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业篇-危急时刻泰然处之
李秦川
真武洞祝捷大会后,中央从大局出发将西北野战兵团主力调往陇东,这样留驻陕北的兵力更少了,中央警卫部队只剩下4个连,300来人。如何确保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安全,象一块重重的石头压在了周恩来的心上。
1947年6月9日,国民党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长刘戡带4个半旅,沿着延河北上,先头部队进到离王家湾只隔一个山头的寺湾。形势相当紧迫。毛泽东、周恩来留下4个班在王家湾掩护,中央机关连夜冒雨向西北方向转移。在周恩来的指挥下,撤离前的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最后,他又亲自检查了所有窑洞,炕上炕下,抹去一切中央机关在这里住过的痕迹。
转移时,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都没有穿雨衣,狂风暴雨中,他们同干部、战士手拉手连成一线,踩着脚下的泥泞,艰难地向山顶攀登。途中只经过短暂的休息,拂晓时到达群山环抱下的靖边小河村。两条河水在这里汇合一齐向东流去,一排排窑洞掩藏在杨柳树丛之中,中央机关在这里停下来休整。
6月11日下午,接到报告说:一股敌人穿过王家湾正朝这里扑来,离村只有十来里。情况再一次紧急,周恩来立即命令警卫团长刘辉山派一个警卫排带一挺机枪,到村东制高点监视敌人,昆仑纵队迅速撤离小河村,向同属靖边县的天赐湾转移。转战陕北中最艰险的一段旅程来到了。还没启程,大雨就伴着电闪雷鸣顷泻而下,小河水暴涨,一会儿便把老乡搭的季节性小桥冲得无影无踪。必须重新搭桥。周恩来站在岸边,一阵功夫里,侦察员几次回来报告,敌人距这里只有8里、7里……4里了。雨雾中到处弥漫着紧张、焦急。周恩来低声命令刘辉山:“告诉留在东山上那个排,敌人不进村,不许开枪。敌人和他们接火后,务必坚守阵地,阻击敌人,掩护主席和全支队转移后再撤!”
天完全黑下时,浮桥终于搭起了。过了河,就上山。刚从羊肠小道爬上山顶,后面便传来激烈的枪声,留在小河东山那个警卫排已同敌人接火。不一会儿,对面山沟和山头上都亮起明晃晃的火堆,敌军官兵的叫骂声和骡马的嘶呜声听得清清楚楚。这边昆仑纵队的队伍迅速地悄然前行:不许打手电,不许抽烟,不许有喧哗声,只有风雨打在身上的闷响和脚下快速的移动。敌人懵然不知中共中央首脑部门近在咫尺,更没有发现昆仑纵队的行踪。后半夜,纵队到了两山之间的一个小山村——月牙口。稍事休息,又继续前进。12日清晨红日升起时,队伍安抵天赐湾。
天赐湾只有二十几户人家,条件比王家湾和小河村更艰苦,连喝水都要到很远的山沟挑。周恩来与毛泽东挤在了一间窑洞内。五六个参谋只分到半个窑洞,只能将文件放在里头,人睡在外面。
从9日离开王家湾,大家就没有沾过一口热水。在天赐湾刚要生火做饭,又传来消息:敌人靠这个方向出动了,离这里只有20多里。周恩来立即指挥队伍重新作好行军和战斗准备,布置好警戒。毛泽东判断:敌人可能是经过这里向保安方向去。果然对中央机关行踪混然不知的敌人顺着山下的深沟开过去了。午后,又有一支敌军从王家湾开来,离天赐湾只有15里,形势再度紧张。为防万一,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商量后决定:非战斗人员集中山后,待命出发;警卫团派一个排到村东准备阻击,但敌人不到跟前不准开枪;另外派一个排到西南方向活动诱开敌人。毛泽东估计:敌人仍不会来。他转向周恩来:你看是不是这样?周恩来回答:是这样。果然派出的那个排装作同敌人遭遇的样子,向西南方向撤退,敌人紧紧追去,越走越远。
在天赐湾的一个星期里,工作紧张而繁忙。周恩来及时总结转移以来的情况,致电林伯渠、王维舟等,并告彭德怀等:根据我们的经验,只要采取积极态度,坚持反“清剿”斗争,即使是十几个人的游击队经常保持和敌人接触,也可以使敌人踌躇不前,或者依山筑工,不敢下沟捉人,既可以迟敌前进,使我掩护群众及机关转移,又可阻敌骚扰,减少群众及机关损失。
天赐湾地形虽好,但村小窑少,不便中央机关工作。形势稍见缓和后,6月17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等带领昆仑纵队,从天赐湾回到小河村。
周恩来在陕西纪事/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