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只有情难死·怀张学良将军
张之宇
百岁将军在英雄与悲剧人物之间,溢其善、没其罪的誉和毁纠缠之下,对“神化”早有了如此的看法。可是顾盼自得,也大大享受了“功臣”的荣誉。著者在此检拾一二不为人注意的张学良将军遗事,为“史笔”供些素材。希望有见解、有胆识之历史学者,能把历史人物以“人”看待,还张将军以血肉之躯。
世俗所患,患言事增其实,著文垂辞,辞出溢其真;称美过其善,进恶没其罪。何则?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故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益其恶,则听者不惬于心。
(东汉·王充:《论衡·艺增》)
出生在新莽时的王充,1900余年前已把俗人之好恶说得相当透彻。
在人们的历史意念中,对历史人物具有英雄色彩者,增实、誉美仍嫌不足,更进一步把“人”抽象为“神”。张学良将军把神化之来源,责之于“写这历史的人”:
只有把这些大人物神化,不知道天文的科学,自然把月亮神化;不知道医药的科学,有病就拜瘟神爷了! 三六·五·卅(1947年5月30日)。井上书斋
这何尝不是我国持续数千年修史,对“史家”何以有“不畏强御”的要求,以及对“口诛笔伐”的“史笔”又何以心存畏惧的原因。缘于不可一世的狂妄之徒或气吞山河的豪强之士,不得不稍事收敛些,仁人与智者,更每每以史为鉴,可以寄托精神魂魄。
出言幽默风趣
张将军曾叙述于文字:
我平生喜欢两句诗,“大梦谁先觉,平生吾自知”,人家来揣测,不如我自己来分析。
良秉性躁急,又素乏戒惧集(似为隽)养工夫,每从事谈陈,动则欲将心事急于一言尽吐为快,因之冲动下已。言词形容恶劣不自知,不但不能下气详为解说,反而言词常变了方向,走出正题之外,反乎初衷,此良平生最大的弱点,而今仍不能痛切其过……
张将军的确长于幽默。例如,向张氏穷究发问不已,张将军会说:“给你一把镐头吧!”“为什么?”“你好去刨根儿呀!”
见一本记录李宗仁将军的著作,内中有东北三代表住于北京六国饭店。张氏评该书著者“想当然耳”的杜撰,决非出自李将军之口。因为当时住六国饭店者,多属政治犯人物,为藉租界藏身。张将军说这叫:“一个人在板凳上要挖个洞。”“干什么?”“放屁还刻板(刻板指印书)儿!”
某君正自得意于烜赫中,张氏日:“孔雀开屏了!”“真漂亮!”“忘了屁股!”
“张将军请赐我您的半身照一张!”张氏答应说:“好,上半身还是下半身?”
诸如此类,出言刻薄风趣,任何场合,每成为众星捧月之中心人物,但于应对时,临阵哽塞,常常言不能尽意。张将军自恨“说难”,与蒋氏就有宁波方言与东北土语言语难通之憾,对周恩来之“非常会说话”则为之折服。
西安事变前蒋张激烈争吵
以致在西安事变之前:
“当钧座同良在华清池两次谈话之后,良心情十分冲动,尤以十二月九日夜为甚。”(见《西安事变忏悔录》)
12月9日,西安学生经东北人民救亡会等组织促发大、中、小学生约万人,以“停止内战,团结抗日”为口号,队伍冲出西安中山门,向蒋介石驻跸之临潼进发,拟向蒋氏请愿。张将军认为一定惹出事端,乃去灞桥拦阻,向学生保证:“我一方面代表你们跟蒋先生说话,一方面也可以代表蒋先生跟你们说话……”为了这件事,其在当夜向蒋氏报告时遭蒋斥责,认为张是“脚踩两条船,你又代表这个,你又代表那个……”惹火了这位春秋方壮的将军。张氏怀逞能心情,沾沾而来,却遭到冷水泼面。张氏称,蒋先生言“他们(学生)敢来,我就拿机关枪打他们……”根据张氏事后所述,当时几乎冲口而出:“你机关枪不去打日本,去打学生?”也为自己之“因彼时心气浮动,语无伦次,羞忿忧惧,冲动无已而顿足”。若张氏当时有枪在手:“我会打他!”则震天撼地之西安事变将不是“双十二”矣!
