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心人物>张学良>张学良参考书架>张学良将军资料选

  


张学良将军资料选-五、“九·一八”事变-5、锦州失守、榆关战役、热河抗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张学良致马占山等电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马主席、副司令官公署并转各司令、各旅长,高代兴安屯垦督办、苑旅长、张长官、东省铁路督办公署、护路军丁总司令鉴:新密。敬戍,日甲车至新民车站,向城开炮十三发,旋又来民车一列,发炮两发,日军四五百人,即下车入城。有午十一时,竟将新民完全占领。现值国联会议正在进行之际,日方先既据我省垣,近又据我新民,似此肆行无忌,痛愤同深,希即切实整饬,淬砺部属,用待必要之时,为国效命,是为至盼。张学良。宥咸秘印。
  张学良致马占山等电
  一九三二年一月五日
  马主席、副司令官公署并转各司令、各旅长、张长官、东省铁路督办公署、护路军丁总司令、骑兵第六旅白旅长均鉴:各院、部、会、党部、省政府,各市党部、政府,各绥靖主任、各督办、各总指挥、各司令、各军、师、旅长勋鉴:各机关、各法团、各报馆均鉴:查锦县维毂内外,地扼要冲,此次日人肆其野心,继续侵略。张学良迭承中央命令,复荷国人期勉,及时奋惕,矢与共存。一面严饬部属力战死守,一面熟审情势,将一切实况分电报达。祗以日方兵力增厚,武器精良,在皆远胜于我。自其发动以后,端以飞机、唐克车及大口径炮分路猛攻,我军奋勇应敌,激战十昼夜之久,前仆后继,死伤蔽野,卒以兵力过疲,损失过重,无术继续坚持,致于江日失守锦县。学良待罪图效,裂眦痛心,不能一战退敌,复失名城。除将经过情形,电陈国民政府外,谨电奉闻。张学良叩。微亥秘印。
  (辽宁省档案馆存档)
  张学良电告榆关战役经过
  一九三三年一月
  一日夜间事变发生之后,政府三日晨方接北平绥靖主任张学良冬(二日)亥电二件。其内容(一)据榆关电话报告,二日早十时后,日人要求我方开放南门,被我拒绝,即有日军百余人攀观城垣,企图爬入,经我军守兵实行防御。午间日兵车三列到山海关车站,兵约三千余人,野炮二十余门,战斗机六架,于午后一时开始爆炸。刻正在战斗中等情。(二)二日午日兵一列车到榆关车站,约步兵三千余人,大炮二十余门,飞机八架,铁甲车五列,占据南关车站及李家沟、五眼城、吴家岭之线,肆意轰炸。复加飞机均系爆炸机,因之城内阵地、城楼均被破坏,市民伤亡甚众。敌人并利用木梯爬城,我官兵奋勇异常,均用大刀、手榴弹与敌格斗,前仆后继,沉着应战,敌军不得逞。我士兵伤亡三十余名。刻正在与敌战斗中。
  (三)张学良三日申电京,谓顷接何旅长柱国二日亥电,叙述更较详尽,文曰,一日夜日军发动前,先由其宪兵队自将其室门炸毁,并在他处投弹数枚,同时伪国警察亦在其驻地附近发枪射击。职当派陈秘书向日方诘询真相,彼答不详知,反令我方调查,复提出避免万一场合时令我方居民避难,限五十分钟答复。十二期许,日方提出条件四项:(一)南关归日方警戒。(二)撤退南关驻军。(三)撤退南关警察及保安队。(四)撤退城上守兵,限即时答复,否则开始攻击。其后要求开放南门,将南面城墙归彼军戒备。我方坚决拒绝。当即按原定计划配置部队。此时敌复将我南关外警察缴械,并令马分局长监视,双方即陷于对峙态度中。二日午前八时许,敌方由前卫开来兵车三列,步炮约三千余名,另由前所开来甲车一列,位置于临榆车站,十期许即向我开始轰击。并以飞机向城内投掷炸弹。我方为自卫计,当即还击。至现时止,敌发炮约三百余发,投弹约十余枚,双方互有伤亡。
