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事变中的陕西人>赵寿山>赵寿山参考书架>赵寿山将军

  


赵寿山将军-赵寿山将军的幼年时代

张兴民

                                                         
  赵寿山将军,1894年11月21日出生于陕西省户县定舟村一个贫农家庭。赵寿山将军的母亲曹氏,系陕西省扶风县杏林人。清光绪丁亥年间(光绪十三年,1887年),扶风大饥,哀鸿遍野。杏林有曹顺虎者,因在家中求生无路,便领着两个妹子离家出走,四处流浪,沿门乞讨,几经辗转来到户县定舟村。白天在定舟村及附近村子乞讨,晚上在定舟村北庙戏楼相会歇宿,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    
  不久大妹子嫁给定舟村张芝兰为妻。小妹年十三,经人介绍,和定舟村赵端甫订了婚。里人张世林小有产业,乐于助人,和端甫家交情深厚。端甫所订的媳妇年纪既小,又无家可归,端甫家住着一间破瓦房,无处容身,他便收养在家,两年后才送往端甫家结婚。赵端甫家境困苦,租种着族人几亩薄田度光景,结婚的时候,断口绝粮,张世林借给他三斗高粱,结婚那天上午,亲朋好友在一块吃了一顿高粱面鱼鱼儿,便算是佳肴,就这样恓恓惶惶完了婚事。婚后生有四男二女,寿山排行第二。由于有了儿女的拖累,生活更加窘迫。寿山父亲端甫公虽然勤勤恳恳,还不能维持一家人的最低生活,母亲曹氏给富人上锅(关中把受人雇用做饭叫上锅),带着寿山在东家就食,以上锅的微薄收入为丈夫分忧,这期间受不尽的剥削压迫,流不完的恓惶眼泪。度日如年,慢慢地寿山长大了,同龄的有钱人家的孩子都上学读书,而寿山自知家贫,念不起书,每天提着筐笼在渭河滩上拣拾柴禾,默默地分担起生活的重担。
  寿山九岁的时候,在张世林的一再敦促和资助下,端甫公才送寿山到本村南庙私塾读书。寿山幼时很聪颖懂事,深知自己家境困苦,读书不易,刻苦用功,绝不贪玩。塾师所授的课程,当日都能熟读背诵,深得塾师魏康侯的赏识。一天魏老师有事外出,整日禁闭在书房里(教室)的学生,一时失掉了老师的监督,像打开笼子的鸟,一下子都飞了出去。他们在庙前的场地上追逐嬉戏,打打闹闹,好不热闹。一会儿魏老师从后门回来了,看到书房里空荡荡的,只有寿山一人端坐在座位上书声琅琅。正在外面玩耍的学生,发现老师回来了,都争先恐后地向书房飞奔。魏老师批评了众学生,表扬了寿山,要求大家都向他学习。从此魏康侯老师对寿山更加器重,魏老师知道寿山家贫,常出钱为他购买书籍、纸张、笔墨等学习用品。年岁日增,学业日进,见识日广,听到列强谋瓜分中国,遂有掮洋枪、打洋鬼、富国强兵等救国思想,立志报效祖国。1909年,他15岁,听到陕西陆军小学招生,便在张世林、魏康侯的资助下,前去报名应考。考试那天,他迟到了。按规定不准进教室考试,他急中生智,在考场旁边的空场上,拼命地跑圈子,一刹时跑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然后跑到考场门前,要求监考官允许他进去考试,监考官不许,他苦苦哀求说:“我住的地方离这里太远,为了按时入场考试,一路小跑,你看把我跑成啥样子了。”监考官看他满头大汗,上气不接下气的神气,信以为真,倒被他这种诚恳认真的态度所感动,允许他入场考试。这次考试他以优异的成绩被陆军小学录取,村子里一些有见识的长者,看到这个孩子人小志高,将来必定会做出一番事业,都主动提出要资助他上学,但陆军小学是公费,每个学生月津贴白银二两,他艰苦朴素,勉强维持,对这些人的好意都婉言谢绝了。当时校方规定,成绩优异,名列前10名的每月可得奖银二三两。寿山刻苦学习,成绩突出,每年还得奖银20余两,这些钱他一点也不敢动用,拿回家以补家用之不足。在陆军小学学习期间,因事或假期回家,总要到私塾去向学生讲列强侵略中国的事情,并向学生教唱革命的歌曲,同学们都很喜欢他。有一年正月回家,在村中闲游,发现族人赵某,在自家院中摆着骰碗聚众赌博,抽头渔利,他认为这是引诱善良子弟为非,一时怒从中来,走上前去,一砖砸了骰碗,义正辞严地批评了族人的错误,扬长而去。赌博在任何时候都是犯法的,摆赌者和赌徒们,面对这个从省城回来的学生的大义凛然的气概,虽然不满,亦无可奈何。陆军小学毕业后,入西北大学预科,旋又转入陕西陆军测量学校读书,1914年夏毕业。为寻求救国之道,毕生从事戎马生涯,他所以由尉官到将军,由一个爱国主义者,终于转变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这和他幼小时家境贫寒,刻苦用功是分不开的,更和他立志高远,幼小时即有救国救民的思想分不开的。
  (本文由张升文、赵根尊、李云成、刘根田等老人口述,以及赵寿山将军生前闲谈所得,综合整理而成。)
  

赵寿山将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户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