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将军-学习文化 重用知识分子
米暂沉
杨虎城出身寒苦,自幼失学,长期的戎马生涯又使他很少有充裕的时间和安定的环境从事正规的文化学习,这给他的政治和军事活动带来很大的困难。他是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深知缺乏文化知识就不能实现其志向。因此,他不仅采用各种方式学习文化,而且广泛结交和重用知识分子,邀请他们到他的部队中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他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并信任和重用知识分子,才使他的这支队伍从辛亥革命后陕西林立的各派队伍中逐渐脱颖而出,成为西北地区举足轻重的势力。
杨虎城很早就有学习写字的打算,因而他在上海的一位书法家朋友曾送给他一套文具和一本《曹全碑》作为礼物。他在日本期间,写字成为每日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天天不落。长期临摹汉碑,使他写字定型化,只能一笔一划地慢慢写,非常吃力。他的阅读速度也很慢,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他的工作效率。
为适应繁忙的公务和弥补自己的不足,杨虎城主要依靠“听”来学习和处理公务。所有的文件、报纸、小说之类,都由旁人念给他听,多少年来已经成为习惯。他的听觉特别敏锐,记忆力也很强,只要念得清楚,无论多快他都能听明白,而且还能够记得住。中国的一些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等,他都可以谈得头头是道,所有这些都是听来的学问。
对于一些理论性的东西,这样念就不行了,他指定人给他讲。事先研究选定一本书或一个问题,请指定的人做准备。他一有时间,就把人请来,两人在沙发上对坐下来,中间茶几上有烟、有茶,坐定之后,就开始讲了。他闭目谛听,除某些地方他还没听明白,要求再讲一次外,一般他不说话。讲了若干时间之后,他有事了,就说:“今天就讲到这里,有时间再找你继续讲。”一本理论书籍,经过三次、五次、八次、十次讲完后,他会提出一些问题,让讲书的人解答,或者进行辩论乃至争论一番。在他那里住闲的朋友,以及他部队中的高级知识分子,许多人都担任过这样的讲书工作。在早年有李岐山、张瑞卿、韩望尘等人,到后期有魏野畴、南汉宸、李寿亭、蒲子政、王炳南、郭则沉、原政庭等人。对上述诸人,人们戏称之为“翰林院侍讲”。杨对三民主义、马列主义的理论,都是这样一点一点学来的。正如他所说的,在中国能够成为蒋的对手的只有中国共产党。如果对共产党的基本理论没有一些了解,便无法适应当前中国的政治形势。这时他原资送国外的留学生大部已先后回到西安。于是他安排这些人为他主讲,加紧了他的理论学习。这些“翰林院侍讲”中,不少人当时就是共产党员,也就通过这种方式,向杨虎城讲解和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及红军的活动情况。
杨虎城资送到国外学习的留学生,当时主要由笔者代为联系。他经常让笔者就一些重大问题提出题目,写信通知这些留学生,要他们写出书面报告。在德国希特勒上台以后,他就通知当时在德国读书的王炳南、江隆基等人,就希特勒上台以后德国的政治形势和对欧洲的政治影响向他做过报告。对在其他国家留学的人,也用这样办法。他从这里学到不少有系统的国际政治知识,也了解到他所资助的留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分析能力。
在国内政治上有什么大的变化发生之后,他立即紧张起来,几天连续不断地找他的朋友、高级将领和干部谈话。有时他会指定一个对政治有一定水平的干部,找几个人(或由他指定几个人)在一起研究分析之后,给他做有系统的报告。对上述的谈话或报告,他总让旁人把话说完,即使分析错了,他也不表示意见。经过这种形式的研究和听取意见后,他便闭门深思,除了与当时时局有关的重要电报可以向他汇报外,其他事情概不过问,不许打扰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之后,有时甚至是几天几夜,他下了决心后才开始见人。如一九二九年唐生智搞护党救国军反蒋时,一九三○年蒋、阎、冯大战爆发时,他都有过这样的做法。一旦决心下定,他就十分坚决,并亲自指挥部队执行。
他对报纸杂志也非常注意,经常订有国内各系派的报纸刊物,也有几份日本报和英文《字林西报》、《密勒氏评论》等。由主管报刊的秘书先看一遍,勾划出重要部分,每天早起拿去给他念,先念标题,如他无表示,就一直念下去。念标题后,他如不愿听这一段,就会说:“这一段不要念了。”然后再念其他部分。外文报纸,一般只就与中国有关部分,翻出大意报告他。有时他也会指示让全文翻出后再念给他听。听念报是他每天生活中一项重要工作,往往费去很长时间,他对此极有兴趣,也成为习惯。
杨虎城在他繁忙的军机政要之中,抓紧一切可用的机会,年积月累,通过上述办法,学到不少革命理论、国际政治与中国政治知识,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思想水平。所以他很能讲话,而且讲得头头是道。部下向他请示处理一个问题,他往往先问:“你的意见怎么办?”或者指示说:“你先找某某等人研究一个处理方案再来和我谈。”这样他很快地就可以做出决定。
在靖国军时期,由于它的领导人一个是诗人兼书法家、自称“半哭半笑楼主”的于右任先生,一个是文武兼资的井勿幕先生,因此,靖国军中形成一种做诗的风气。杨虎城也学过做诗,除前面章节引用过的之外,还遗留下来一些,现摘引几首于下:
乙丑(一九二五年)十月望日吴孔出山有感
秦山宁当我, 渭水惯风波;
回首视陇上, 蠢尔奈我何!
