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事变中的陕西人>赵寿山>赵寿山参考书架>赵寿山将军

  


赵寿山将军-随赵寿山同志赴朝慰问

侯 丹

                                                      
  1953年秋,赵寿山同志率第三届赴朝慰问团陕西省总分团赴朝慰问。当时我是陕西省歌舞团的舞蹈演员,也参加了这次慰问,有幸和赵老相处了一段时间。今天,赵老已离开我们20年了,可他那饱满的政治热情,平易近人的作风,乃至他的音容笑貌,仍深深地留在我的脑际。
  总团要求参加慰问工作的同志都必须会唱《志愿军战歌》,我们就在火车上突击学唱。赵老像普通学员一样,跟大家一起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他学得那么认真,唱得那么起劲。这嘹亮的歌声伴随着火车的奔驰声,汇成了一首雄壮的进行曲。在休息的时候,赵老还给我们讲他抵抗日寇侵略军的故事,对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慰问工作很紧张,就连我们这些青年娃都感到十分劳累,陕西总分团分为秦腔一、二团和歌舞曲艺团三个团。他在三个团来回奔忙,一项一项地安排工作,经常陪同两军首长观看演出,戏完后要上台跟演员们握手致谢,有时还到后台看望我们,鼓励大家的情绪。一天我们正在化妆,他到后台来看我们。他记忆力很强,能逐个叫出每个人的名字。他指着我说:“你叫侯旦。”我不好意思地捂着脸,十分委婉地说:“赵团长,你给我取个名字吧。我这么大了,这个名儿实在太不好听啦。”赵老坐在凳子上,在我手心里划了个“丹”字,并对我说:“丹是红的意思,就叫侯丹吧。”从此,我就一直用赵老给我取的这个名字。
  赵老能深入群众和大家打成一片,没有一点官架子。记得在十九兵团慰问时,宴会将要开始,却不见赵团长入席,于是派人到处找,结果在兵团伙房找到了他,他正在那里吃陕西的油泼辣子奤奤面呢。宴会上,有位志愿军战士提议:“欢迎赵团长唱秦腔。”赵老站起来,一边向大家招手,一边拉开嗓子唱了一段“狂风吹动了长江浪……”。他的嗓音粗犷宏亮,吐字清楚,一曲未终,掌声、笑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大家有什么话都愿意和赵老说,毫无拘束。有一次我问赵老:“赵老,你的鼻疙瘩为啥是红的?”这句话脱口而出,自己也觉得太欠礼貌。谁知赵老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拉着我笑着说:“你不知道,我的鼻子是碰壁碰红的。不信,你们大家来碰碰。”他这风趣而又含意深刻的回答,惹得大家都笑了。这笑声至今还在我耳边萦绕。
  (摘自《西安古今》1985年第5期)
  * 作者当时系陕西省歌舞团演员。
  

赵寿山将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户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