄的英勇捐躯,在台儿庄战役前夕死守滕县的川军第122师师长王铭章以下“全师殉城,至为惨烈”的场景。如此等等,举不胜举,在在都体现了各地方实力派军队和各省地方部队广大官兵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然而,也毋庸讳言,在这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仍有部分地方军恶习未改,在抗战中既不努力作战,亦不配合友军,只求保存实力,以便将来在与中央政权的对话中增加一些筹码。这无疑也是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接连失利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例如,察哈尔省主席兼第1集团军第68军军长刘汝明,在日军猛攻南口时,没有增援汤恩伯部,而是做着“不坚决抗战可以缓和日军进攻”的迷梦,最终在日军攻下南口、张家口后迷梦破灭。同样,晋绥军将领、61军军长李服赝在负责平绥线上的防守时,面对日军,惊慌失措,擅自放弃了雁北重镇、大同的门户——天镇,致使日军兵不血刃进占了大同;原西北军旧部、第5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3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不战而弃守济南(后来,李服赝、韩复榘分别被阎锡山、蒋介石枪毙)。至于本文前面提到的在平型关战役中迟迟不肯增援的晋绥军将领郭宗汾,也是一个消极抗战的典型。对此,老同盟会会员、国民党著名爱国将领续范亭先生在《三年不言之言》一文中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和入木三分的揭露。续范亭特别指出,面对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前去督战的人员,“郭宗汾首先滔滔不绝,花言巧语地报告了1点多钟,诉说他不肯增援的理由,其中最重要的话就是说‘我们要留些余地,保存些实力,不能把力量用尽了。’”(22)这几句话形象地勾勒出了部分地方实力派将领消极抗战的一面。对于抗战初期中国正面战场的接连失利,他们无疑是要负一定的责任的。
最后,笔者言犹未已,还想就高桂滋军长及84师在抗战初期的表现和评价谈一点看法。高率领下的84师,作为一支实力较弱的陕西地方军,从抗战伊始便积极奔赴抗日第一线,转战晋察绥一带。在明知蒋介石有通过抗战消灭杂牌军的嫌疑、而且作战时很少得到友军配合支援的情况下,该军仍能坚定抗日,积极配合协助友军,奋勇杀敌,损失惨重。在平型关战役中,他们不仅分兵替尚未开到的友军守关,抢修工事,两次为友军夺回了1886.4高地,而且以自己的英勇作战,牵制了日军一部,对八路军115师的平型关侧翼大捷起了一定的配合支援作用。不消说,这一切也显示出了高桂滋先生以民族大义为重,抗御外侮,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正是在他的领导和影响下,84师官兵明晓大义,顾全大局,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恰如《大公报》短评所说的那样,这些都让我们“不能不对高桂滋军长及高桂滋军的壮烈牺牲给予深切的敬意”!
历史的评判终会是最公正的。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本文前言提及的对高桂滋和84师的种种贬抑之词是站不住脚的。诚然,由于敌强我弱的总体态势和诸多原因,中国第二战区的抗战接连失利了。但包括高桂滋84师在内的广大爱国官兵却以他们的顽强抵抗和英勇牺牲延阻了日军的侵略步伐,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中国抗战的全局部署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毫无疑义,他们的伟绩将永留史册!
①《毛泽东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30页。
②陈长捷(1892—1968),早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在晋军中服过役,任晋军将领,平型关战役时任国民党军第61军军长兼72师师长。由于在该战役中高桂滋部和晋军有过节,因而笔者认为陈长捷的观点是在为晋军开脱责任,很不公允。
③全国政协《晋绥抗战》编写组编:《晋绥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36页。
④马仲廉:《卢沟桥事变与华北抗战》,北京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175页。
⑤全国政协《七七事变》编审组编:《七七事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164页。
⑥《七七事变》编审组编:《七七事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第165页。
⑦范长江:《西线风云》,战时出版社1937年版,第183页。
⑧赵晓林、魏立安:《陕西抗日将领年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165页。
⑨日本防卫厅编,齐福霖译:《中国事变与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2分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1页。
⑩《第二战区平型关战役作战经过要报》,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11)《第二战区平型关会战纪要及经过》,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12)《第二战区平型关会战纪要及经过》。
(13)《第七集团军傅作义部南口会战至太原守城战斗详报》,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14)范长江,前引书,第193页。
(15)《第七集团军傅作义部南口会战至太原守城战斗详报》。
(16)范长江,前引书,第198页。
(17)《第二战区平型关会战纪要及经过》。
(18)全国政协《晋绥抗战》编写组编:《晋绥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35页。
(19)赵晓林、魏立安,前引书,第165页。
(20)范长江,前引书,第202页。
(21)山西省政协编:《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227页。
(22)《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1版,第19页。
西安事变与中国抗战/李云峰等著.-香港:香港银河出版社,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