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共方面>毛泽东>毛泽东参考书架>西安事变实录(节选)

  


毛泽东致信宋子文及国民党军政要员

姬乃军,申辉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10日的会议结束的四天之后,也就是8月14日,毛泽东致信国民党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主席、中国银行董事长宋子文。信中指出:“十年分袂,国事全非,救亡图存,惟有复归于联合战线。前次董健吾兄来,托致鄙意,不知已达左右否?弟等频年三呼吁,希望南京当局改变其对外对内方针,目前虽有若干端倪,然大端仍旧不变,甚难于真正之联合抗日。”毛泽东还诚挚地向宋子文提出:“先生邦国闻人,时有抗日绪论,甚佩甚佩!深望竿头更进,起为首倡,排斥卖国贼汉奸,恢复贵党一九二七年以前孙中山先生之革命精神,实行联俄联共农工三大政策,则非惟救国,亦以自救。寇深祸亟,情切嘤鸣,风雨同舟,愿闻明教。”①
  就在这一天,毛泽东致信国民党绥远省主席、国民党军第三十五军军长傅作义,信中写道:“先生北方领袖,爱国宁肯后人?保卫绥远,保卫西北,保卫华北,先生之责,亦红军及全国人民之责也。今之大计,退则亡,抗则存;自相煎艾则亡,举国奋战则存。弟等频年呼吁,要求全国各界一致联合,共同抗日,组织国防政府、抗日联军。幸人心未死,应者日多,抗日图存,光明渐启。近日红军渐次集中,力量加厚,先生如能毅然抗战,第等决为后援。亟望互派代表,速定大计,为救亡图存而努力,知先生必有同心也。”②
  也是在这一天,毛泽东致信国民党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军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称赞他“情殷抗日”。信中写道:“甚望先生能于艰难困苦之中坚持初志,弟等及全国人民必不让先生独当其难,誓竭全力以为后援。近者国内统一战线大有进步,红军主力渐次集中,国际联系已有把握,凡此均非徒托空言,而有实际力量,足以资为抗日之用者也。”③毛泽东在信中还提出,决定派遣张金吾(张经武)“前来就教,请予接谈。”并提出,“如荷同意,即以张(金吾)同志为敝方长驻尊处之联络代表,一切通信联络均以秘密出之。”④
  毛泽东指派前往北平与宋哲元进行联络的张金吾,即张经武(1906—1971),湖南酃县人。毕业于建国军军官学校,曾任湖北警备军副营长。193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春加入红军、历任中央苏区红军学校第三队队长、政治营营长、教导团团长,军委直辖第三师师长、中央警卫师政委、红一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广昌警备区司令员、军委总参谋部动员局局长、军委直辖教导师师长、红五军团参谋长。长征途中,任军委第二野战纵队参谋长、第一梯队师长、陕甘支队第三纵队参谋长等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一方面军司令部侦察科长、西方野战军司令部侦察科长。
  还是在这一天,毛泽东分别致信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国民党天津市市长张自忠、国民党察哈尔省政府主席刘汝明。毛泽东在信中向这些原西北军将领呼吁组成抗日联合战线,并告以派同志前去拜谒,“乞赐接谈,如承不弃,予以具体进行办法。”⑤
  在接连致信国民党军政要员的同时,毛泽东还在当天致信中共中央北方局联络部部长王世英并转刘少奇,要求必须向宋哲元及二十九军继续做工作。并指出,“韩复榘、傅作义、阎锡山、张自忠、刘汝明、商震(当时任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主席)六处,一有机会,即须接洽。统一战线以各派军队为第一位,千万注意。”⑥
  9月8日,毛泽东起草了以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秦邦宪署名的致朱德、张国焘、任弼时的电报,明确提出了“抗日反蒋不能并提”的方针。电报指出:“你们不要提出‘打倒中央军’及任何中国军队的口号,相反地要提出‘联合抗日’口号。”⑦
  就在当天,毛泽东一连发出四封信,分别致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西北“剿总”第一路副总司令兼第三军军长王均、西北“剿总”第一路总司令兼甘肃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和国民党军第三十七军军长毛炳文,向他们提出“联合抗日”的建议,并同时随信送上8月25日发出的《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向他们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曾和时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的邵力子有过密切的交往。毛泽东在信中说:“阅报知尚斤斤于‘剿匪’,无一言及于御寇,何贤者所见不广也!窃谓《觉悟》时代之力子先生,一行作吏,而面目全变。”⑧毛泽东希望邵力子“去旧更新,重整《觉悟》旗帜”⑨,并在信的最后写道:“弟与先生分十年矣,今又有合的机会,先生其有意乎?”⑩
  毛泽东在致王均的信中写道:“从井冈山就同先生打起,打了十年,也可以休息了!”“两党合作之局既为时不远,双方前线宜尽可能减少冲突。如何之处,敬候卓裁。”⑾
  毛泽东在致朱绍良的信中写道:“十年酣战,随处与先生相遇,可谓大有缘矣!”“两党两军之间,无胶固不解之冤,有同舟共济之责”,并希望朱绍良“抛嫌释怨,以对付共同之敌。”毛泽东在信中最后写道:“尚祈致意蒋(介石)先生,立即决策,国事犹可为也。”⑿
  毛泽东在致毛炳文的信中指出:“红军北上为抗日,此外悉无所求,先生断乎不可以恶意抗拒。”并说:“已电告甘南甘北部队,在贵军不过为已甚条件下,不与先生以困难。如先生赞同一致抗日之议,可随时派人与前线红军首长协商。”⒀
  ①②③《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420、422、418—419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418—419页。
  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第570页。
  ⑥⑦《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第571、577页。
  ⑧《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第54—55页。
  ⑨⑩《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第54—55页。
  ⑾⑿《毛泽东书信选集》,第56,58页。
  ⒀《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第578页。
  

西安事变实录/姬乃军,申辉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