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心人物>张学良>张学良参考书架>张学良文集

  


西安围城事件的意义和教训①

毕万闻主编


  (1936年11月28日,西安)
  主席团、诸位同志:
  今天是西安围城十周年纪念日,关于围城事实,已经由主席团杨主任②报告的很详细,本人不必重述,本人仅就感想所及简单的讲一讲。
  今天的纪念日包括两种主要意义,一则是追悼以往,一则是惕励来兹。无论追悼以往或惕励来兹,其真实意义,并不在纪念会的形式上单纯的痛哭或愤慨,而必须澈底明了足资追悼的理由和正确的运用过去事实上所得的教训。西安围城使人念念不忘悲痛在心的有三点:城内数万无辜民众惨被牺牲于炮火饥饿之下,此为足资追悼的第一点;守城忠勇将士奋不顾身地与敌人搏斗,伤亡殆半,此为足资追悼的第二点;第三点最足痛念的,就是由于军阀野心致此惨剧,牺牲无数中国人性命、中国人金钱,亦即在内战中消耗仅有的国力、人力与财力。
  西安围城事件所昭示于我们的宝贵的教训,也有三点:第一,只要有最大的决心,定可以战胜任何困难。西安围城时,城内军民处境可谓困难已极,但因城内军民均抱定坚守决心,终于获得最后胜利。围城事件是这样,推之于其他任何事件都是这样;第二,围城之役所以能战胜敌军,实赖于军民合作。民众就是武力,能同民众站在一个战线上与民众合作的军队,定可获胜。此点我们当军人的要特别注意;第三,从死里才可以求生。西安围城时,如果守城军民均畏死而投降,其结果未必能生,正因为都先矢死而后始获生。以上三种宝贵的教训,是当年数万军民用头颅热血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牢记在心头,正确地运用。
  目前,整个中国被敌人围攻着,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它有同当年围攻西安的敌人想消灭所有被围的人们一样的决心,所以,我们也一定要抱定最大的决心——死的决心,不顾一切地来同我们最大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一拼!当年西安被围时城内的人,一定有好些为了避免牺牲不主张坚守,忽视了抗敌的意义与坚守成功的希望,一直到围解时才清楚的明了。我们现在决不要存着弱者的心理:怕牺牲、怕敌人。敌人是一点不可怕的,可怕的是无反抗强暴者的心理,没有决心和信心。我们今天纪念西安围城事件,我们要接受围城事件的教训,踏着先烈的血迹,恪守总理遗教,把我们的决心与信心——就是力量,供献给我们的领袖,让我们来追随着我们的领袖,向我们最大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反攻,整个中华民族终有像十年前守城军民获得最后的胜利的一天。
  (《西京日报》,1936年11月30日,第6版)
  ① 1926年初,吴佩孚与张作霖联合。吴派刘镇华率镇嵩军7万人入陕西肃清后方,国民军第三师杨虎城支持陕西督办李云龙共守西安,兵力不足万人,坚守待援,自4月16日起直到11月27日晚,在冯玉祥的国民军和于右任部联合的攻击下,西安围解。此役是民国史上著名的守城战例之一。
  1936年11月28日,西安各界举行西安解围十周年纪念大会,此篇即为张学良在大会上的讲演词。
  ② 杨主任,即西安绥靖主任杨虎城。
  

张学良文集(1.2)/毕万闻主编.-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