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业篇-帅旗高举在陕北
徐文学
蒋介石进攻陕北和陕甘宁边区,本想在短期内先解决西北问题,割断共产党的右臂,并驱逐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出西北,然后调动兵力进攻华北,以达到各个击破之目的。
党中央撤出延安后,即朝东北方向隐蔽行动。1947年3月28日,到达绥德以南的清涧县北面的小山庄枣林沟。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这里举行了扩大会议,讨论中央机关今后的行动问题。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彭德怀等参加了会议。毛泽东在会上说:我不能走,党中央最好也不要走,我走了,党中央走了,蒋介石就会把胡宗南投到其它战场,其它战场就要增加压力。我留在陕北,拖住胡宗南,别的地方能好好地打胜仗。他也不同意再给陕北增加部队,说:“不能再调部队了,陕甘宁边区巴掌大块地方,敌我双方现在就有几十万军队,群众已经负担不起。再调部队,群众就更负担不起了。”会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坚持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由刘少奇任书记,东渡黄河,到华北解放区,进行中央所委托的工作;叶剑英、杨尚昆、李维汉、李克农等组成后方委员会,由叶剑英任书记,到晋西北解放区,负责中央机关的后方工作。
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留在陕北,许多人对他们的安全表示担心。周恩来对警卫战士说:航船在大海上遇到风暴,舵手沉着驾驶,会给全船的人带来无穷的力量,这是战胜风暴的决定因素!今天,蒋介石又掀起了一股反共反人民的恶浪,全国、全世界的人都望着咱们陕北。在这严重的时刻,毛主席决定,我们的帅旗高举在陕北,指挥中心坚决不挪动,这是多么宏伟的革命气魄啊!
中央会议一结束,周恩来就紧张地进行着组织工作。留在陕北的中央机关,为了统一指挥,成立了司令部,名为“三支队”、“昆仑纵队”,由任弼时任司令员,陆定一任政治委员,叶子龙任参谋长,汪东兴任副参谋长,廖志高任政治部主任。下分4个大队:一大队是司令部作战机关,除首长外,包括军事组、机要科,负责毛泽东等中央首长的警卫工作。二大队是军委二局部分工作人员,负责情报工作。三大队是军委三局的电台工作人员和电话排。四大队是新华社,负责新闻宣传工作,总共只300来人。警卫部队是中央警卫团的4个连,共400来人。组成支队后,周恩来亲自进行动员工作,特别嘱咐汪东兴、叶子龙、龙飞虎等同志,一定要负责保证毛泽东主席的绝对安全。周恩来提议,为了保密,每个人应起个代号。毛泽东说:“我们一定得胜,我就叫李得胜。”周恩来说:“革命事业必定成功,我叫胡必成。”任弼时说:“我叫什么呢?”毛泽东说:“你是支队司令,就叫史林;定一是政委,就叫郑位吧!”
枣林沟会议的第二天,周恩来带着两个警卫员北上,经绥德,在军渡渡过黄河,于3月底到达山西省的三交镇,部署中央机关人员的转移和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成立的准备工作。在三交镇,周恩来同朱德、刘少奇、叶剑英、杨尚昆等详细研究了中央工委的行动路线,确定经过晋绥边区的兴县、岢岚、神池等地,再经过晋察冀解放区的代县、阜平到平山地区,由晋察冀中央局负责安置。周恩来向中央机关负责干部传达了中央枣林沟会议的决定,当宣布毛主席、任弼时和他3人代表党中央、中央军委坚持在陕北与敌周旋指挥全国解放战争时,同志们纷纷为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安全担心。周恩来解释毛主席和党中央坚持在陕北的伟大意义,说明陕北地形险要,群众条件好,回旋地区大,安全有保障,请大家放心。
中央后委驻三交镇附近的双塔村,所属单位有社会部、城工部、中央办公厅、外事组、军委作战部、军委二局和三局、中央机要处、供给部等共3000人。周恩来对后委的工作进行了部署。
随后,周恩来又到临县晋绥分局驻地同贺龙(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兼晋绥军区司令)、李井泉(晋绥分局书记、晋绥军区政委)等见了面,请他们注意掩护中央工委安全转移到晋察冀边区,帮助解决中央后委机关的粮食供应,并对晋绥边区在土地改革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批示,要晋绥分局注意纠“左”。
3月30日,毛泽东、任弼时致电贺龙转周恩来:我们现在清涧县石嘴驿附近,请你于数日内回来。此后,由毛、周、弼3人主持中央。周恩来为赶回中央,只带了两个警卫员西渡黄河,于4月10日到靖边的青阳岔同毛泽东会合。第二天,他为中央起草电报,把中央机关分为三部分的决定和工委、后委负责人的名单通知各中央局、分局负责人。4月12日,昆仑纵队转移到安塞县一个小山村王家湾,停留了56天,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
在敌强我弱的战略防御阶段,为了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实行高度集中的领导。周恩来后来讲到:“我们领导革命战争时,在全国、在中央决定问题的只有3个人。当时中央书记处共有5个人,分散在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刘少奇同志和朱德同志,他们领导全国土改,搞根据地;在中央只有3个人,毛主席、周恩来与任弼时同志。所谓中央,就是这3个人嘛!”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领导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这个帅旗高举在陕北,不仅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斗志,而且牢牢地吸引住了胡宗南这支敌人的战略预备队,减轻了其它战场的压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解放战争,为粉碎国民党的进攻,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起了巨大的作用。
周恩来在陕西纪事/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