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心人物>张学良>张学良参考书架>张学良传

  


张学良传-第七章 为国家不惜牺牲一切-第二节 抗日有心请缨无以

张魁堂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8月13日,上海抗战兴起,蒋介石这时才决心抗击日军。全国抗战的发动,燃起了张学良希望之火,他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目的为了团结抗日,如今既然抗日更需要“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①,共同努力。张学良上书蒋介石,要求为国效力,但得到的答复却是要他好好读书;除了请中过进士的步老先生帮张读《论语》、《中庸》之外,还让黄仁霖去溪口转告张学良,要他写信给东北军各军长,服从蒋介石的指挥②。蒋介石需要的是善攻能守的东北军,而不是使他摔了大筋斗的张学良。
  8月,张学良的四弟张学思与赵媞随黄仁霖一齐去溪口,住了3天。行前的一天,兄弟二人在书房中笔谈。张学良向张学思询问了抗战的形势、东北军的情况、中共主张等等,并告诉学思,蒋介石不让他参加抗战及黄仁霖转述的要求,要学思转告东北军各军长:“东北军如能团结,抗日战争扩大,我就有恢复自由的可能。”他并嘱咐学思:“多看进步书,回东北军去,抗战到底!”学思忍泪写下:“大哥的话我一定办到!”张学良素来笃于友爱,学思又是他最喜欢的弟弟,不意此次分手,竟成永别③。张学思没有辜负张学良的期望,后来为抗日和建设新中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张学良渴望自由,更关心抗战,期望能尽一份军人卫士的天职。八月,中秋,看守他的特务组织在奉化妙高台备了几桌酒莱,庆贺节日。这时,“八一三”抗战已进行了一个多月了。席上张学良喝了一点酒,挥着手对特务们说:“现在日本鬼子来侵略我们祖国了,我带你们去打日本去!”④充分流露了在百无聊赖之中,髀肉复生的一腔幽愤。
  1937年秋,上海失守,日军长驱南京。10月,即在雪窦山中国旅行社招待所失火后不久,张学良即被特务移送黄山,只逗留三天即去萍乡。约一个多月后,于1938年初移住郴州,先在苏仙岭,春节后在郴州街上,一个原东北军炮兵中校遇见张学良,向张敬了礼,使看守人员胆战心惊,马上由苏仙岭搬到柞树镇。在郴州共住了两个月左右,又移住沅陵凤凰山。
  张学良用诗词排遣他不能参加抗战的苦闷。在郴州苏仙岭壁上至今残留着他的“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的词句。在凤凰山,他的《自我遗憾作》完整地留在白壁上:“万里碧空孤影远,故人行程路漫漫。少年鬓发渐白头,惟有春风今又还。”慨叹岁月蹉跎,报国无门。 
  1938年八九月间,武汉吃紧,张学良被囚禁在湘西沅陵凤凰山,当时任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去湘西视察,曾专程去看望张学良。张学良托张治中代向蒋介石转达他参加抗战的愿望,说:“国家,正是有事的时候,为什么老把我关在这里?我希望能早日恢复自由,为抗战做点事情,不论什么事情都可以。”张学良按照张治中的建议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表示有许多话希望当面陈说。张治中把信转给蒋介石⑤。结果,却如泥牛入海.杳无消息。报上登着日军又占领某地时,张总是感慨地说:“又失守了,怎么尽打败仗呢?”张学良对军事上不断失利感到忧虑。长沙大捷,张学良很高兴,步参加这个战役的关麟征原韵,填了一首《鹧鸪天》,表达了他欢欣鼓舞的心情:
  欣闻长沙传捷报,敌骑难越旧山河,关军能继先哲志,碧血
