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于珍函①
毕万闻主编
(1945年3月15日)
济川我兄大鉴:
自九一八事变别来于今,已十有四年矣。每一念及,诚如古人所云:肠可九回②。想兄亦当有此同感乎?
抗战以来,八载于兹。就国内近日大势为兄一陈:盟军迫近柏林③,希特勒之败即在目前,不待计而后知之者。日军在太平洋及缅甸屡败,动则全员战死,此乃非其猛勇,是无抵抗之力、(无)可退之地也。日本海空两军,外强中干,不堪为盟军之对手。菲列宾之海战④可以证之。现日本船支损失泰半,致海外日军孤悬,恐不久皆得为全员战死乎!我中美空军联合袭敌,万里航行,如入无人之境。此等情事,想兄早已知之矣。此不过盟军一部分力量而已。转瞬德国问题解决⑤,盟军陆海空将联袂东来,我国五百万大军同时反攻,而我盟友苏联西方之敌已灭,其不忘张鼓峰、哈欣河之役⑥必得有以报之也。日本之必败,路人皆知。此之实现当在不远矣。古人云:久蛰思启。愿我兄当大军反攻之日,纠合同志,领袖群伦,扰敌后方,断其归路,使其片甲不回,建不世之功,此诚男儿报国之时也。
最高当局宽仁下士,对人之诚,当为兄所悉,对兄当能保障,弟亦愿以人格生命担保之,切勿介介于怀,坐失良机。时乎时乎不再来!愿兄好图之。
笔挫情深,不能叙心境于万一。谨布区区。
并祝
顺利
弟张学良顿首
三月十五日
(抄自手迹影印件)
① 于珍,曾任奉军第十军军长,1928年秋,改任军事参议官,后来脱离东北军。1945年春,于氏当时居北平。
1945年,张学良应戴笠请求,为策反在沦陷区东北旧部,共写了200封绸函,这是于济川保存的一封,信末,于自己签了名:于珍。新中国成立后,于珍次子于国良交给中共北京市委,现存中国革命博物馆。
② 司马迁在《报任少安书》中说,“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此处指思念之情无法排遣。
③ 1945年初,同盟国苏、英、美三国的军队攻入德国本土,并迅速逼近柏林。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
④ 1944年10月,美国与日本的海、空两军,在日军侵占的菲律宾进行的一次决战,日军战败,美军在菲律宾开始登陆。
⑤ 攻克柏林后,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张之预见,迅即实现。
⑥ 即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1938年7月30日,驻朝鲜的日军侵占了图们江江口东岸的张鼓峰,苏军迅速予以猛烈反击,日军败退,8月11日,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1939年5月,在中蒙边界的哈拉哈河(苏联称哈欣河)附近的诺门坎地区,日军向苏、蒙军队挑衅,此后,为争夺该地区,双方反复激战,8月下旬,日军惨败,9月16日,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
张学良文集(1.2)/毕万闻主编.-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