  关于退榆情形,张支(四日)电政府报告。(一)日人乘我兵力尚未集中,遽行袭我榆关。我守榆官兵,奋勇抗御,卒以众寡悬殊,兵器不敌,后方部队增援,又来不及,不得已退出榆关城外。现仍厚集兵力坚固抗御,后方部队赶速集中,以便应战。(二)据何旅长柱国江戌电称,据榆关守城石团长报告,敌于本日上午十时许,以飞机向临榆城内作大规模之爆击,并连络铁甲车山野重炮连合之炮兵及海面炮舰,向我城内猛烈射击。攻击点为南门附近,致城内外起火,破坏甚重。同时敌之唐克车又在其炮火庇护之下,向我南门猛攻,我军官兵,奋不顾身,竭力抵抗。至下午六时许将我南门冲破,我军卒因武器悬殊,我方工事均被破坏,城墙亦多处被毁,并于地形上受制于人,及兵力薄弱种种关系,致伤亡奇重,不得已暂行退集安民寨附近,从事收容。是役我敌两军战斗之激烈为历次战役所未有,除仍饬尽力抗御,同时赶速调集队伍以便应战外,特电奉闻云。
  (《国闻周报》第十卷第二期)
  冯玉祥答张学良书
  一九三三年二月十日
  汉卿世兄勋鉴,俊杰时甫两同志来张,面谈种凡,并奉大札,转述介石先生之意。台端诚恳,敬佩无量。旬日前介石先生亦曾托人来此致意,促即赴京,当答以苟能真正抗日,无论何往,均无不可。盖以为榆关陷落以来,藩篱已失,渐及堂奥,救亡之道,惟有最后之武力是赖。故前此覆中央电,曾建议关于军事准备者十二条,其中如为前方军队筹拨巨额军费,接济弹药,设置兵站,办理运输,及赶制皮衣各端,尤为目前最急之务,台端负华北军事重责,甚望转达介石先生,早日实行,并速派有力大军,先行收复榆关,则士气可振,民意可伸,即全国对于政府不真正抗日之疑虑,亦可涣然冰释,而消沉泄沓之局面,亦可展开。至于祥之入京,更不成问题矣。因台端顾念大局,特再略言其所见,至希有以促成之。不独关系华北,亦且关系全国,挽救危亡,此其时矣,不尽之意,统托张李两同志面陈,诸维察亮,敬颂勋绥,冯玉祥启。
  (《国闻周报》第十卷第七期)
  蒋介石致张学良电稿
  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北平张主任汉卿兄勋鉴:中本日到沪,明转杭检阅空军。倭寇北犯侵热,其期不远。此间自中回京后,已积极筹备增援,期共存亡,并已密备六个师,随时可运输北援粮秣弹药,中到沪亦已备办。甚望吾兄照预定计划,火速布置,勿稍犹豫。今日之事,惟有决战可以挽救民心,虽败犹可图存,否则必为民族千古之罪人。请兄急起,如何盼复。中正。
  (录自司马桑敦等《张老帅与张少帅》)
  张学良、张作相、汤玉麟及东北义军将领通电
  一九三三年一月十八日
  张学良、张作相、汤玉麟及东北义军将领十八日联衔自承德通电全国。文云:溯自沈变发生,转瞬已十六阅月,国土沦胥,民众丧亡,损失之大,几难数计。目击时艰,忧愤曷已。当事变之初,我为尊重盟约维持和平起见,不惜含垢忍辱,根据盟约,提请国联裁制,冀以正谊之主张,期获公理之实现。不图日人贪饕,得寸进尺,我讲公理,彼恃强权,我愈让而彼愈争,时愈久而变愈烈。迩来且复肆其凶焰,侵榆侵热,揆其用心,非第以我民坚忍为懦弱,直视一切盟约如具文。时至今日,我实忍无可忍,惟有武力自卫,舍身奋斗,以为救亡图存之计,学良等待罪行间,尤具决心。现已遵照中央确定方针,简率师旅,积极进行只求有利于党国,讵敢更计及发肤,诚以时急势迫,至此已极,舍奋斗无以求生,舍牺牲无以救死,但有一兵一卒,亦必再接再厉,幸而成固可复我河山,雪莫大之耻辱,倘不幸而不成,亦可振我军誉,扬民族之精欧。此次陪同宋院长来热,检阅部队,并力晓军人捍国卫民之大义,我袍泽忍辱已深,含愤已久,及经告诫之后,均皆愤慨异常,涕泣图报。惟兹事体大,关系全国存亡,热河倘有疏虞,是必牵及华北,华北动摇,亦必影响全国,一发千钧,莫此为甚。尚祈海内贤达,全国同胞,俱体时艰,一致奋起,俾作有力之声援,期收最后之胜利,临电迫切,请维鉴察。同时亦有电致日内瓦,陈述日方之暴状及我国之决心。热省民众亦于十八日发表通电述日本轰炸之惨状,及民众遭遇之苦痛。以贫瘠之省,当沙场之冲,其苦可知!其中有云:至于今日,民众等目睹艰难,无力协助,正如失母婴儿,哭诉无门,兹何幸我宋院长张委员长白天而降,救我民众于垂死之时,如何而苏饥困之民,如何而壮士卒之气。想宋院长张委员长自必成算在胸,民众等曷敢旁参末议,所敢自恃者,惟有一片血诚,全省一致表示抗日之决心。此则可对天地而质鬼神者也。