  黄沙把敌却。民欢庆,我亦乐。乘胜直捣长白山、松花江畔
  奏凯乐⑥。
  抗战中后期,张学良虽然知道自由暂时无望,但凡有益于抗日的事,总是尽力而为。1939年,他曾答应戴笠的要求,写信劝阻鲍文樾勿当汉奸。以后,军统的陈旭东(原在西北总部机要组任科长,管人事档案,张被扣留后,陈以此为进身之阶,投靠军统)策反沦陷区东北旧属,求张学良一批帛书作策反之用,他也照办。
  1939年4月,鲍文樾不听张学良的劝阻,跑到南京投奔汪精卫当汉奸,任伪河南省主席。4月5日,张学良给刘多荃写了一封信,说:“听说你们打得甚好,弟虽然隐居山中,听了也十分快慰,但是又知鲍文樾追随汪逆做了小汉奸,闻之令人发指,他忘了谁是敌人,谁杀害我们的同胞,谁强占了我们的田园,谁来要灭亡我们,‘九一八’的火药气味,他已竟忘了么?真是令人可恨,这真是东北人的耻辱,弟个人更是又气又愧。盼望兄等努力抗战,用我们的血洗去这污点,为东北群众争一口气,弟虽杯下息影,也少有荣焉!”⑦他痛恨部属当汉奸,盼复土雪耻之心跃然纸上。
  张学良搬到沅陵凤凰山,安定了一个短时期。10月,武汉失守,日军南下湖南。军统局又下令将张学良移送到贵州修文县阳明洞,这是1938年秋冬间。其时,杨虎城囚在息峰玄天洞,彼此互不相闻。从此,张学良在贵州被囚禁了7年,前后在贵阳麒麟洞(1941年)和开阳县刘衙(刘育乡1942年)。1944年12月,日军前锋已达贵州都匀县独山,张学良于大雪寒夜中被迁至桐梓,直至1946年11月底,由桐梓经重庆再去台湾新竹县⑧。
  在溪口时,除邵力子夫妇曾陪伴张学良两个多月之外,还有不少亲友、部属以及某些国民党要人去探望他,有的是蒋介石示意安排的。如青岛市长沈鸿烈是东北旧部,蒋介石关照沈说张汉卿心绪不畅,要沈前去安慰一番。沈去溪口后,蒋介石又告诉沈鸿烈:“听说你已与汉卿相见,可多留几日,妥为劝勉。”沈鸿烈就在溪口停留了10天⑨。
  张学良自离溪口后,身边只夫人于凤至和几个随从。到沅陵凤凰山后,由赵媞与于凤至轮番陪伴。1940年于凤至去美国就医,此后一直由赵媞陪伴。七八年中,去探望张学良的前后只有张治中、莫德惠、宋子文、戴笠、吴鼎昌等几个人。平时张看的书报也要经过军统审查,报纸也不能及时看到。在桐梓小西湖时,一次兵工厂卫队长张群亚衣兜中装着当天报纸,张学良一见便抽了去坐在屁股下,高兴得要命⑩。在湘、黔一带,张学良几乎与世隔绝,只能靠打球、钓鱼、打牌、下棋来消遣。平时表面上坦然自若,有时还爱和看守人开玩笑,内心却十分愁苦。一次,桐梓县长赵季恒问张学良生活习惯不?张说:“习惯了,……只是一听到梆梆声,心中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彻夜断续的梆梆声,彷佛时刻在提醒他“是囚徒”,犹如岳飞听到狱卒“叉手而立”责叱声,才感到昔日大将的威风抵不上狱卒的呼喝。在凤凰山,张学良只38虚岁,正值壮年,可是已开始谢顶,渐呈老态了。
  自迁入贵州阳明洞之后,张学良开始研究明史。当年张学良挥兵入潼关时,蒋介石曾要他读记述明末镇压农民起义的《绥寇纪略》。这也许是促使他研究明史的导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终于激起农民大起义,导致了明王朝的覆灭。张学良研究明史,显然是着眼于联系当时的现实,希望从明朝兴亡的历史中吸取有益的教训。经过几年的钻研,张学良对明史颇有心得,原想找几位明史专家共同研讨,却遭到看守队长刘乙光的拒绝。在研读明史过程中,张学良的视力衰退了,虽然离“知天命”还有好几年。
  对古典文学,张学良也颇为爱好。当年曾遭到郭松龄的反对,一次,郭批评张成天念古文,并把张手边的古文书籍都毁掉。他能填词吟诗,可惜留存不多,1941年五六月间,张学良幽居贵阳麒麟洞时,贵州省主席吴鼎昌在花溪举行诗会,应邀的除张学良外,还有王梦淹、谢六逸、邹国斌几位教授和王亚明(中央日报)、严慎予(贵州日报)、毛健吾(大刚报)三位报社社长及书法家陈恒安等,各人赠诗安慰张学良,张学良也以七律一首酬答,含蓄地表明了他发动西安事变的纯正动机、在长期幽禁中开阔豁达的胸襟和复土雪耻的愿望。