病中夜不成寐闻雁声有感(乙丑冬月)
夜半雁声聒, 征人感慨多;
志坚开金石, 不必计风波。
时局将大乱病中有感(乙丑十一月)
群魔竞争扰我眠, 不梦周公忆龙泉;
手转三秦开生面, 好将正义扶民权。
乙丑腊月二十八日夜宿营彪角有感
身经百战转成空, 同志凋零恨不穷;
打破愁城登彼岸, 会当万里乘长风。
丙寅(一九二六年)仲夏病夜失眠有感
秦豫年来苦战争, 愧余多病志无成;
难凭人事听天命, 静坐北窗诵佛经。
丙寅六月朔感时局
西北大风起, 东南战血多;
誓摧铜马尽, 还我旧山河!
丙寅七月十三日感时
伤心痛苦, 民国十五。
名虽共和, 政愈秕腐。
莽莽神州, 内忧外侮。
愿我同胞, 努力奋武。
戡定大乱, 万姓鼓舞。
丙寅中秋望月有感
其一
时雨新晴后, 中秋登禁城;
冰轮乍涌出, 星汉失光明。
其二
烽火连三季, 风物倍凄然;
骊山吐皓月, 清辉满长安。
丙寅重阳远眺
日暮晚霞辉, 鸣鸦觅巢飞;
来朝扫残寇, 三军凯歌归。
大革命时期一首
大陆沉沉睡已久, 群兽无忌环球走。
骨髅累累高太华, 红潮澎湃掩牛斗。
杨虎城一生的政治生活,都与知识分子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亲身经历使他深深体会到,要成就一番事业没有知识是不行的,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更是不行的。杨虎城对知识分子的态度,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能够礼贤下士,做到团结、信任和放手使用。
早在靖国军时期,杨虎城就请来学识渊博的蒙俊生协助他治理军务。随后又结识了杜斌丞、魏野畴,并一直引为挚友。在他进行陕西省政府的人事安排时,充分注意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任用了一大批进步知识分子,作为他治理陕西的骨干力量。他对高级知识分子李仪祉、杨叔吉等专家特别尊重,让他们充分发挥才能。即使与他们之间有不同的意见,甚至有时十分尖锐,他也能够虚心听取,从来不摆官架子。
当时曾有这样一件事。国民党的武汉行营主任何成浚因公来到西安,杨虎城因以往曾归何指挥过,对于何的接待自然不能不特别隆重。何成浚这个人吃喝嫖赌无所不好,在当时蒋系的高级将领中是有名的。杨虎城为了应付何,就派他的几个高级干部陪同活动,西安城内可玩的地方有限,一时也实在闹得不成样子。事为李仪祉先生所闻。在一次省政务会议上,当正式议案讨论完毕之后,大家正在闲谈时,李突然发起脾气。他说:现在整个国家陷于民穷财困,外侮欺凌,陕西今年还是荒年,而西安的军政人员却花天酒地。并对招待何成浚的几位干部指名道姓地骂了一通。杨虎城便解释说;“何主任来西安,他们做接待工作……”杨虎城的话刚说了一句,就被李仪祉打断:“什么何主任!什么接待!都是混账王八蛋!”当时笔者也在场,听李的语气简直像是在骂杨虎城。杨虎城听后低头一语未发。李仪祉大骂之后说:“我今天就辞职,这个厅长我不干了。”夹起皮包走出会场。李走后杨虎城只说了一句:“李先生脾气真大。”便宣布散会。散会之后,大家都注意这件事如何了结,以后听说杨虎城在当天晚上就到李家登门拜访,并当面承认了错误。李仪祉在第二天也就照旧到建设厅办公,两人以后一直合作得很好。这件事情虽然很小,却可以反映出杨虎城的作风。
杨虎城重用知识分子是与重用进步人士的方针相结合的。大革命时期,参加他的部队和与他合作的共产党人中,绝大部分都是知识分子或知识青年,而在他进入陕西执政后,重用的一大批知识分子中,又绝大部分都是思想进步的,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共产党员。他资送到国外读书的留学生,思想和政治上的进步倾向更为明显,而这批人也是他以后予以重用的,这样一支干部队伍的形成,必然会对杨虎城在陕西的施政产生重大作用。
杨虎城在陕西主政的三年,是民国以后陕西政治上最安定的三年,也是陕西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最有成效的三年。
杨虎城将军/米暂沉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