蒋氏见张变脸,为之戟指怒目。在与蒋争辩之后,张将军并未径回城里,却去了华清池洗澡,以示不过是一时冲动,据理力争而已,已风平浪静,并无任何后继动作。果然,不出张氏所料,蒋氏问了下来,张将军可谓黠哉。
更有者是钧座数次招(召)集将领会议,皆无良同杨虎城列席,致使良同杨虎城发生疑惧,而良则有甚于疑惧者,是思钧座对良不加信任,已不重视矣。遂决行强谏劫持之谋。
这其中之失落感包括骑虎难下之与游行队伍中对学生夸下了海口,更加以在肤施(今延安)与周恩来秘密会晤,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之协议,“我应允向蒋委员长陈说,谅可成为事实。”张氏表示“竭力(向蒋)进言以谋实现,各以勿食言为约”,想显示自已之大能。未料受到了蒋氏奚落,颜面难回。“彼时外人多认为良为钧座之亲密言听计从者,非不能进言,是不肯痛切陈词,良之左右则误会良对钧座私感至上,忘却一切,只知逢迎……”如一把匕首,直贯心胸,乃有“决心武力要请,遂生十二日之变”。
张氏之惶恐,不是没有原因的。早年,张将军事一强以攻余弱,使政局转危为安,功业虽然辉煌,毕竟已时过境迁。“鸟尽弓藏”,原是弃置使之衰朽,一部二十五史中,如此前例,历历在目。
“剿共”失利 怨望乃生
张将军于中共地下党触须伸展到他身边的时候,正是“剿匪”副总司令:
“剿匪”失利,羞忿交织,进退维谷,徬徨无策。正当这心情忧忿,欲有所陈述之时,忽陕北进剿失利,良立即返陕,本先一百十师曾覆灭,师长何立中阵亡。此次则一百○九师又覆灭,师长牛元峰拒降而死,此两师长为东北军之皎皎(应为佼佼)者,何则严正纯洁,牛则廉明忠厚……而一百十师为东北军之劲旅,纪律修明,陕人对东北军本有烦言,惟对一百十师则称道之,迨何师长死事,陕人多为叹息……我失两师,蒋先生无一言相慰,反骂我指挥不当。(见《西安事变忏悔录》)
其实,“诚有功虽疏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韩非子·主道》)本来是主帅御将之道。只是张氏心中,失东北、丢热河,蒋(介石)、宋(子文)在保定火车上以张氏毒瘾委顿已到非戒除不可,乃请端纳主持安排。张将军于卸职之后径去上海戒毒,再出国去欧考察访问,十足表现了“赏罚无章”的先例,当时蒋氏之关切非“情同骨肉”(张氏挽蒋介石句)焉能及此,如今有所不同而已,怨望乃因之而生。
张氏曰:“有所忧患,不得其正。”(《礼记·大学》原文:“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共产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高唱人云,又岂是巧合者哉?
此后于西安金家巷副总司令官邸为中共统战联络人刘鼎设电台,中共潜入西安人员均住入官邸。张将军认为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可算是张将军另一“黠”作。
张将军之合作伙伴杨虎城在最初曾有“对良陈述无钱又无补给,剿匪乃无期徒刑”之牢骚。俟后张将军洛阳归来,心情因蒋氏难以容纳张、杨意见,十分懊丧。杨又有待蒋来西安“余等可行挟天子令诸侯故事”。张氏日后深悔:“促成事变彼(指杨虎城)亦藏有恶缘作用(假如良仍旧是同何雪竹、张岳军相共处,如今思来,恐不致发生该事)。”
同时,张氏回忆:“我在雪窦山时,朋友送给我一本《变乱与技术》,我读过之后,因而联想到从事革命事业的人们,必须要注意自身和同志们的技术能力,我这句话不是意味着不需要优秀的领导人,或者不用良好策略——是要有良好策略、优秀的领导人,还得要具有技术能力行动的部众去实施。”伸衍这些萦怀,张氏在撰写《西安事变忏悔录》时致蒋氏曰:“再三追想何当时执迷不返?为何屡失直陈机会?钧座高明远照,为何未能鉴察隐情?为什么连续发生各事,只是加深促变?为什么夫人那时未早有所参预?为何中日战争,不提前爆发致使良酿成大变?”恧恧诉怨俨然父子。
这悔恨是在西安事变之初,张氏所见:东北军部队在车站驻扎,竟遭十七军缴械,士兵在西安市区大抢。十七军自相格斗。尤以张氏自己之银行、负责人遭枪杀;库存抢劫一空,更有切齿之恨。
事发之后,邀周恩来之来,主要原因,系良自觉良部及杨部之无能,以及南京方面之做法,徬徨无策,希周来共同谋划……
诸如此类,张氏彼时心境实令人含咀不尽。
加以:
我的部下及十七路军以为弄得乱七八糟……真使我凉了半截……
幸而蒋夫人、宋子文继端纳之后飞来西安,张将军焦头烂额之下,“有朋自远方”来!