  (《国闻周报》第十卷第八期)
  张学良辞职通电
  一九三三年三月十一日
  天津、上海、太原、济南、北平、汉口、南京各报馆转全国同志均鉴。余父与余历以保持中国在东北之主权为己任,余父且以身殉焉。迨余就任以后,仍本先父遗志,始终以巩固中央,统一中国为职志,兢兢业业,未尝或渝,即如不顾日本之公开恫吓而易帜,辅导国民党在东北之活动,与夫民国十九年秋余奉命入关,拥护中国统一,凡此种种,事实俱在。盖余深信惟健全政府,然后可以御外侮也。九一八之变发生,余正卧病在平,初以诉诸国联,必主张公道,洎乎日军侵热,余奉命守土,乃率师整旅,与敌周旋,接战以来,将士效命者,颇不乏人,无论事之成败若何,然部下之为国牺牲者,已以万计矣。此次蒋公北来,会商之下,益觉余今日之引咎辞职,即所以效忠党国,巩固中央之最善方法,故毅然下野,以谢国人。惟眷念多年袍泽,东北之健儿,孰非国家之将士,十九年奉命率其入关,援助中央,于今国难未已,国土未复,无家可归者数万人,但盼中央俯察彼等劳苦,予以指导,并请社会人士加以援助,彼等为国为乡,皆抱热诚,并熟悉东北情形,倘遇报国之机,加以使用,俾得为收复东北之效命,遂其志愿,免于飘泊,于愿斯足。并盼国人鉴余诚悃,谅余庸愚,虽愆尤丛脞,而余本心祗知为国,余皆不复自计也。张学良叩真(十一日)。
  (《国闻周报》第十卷第十一期)
  张学良在上海发表公开谈话
  一九三三年三月十二日
  东北军乃国家之军队,身为军人,既已解除职务,将所统国家军队还诸中央,无复再有意见可以申述。在鄙人卸此重任,得以闲暇,励志修身,增益学识,为一良好之国民,此乃平素求之而不可得者,今竟能达此希望,此后深愿社会人士暨我友朋均以平民相看待,何幸如之。
  (《国闻周报》第十卷第十一期)
  张学良游欧归来在沪发表书面讲话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一日
  上海十一日电,张学良十一日午发表书面谈活,略讲出国游踪所及,达意瑞德法英丹瑞典,于各国物质文明,利用厚生之建设,感受印象最深,进一层追求,则有不少感觉,(一)各国民众皆能热烈拥护其领袖,俾得放手做事。意德于大战残破之后,皆能转否为泰。而为领袖者亦忠诚无私,努力奋斗,返顾国内争做领袖者太多,猜忌争斗,阻人成功,而成既不能令又不受命之亡国病症。宁受外侮,而不许自己兄弟来统治。全国人若不愿为亡国奴,必大澈大悟容许一个领袖,有试验机会,发展效能。(二)西方学者治学专挚,有磨穿铁砚精神。而我国则名不符实,大学甚多,教师为金钱,学生为文凭,对于国家所供献者,亦仅摇旗呐喊。(三)西方备战空气浓厚,厌恶战争到万分。各国猜忌及备战之急亦到万分。国人应速准备,泯除恩怨,否则惟有亡国。至于本人回国原因,一则倦鸟归林,二则料理家庭个人私事;三则急于与政府商根本救济东北难民及失业者之办法。至于是否作事,则本人系军人,惟有服从命令。国家如有用我地方,自度力能胜任,决不敢偷闲,不能胜任,则不敢一误再误。维持和平,促进和平,乃始终不变之志愿。如志不得行,拟再出国调查研究云。
  (《国闻周报》第十一卷第四期)
  

张学良将军资料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