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心人物>张学良>张学良参考书架>张学良文集

  


在陕西省地方教育行政会议上的讲词①

毕万闻主编

                                
  (1936年8月10日,西安)
  关于地方教育行政问题,自清光绪三十二年产生各省学务官制及办事权限章程,省县教育行政制度始行建立,地方教育,经此悠久期间之教育行政机关之发展,应当有显著的成绩,然而事实适得其反,教育之枯竭,师资之低落,教育机关的简陋,教育事业发展的迟缓,为全国2000(个)县差不多共有的普遍现象。所谓某县教育发达,某方教育进步,也不过是比较之词。推前[其]原因,固然可以诿责于社会之不安定,经济日趋衰落,与政治未上轨道,然而地方教育行政本身不健全,我们是不能不注意的。
  地方教育行政组织的原则,是地方教育行政方面最重要的问题,原则不确定,地方教育行政的实施,一定是不会完整的。第一,当保持各级教育行政之联锁,使地方教育与上级教育行政机关,不致有模糊隔绝的弊端;第二,当顾及县政的完整。自民国12年颁(布)《县教育局规程》,形成教育局独立之形势,县知事隔岸观火,对于教育行政上实在有许多的困难。社会行政计划,互有联络,互有关系,教育与任何地方行政计划,无论建设、卫生、司法、财政均有密切之联锁关系,听其孤立,教育一定失了力量;第三,民意接受与教育政策应调和。我国自采教育公费制以来,一切教育政策出发于中央,地方有遵守义务,无违抵可能,然事实上中央章制未能完全适应地方,地方或阳奉阴违,或设法朦蔽。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应求折衷之道,使民意有发表可能,按地方环境之需要,而稍与中央不同,亦未为不可;第四,地方全部事业当系统化。全部事业有组织,分之为各个机关,合之为一个系统。于是,部分之间,关系密切,呼应灵敏,无冲突矛盾隔阂、各自为政的情事,孤苦无依的教育局,才能实现教育的宗旨与方针;第五、(应有)分工制之精密计划。教育事业方面复杂,治理程序更属多端,组织的健全与否,应视分工是否确切、精细、适当而定,依此以推进教育计划,方能事半功倍。第六、助力应充分利用。教育的推进。需要社会的合作,教育行政组织应打破狭义界说,凡是有利于教育之力量皆纳入组织中,则教育成效易见,社会隔阂可减。以上所提容纳于一个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中,无所偏废,则地方教育过去组织不良而生之障碍可除。
  教育为民族存亡所系。中国今日社会问题,最严重者,莫过于多数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是以今日论教育改造,除为教育本旨研究外,应当以普及为立守场,以迅速为立场,以效率为立场,在[为]国家先其所急,应废除社会事业平衡发展之目光,以观察教育事业平衡发展,可处常未可处变。在此严重关头,整个社会当集中力量以推进教育,教育行政组织,应纯粹以教育事业的迅速推行及效力的普及为中心思想。
  再者,地方教育行政的重要,任何人都不能否认。我们根据最近马宗荣先生讲的全国教育状况,知道全国小学共有262496校,小学生共12179994人,(民国21年教育部统计);全国中学校共有1914校,中学生共409586人;全国师范学校共有864校;全国职业学校共372校,职业生共38355人;我国高等教育机关,悉集于北平、天津、上海等处,共计49校,将及全数二分之一。由以上这个统计,我们很可以明白我国初、中等教育分布于内地的为最大多数,照教育行政系统来讲,这些中小学校都直辖于各地方的教育行政机关,所以地方教育行政的关系重大,是不容我们忽视的。上面所提的原则和另外几个应注意的观点,当然不能说这是改善地方教育行政的最完善的建议,但至少可作为地方教育行政会议的参考。
  此次会议,聚集各级地方教育行政负责人于一堂,济济多才,精诚研讨,一定可有很好的成绩适合于我们的希望。
  敢祝此次会议成功无量。
  (《西京日报》,1936年8月11日,第7版)
  ① 1936年8月10日,陕西省教育厅在该厅总理纪念室举行陕西省民国25年度地方教育行政会议开幕典礼,厅长周学昌特邀张举良到会讲话,张氏因公务繁忙,未能亲临会场,特派总部办公厅副主任洪舫为代表讲了话。
  

张学良文集(1.2)/毕万闻主编.-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