  犯上已是祸当头,作乱原非愿所求。
  心存广宇壮山河,意挽中流助君舟。
  春秋褒贬分内事,明史鞭策固所由。
  龙场愿学王阳明,权把贵州当荆州。(11)
  这是张学良在被囚禁后第一次公开论及西安事变。
  在长期幽禁岁月中,张学良仍时刻关心国事,关心民瘼。一次,伤兵闹事,与桐梓小西湖(天门洞)兵工厂工人械斗,各有死伤,双方要求张学良出面仲裁。张要求双方各派代表一人发言,以十分钟为限,由兵工厂代表先发言。待双方说明情况后,他立即裁决双方死伤人员“抚恤、护理各自负责”;“被打坏的酱油铺,由伤兵院赔偿损失,限期十天。”他并表示说:“兵工厂造武器是为了抗日,这样的厂全国不多,大家要珍惜。”经双方同意后,不到半小时此案即行结案。(12)桐梓县长赵季恒探望张学良,求赐墨宝。张赠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条幅,署名毅庵(13)。    
  对群众的疾苦,张学良只要力所能及,总是予以援手。贵州缺盐,开阳县每人每月限购一斤,因买盐引起斗殴的事常有发生。张学良向县长李毓桢建议,直接向自流井进盐,说:“没有资本我来想办法,务必让老百姓吃上盐。”李是军统派来加强看管张学良的,但这件事却接受了张学良的建议,加强运输,使川盐源源而来,李因而赢得了官声(14)。在沅陵凤凰山时期,一次沅江泛滥,不少人、畜被冲进水中,顺流而下。张学良便定出赏格,救一个溺水的人立赏5元。看守他的宪兵、特务就纷纷上前,搭救了不少溺水灾民并打捞了许多公私财物。(15) 
  张学良怜老惜贫。在开阳柴市坝,买了10斤卷心菜,共2角钱。他和卖莱老翁攀谈之下,知道这个老翁已76岁,家离城30里,因为儿子被抓了壮丁,孙子们又小,不能干活,只好磨老骨头来支撑。张学良掏了一张5元钞票给老翁,老翁要去兑换找钱,张学良说:“不必了,买杯酒喝,交个朋友。”小西湖水电站是兵工厂迁来后1939年由陈祖东工程师设计,几千民工干了3年半修成的,是贵州第一个水电站,库容40多万公方。在坝端纪念塔上,陈祖东写下了一首“石工歌”,歌颂建坝的石工在“衣不蔽体,食止酸辛”的艰苦条件下劳动,胼手胝足修筑水坝的劳绩,有人甚至于折肢亡身(16)。张学良每次诵读“石工歌”后,都久久伫立沉思,常常是赵媞提醒他才离去。
  抗战胜利了,蒋介石张罗着还都,可对抗日有功的张学良还流放在这西南的夜郎国里。但是,人们没有忘记他。东北旧部到处呼吁释放张学良,中共代表周恩来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上正式提出释放发动抗战的功臣张学良和杨虎城的要求。但这一切努力都不符合蒋介石的心愿,当然是办不到的。 
  1946年夏天,戴笠死后,戴的亲信沈醉去看张学良,他对沈发牢骚,说:“大家都要回去了,连兵工厂也关门了,我还是留在这个夜郎国,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离开。”(17)这类话张学良往日绝口不谈,这次竟对沈醉说,因为抗战已胜利,10年徒刑也满期,他要求自由,于法、于理、于情均无不合。1946年秋,莫德惠又仆仆风尘来到桐梓。莫这次是奉蒋介石之命给张学良送喜信的,而且可以与张单独谈话,没有任何人陪伴。莫告诉张学良说,蒋介石要给他自由,但是有三个条件,一是要张学良承认西安事变是上了共产党的当;二是交出“九一八”事变时蒋给他的不抵抗的电报;三是释放后必须出洋。(18)其中关键的一条是要在西安事变问题上说谎。自由虽然可贵,名节更重于自由,张学良不肯以违背真理和良心为代价来换取自由,断然拒绝了蒋介石的条件。莫老先生心疼“少帅”,但更尊“少帅”,他无法说服“少帅”(19)用名节换取自由。莫德惠在桐梓住了几天,不得不拖着沉重的脚步与张学良依依告别! 
