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杨虎城将军-杨虎城将军初期革命活动座谈纪录
蒲城县政协
时 间:一九六三年七月十三日
地 点:蒲城县政协
主持人:窦荫三
参加者:孙荷伯(73岁,曾任杨部连长)
杨植生(67岁,曾任杨部连长)
李京文(63岁,曾任杨部随从副官)
孙百寿(60岁,曾任杨部排长)
张希龄(60岁,曾任杨部营长)
冯子英
记 录:原志军 张希龄
一 杨虎城将军家庭出身及幼年生活
杨虎城将军出生于贫农家庭,在蒲城东乡甘北村。原来只有薄地十来亩,破房三、四间,没有牲口、车辆,父亲杨复兴,在孙镇做木工,维持全家生活。伯父杨全兴,虽出身农民,在清末即有革命思想,参加了反满的秘密会党——哥老会,人称“大爷”。因为杨全兴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从事反满革命活动,清政府派人搜捕多次未获,却把杨虎城的父亲杨复兴捕去顶案,被处绞刑,殉难于西安。杨虎城当时才十四、五岁,在亲友的协助下,去西安将父亲的尸体搬回安葬,时间约在一九○七年(光绪三十三年)。不久,杨全兴也被捉去打死。所以,杨虎城将军从小即对反动统治阶级怀着刻骨的仇恨,孕育了坚决革命的思想。以后杨虎城将军能干出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与此有很大关系。
杨虎城的父亲和伯父殉难后,家中只有老母和幼弟(茂三),生活十分困难,因他当时年龄还小,不得已便去孙镇孙家饭馆做童工,但他时刻念念不忘替父报仇。有一次,母亲给他一些烂铁,叫他去打一把镢头,他却打了铁瓦子,拴在腿上,锻炼跑路吃苦的本领,以便为将来从戎奔走。杨虎城的母亲孙太夫人,教子很严,杨虎城侍母也至孝,他一生的事业,与家庭的教养是分不开的。
二 杨虎城将军清末在蒲城东乡组织同志会准备反清及民初的革命活动
杨虎城在孙镇饭馆当堂倌时,即和伙友孙荷伯及乡友孙福全、孙书友、孙友儿等结拜,并参加反满的哥老会。在他的领导下,组织了“中秋同志会”,积极进行革命活动。因为历史上,汉民族驱逐元朝封建统治者,是在中秋节日起义的,所以这个组织的革命性质就已经很明显了。当时参加这个组织的还有韩寅生、左胜娃、姬汇百等,因为活动秘密,这个组织的参加人员又大半逝去,其活动详情已无从考察。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九月初四蒲城也发生动乱。杨虎城看见革命时机成熟,便联系同志百余人,前往乾州,参加向字营,以便进行最实际的革命运动。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向字营解散后,杨虎城又返回蒲城,仍在孙镇饭馆安身,但始终不忘革命,时刻想着为民除害。当时,东乡有个恶霸劣绅李桢,借给商人包收烂账机会,在石羊、黎起一带强拆民房,抢拉牲口,胡作非为,行同土匪。农民们恨之入骨,叫他“黑豆虫”。但因其投靠地方有势力的郭坚与岳西峰等,一般人都不敢惹他。杨虎城当时虽然只是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却胆识过人,决心为民除害。因自己力量单薄,经段廷朝、冯进喜、胡遂太介绍,和哥老会有势力的李子高认识结拜,并到洛河东借了绰号“倒楦”的一支马拐子枪,一九一四年秋天(约八、九月),装着给李桢去送信,到孙镇李桢住的粮店,见了李桢先说:“有人给你捎一封信。”便敏捷机智地从套裤里抽出枪来,一下子把李桢打死,为地方除了一个大霸。杨虎城这次侠义壮举,使得人心大快,他的名声也很快传遍四乡。
三 杨虎城受推为蒲城东乡民团总团长
辛亥革命后,各乡纷纷发动民众,办理民团。杨虎城在打死李桢后,一方面有了名气,一方面也有了一把子人和部分枪枝。孙镇区长孙梅臣便呈请县上,委派杨虎城为东乡民团总团长,管辖东乡十二个分联,经常集中训练、检阅民团武力。当时东乡的高林股匪,有六、七支枪,在永丰川一带抢劫,危害乡里,孙梅臣也无法消灭。杨虎城任团总后,便和李子高、李云城、孙荷伯等带民团百余人,把高林股匪消灭,打死匪徒七、八个,又为地方除了一大害,农民生活也安定了。
四 参加护国讨袁之役
一九一六年(民国五年),高峻联合曹世英(梭夫)、郭坚(方刚)、耿直等,树立护国军旗帜,通电讨袁逐陆(陆建章)时,杨虎城也参加了这一革命运动。在王银喜(名飞虎,字子封)的护国军第三混成团下任第一营营长,营副潘疙瘩,下属四个连,笫一连连长李子高;第二连连长任子扬;第三连连长李云城,第四连连长王来,另有白玉生等,均系杨之干员。部队当时驻防黄河西岸一带,并在朝邑将陆建章一连军队缴械。在郃阳驻防时,股匪徐老毛、李青兰、张青山几百人危害地方(在黄龙山、郃阳一带),杨将军派了一个连,由李鹏飞带队,把这股土匪全部剿灭。匪徒尸体纵横,便拿农民场里使用的“管槎”往山沟里运送掩埋。后驻防宜川,解决了不少小股土匪,为地方除害。
杨部驻沿河时,一九一七年郭坚部去河东讨伐张勋,反被陈树藩和阎锡山夹攻,几乎全军覆没,残部退回河西时,陈树藩想借机彻底消灭郭部,知道杨虎城和郭坚不和,便命令杨部堵防河西各渡口,不许郭部渡河。杨虎城以国家为重,完全摈弃私见,违反陈树藩的命令,放郭坚残部安全通过自己的防地。郭本来在其谋士李桢被打死后,对杨虎城非常仇恨,这时不但前仇尽解,而且对杨虎城的大义行为非常感激。
五 参加靖国军
一九一七年(民国六年)冬天,杨部受命打白水的高峰五,直追至耀县及三原的大程镇一带。后转驻澄县的韦庄,又开到同州的杨村。当时,陈树藩给王银喜编旅,因杨虎城不容于王部,遂将部队开到临潼之栎阳镇,即加入靖国军,任第三路曹世英部第一支队司令。一九一八年(民国七年)春,开往西安讨伐陈树藩,阴历正月初五,参加光台庙战役;三月参加临潼关山之界坊战役。杨部在孤军无援、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多次击退陈军的进攻,坚持六昼夜,最后由援军康子定接防,杨部退至康桥休整。
杨虎城驻防栎阳时,曾在教堂内成立广义社,宣传新知识,推广新文化,当时参加这个组织的有孙香亭等人。
回忆杨虎城将军/文史资料研究会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