“共舆而弛,同舟共济,舆倾舟覆,患实共之。”(范晔《后汉书·朱穆传》)张将军在“殊群”、“殊行”适应不得之下,权衡轻重。12月25日圣诞节,张氏乃以“我思为国家纪纲、领袖尊严、我既肇此祸变,不能再计及荣辱生死,甘愿牺牲自己以维国法,以炯后人,遂违命(蒋委员长再三阻止我之同行)陪同莅洛转去南京。”此后开始50年“管束”,岁月洒洒而过。
大陆劝归 不为所动
大陆民众劝归是在1956年已经开始,发出同一种声音,表达同一种感情,包括士、农、工、商、学、兵。由孩童到耄耋,信函如迎面飞虹。使张氏有难以招架之不耐。劝归来访者,包括亲人、朋友、部属等等。
而以邓颖超遣特使携来的邀请信最为醒目,行书信笺,毛笔恭楷,直行。张氏多次修改的信稿中则可见张将军信誓旦旦,拟归老田园的心愿。可是,却以白蚂蚁为患之由,出售自建于北投之豪宅朴园,拍卖所有定远斋收藏、焚烧文件、迁住天母。访美与儿孙团聚,接受美哥伦比亚大学辟建张氏伉俪纪念馆毅荻书斋,由秘书运送重要资料去美,而后定居夏威夷。
拒经外人之手,秘密办理在美居留,申请绿卡。不愿人知,觅地悄建大墓园,以为终老异国之计。
“人生百岁有几?”(金·元好问《骤雨打新荷》)老将军如今已沉哀人土。想:
荣华富贵终其身,不过是——梦一场;
是非功罪留青史,也只是——纸一张;
虽身入彀中,却逍遥于温泉井上。
沽名钓誉,不必如伯夷、叔齐饿死首阳,
自愧不如韩信、彭越,却躲过了命丧未央。
(取元·汪元亨《朝天子·归隐》笔意)
幸也夫?(张氏称“我只钓鱼不钓誉”,又称“我不如韩、彭,指挥不了蒋先生所有的军队”。)
·邓颖超致张学良函全文·
汉卿先生如晤: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数十年海天遥隔,想望之情,历久弥深。恩来生前每念及先生辄慨叹怆然。今先生身体安泰,诸事顺遂,而有兴作万里之游,故人闻之,深以为慰。
先生阔别家乡多年,亲朋故旧均翘首以盼,难尽其言。所幸近来两岸藩篱渐撤,往来日增。又值冬去春来,天气和暖,正宜作故国之游。今颖超受邓小平先生委托,愿以至诚,邀请先生伉俪在方便之时回大陆,看看家乡故土,或扫墓、或省亲、或观光、或叙旧、或定居。兹特介绍本党专使□□□同志趋前拜候,面陈一切事宜。望先生以尊意示之,以便妥为安排。
问候您的夫人赵女士。
即颂
春祺!
邓颖超
一九九一年五月二十日
·张学良复函全文·
周夫人颖超大姐惠鉴:
□□□来美交下尊札,无限欣快,又转述中枢诸公对良之深厚关怀,实深感戴。良寄居台湾,遐首云天,无日不有怀乡之感。一有机缘,定当踏上故土。中枢诸公对良之盛意,敬请代向(中枢诸公)致敬。另转请转陈愚见,肃此
敬颂
夏安
张□□六月二日 再拜
张学良探微/张之宇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