  张学良在囚禁中,每至一地,只要条件许可,便要莳花种树,在溪口雪窦寺,他曾亲手种了四株楠树,现尚存两株,这种喜暖湿的亚热带植物移到温带,生长缓慢,但也郁郁葱葱,森然参天。他曾引古语对看守人员说:“亭沼譬如爵位,时来则有之;树木譬如名节,非素修弗能成。”(20)这也是他愿种树的缘故罢!
  ①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的谈话。
  ②刘永洛等著:《张学思将军》,《新观察》1985年第1期。
  黄仁霖任励志社总干事,宋美龄的亲信。
  ③刘永洛等:《张学思将军》,《新观察》1985年第1期。张学思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总参谋长。十年动乱中,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
  ④邱秀虎:《张学良将军被囚锁记》,《西安事变亲历记》397页。
  ⑤张治中:《三访被幽禁的张学良》,《西安事变亲历记》第421页。
  ⑥这首词是袁化鹏、范永年、方端等几个中学生在贵州开阳刘衙张学良被囚过的地方垃圾中寻得的。引自袁化鹏:《我多次见到了张学良将军》,《贵阳文史资料》第20辑——《张学良在囚禁中》第106页。
  ⑦《人民日报》海外版(影印件)1989年。信中格式及标点均按影印件。
  ⑧张学良囚禁地点及转移时间均按邱秀虎文。
  ⑨宁修本:《张学良台北访沈鸿烈》,《辽宁文史资料》第17辑255页。
  ⑩庞本驹:《张学良将军在桐梓的两年又三个月》,《贵阳文史资料》第20辑124页。
  (11)袁化鹏:《我多次见到了张学良将军》,《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107页。   
  (12)(13)庞本驹:《张学良在桐梓的两年又三个月》,《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第120页。
  (14)袁化鹏:《我几次见到了张学良将军》,《贵阳文史资料》第20辑。
  (15)姜宏顶:《张学良在湘西沅陵凤凰山》,《贵阳文史资料》第20辑第54页。
  (16)袁化鹏:《我几次见到了张学良将军》。
  石工歌全文:“嗟嗟石工,黄帝子孙,不期而会,众志成城。胼手胝足,风曝雨淋。夜以继日,无时或宁。或钻隧穴,鸠面鹄形,或涉水流,澈骨寒心。冬无寸被,夏抗蚊蝇。衣不蔽体,食止酸辛。己唯一饱,妻挚何存。偶樱山怒,折肢亡身。来如落叶,去如飘萍。岂兔奇虐,胡云功成,君甘劳力,我愧劳心。劳心沾誉,劳力埋名,悠悠溱水,巍巍天门,象尔石工,终古留馨。”
  (17)沈醉:《张学良将军被囚禁时的情况》,全国政协编《西安事变资料选编》第3集第70页。
  (18)张潜华:《张学良与西安事变》,全国政协存稿。
  (19)张学良最不愿意人称他为“少帅”,因为这意味着一切仅乃父之荫。1923年冬,小勤务兵傅德向张学良报告说:“少帅,请您接电话。”张未作任何表示,使小傅不知所措。过了几天,张微笑着对小傅说:“你以后看我任什么职务,就叫我什么职称好吗?”此处姑且借用此称,因为对莫老先生来说,张学良是“少主”。
  (20)袁化鹏:《我几次见到了张学良将军》。
  

张学良传/张魁堂著.-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