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事变中的陕西人>赵寿山>赵寿山参考书架>赵寿山将军

  


赵寿山将军-赵寿山将军年表

《赵寿山将军》编辑组

                                                     
  1894年11月21日生于陕西省户县北乡定舟村一贫苦农民家庭。    
  1902年,9岁入村塾读书。学习勤奋深得塾师魏康侯的赞许,并得其资助。    
  1906年,12岁,父亲愁病而亡,家境困苦至极,随母、兄耕种田亩,困难稍抒。
  1909年,16岁,考入公费的陕西陆军小学,在校学习成绩优异,每年得奖银二十余两,以补家用。假日回家常到私塾向学生讲列强侵略中国的事情,教唱革命歌曲。
  1911年,18岁,转入西北大学预科(后改为省立三中),后转入陕西陆军测量学校。    
  1914年夏毕业于陕西陆军测量学校,同年秋在陕西陆军测量局任测量员。
  1918年秋,应友人史可轩之召,在陕西靖国军司令部任科员。
  1920年,到冯玉祥陆军第十六混成旅任上尉参谋兼教导团学兵团地形教官。
  1921年,升任少校参谋。
  1924年。陕西靖国军反对北洋军阀失败,杨虎城坚持靖国军旗帜,退至陕北“三边”改编为陕北镇守使署步兵团进行整训。赵钦佩杨的革命精神,当年春,应杨之邀请到杨部,历任教导队排长、队附,军事教官等职,讲授地形学,训练部队(吴岱锋、孔从洲、刘威诚都是当时的学兵)。其间结识了共产党人魏野畴及榆林中学校长杜斌丞。
  10月,冯玉祥推翻了直系曹锟的北京政府,杨部被编为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冬,由陕北出师关中与陕督吴新田部作战,教导队扩编为教导营赵任教导营营长。
  1926年,4月,北洋军阀指使刘镇华的镇嵩军围攻西安。赵随杨坚守西安八个月,进行了艰苦的战斗。11月,西安解围,杨部改编为国民军联军第十军,赵任第二师混成团团长。
  1927年,5月,杨部东出潼关参加北伐战争,赵留在陕西渭北地区任补充团团长,继升为补充旅旅长。    
  1928年,秋,赵率全部留陕部队,脱离冯系控制,在山东单县与杨部会合,改编为暂编(新编第十四师)二十一师,赵任第七团团长。
  1929年,5月,蒋介石改编杨部,9月部队占领了南阳,赵任南阳城防司令。
  1930年,3月,杨部改番号为陆军第十七师。4月蒋冯阎大战,杨虎城被蒋介石任命为十七路军总指挥,命部队向西北进发,赵率两个营留守南阳,任后方留守司令。后随军先后攻占洛阳龙门。在进军陕西潼关时,赵部绕道潼关南太峪镇,继出潼关西十里吊桥,迫使驻守潼关的冯系宋哲元部仓皇北撤朝邑,占领了陕西东大门潼关,保证了杨部向西安进军。赵部在渭北收编了宋哲元部8000余人,继之又在蒲城地区收编了刘郁芬部8000余人。10月,杨虎城受任陕西省政府主席,赵率部驻三原,升任第十七路军十七师五十一旅旅长。12月,赵率部进驻汉中,任汉中绥靖区司令,肃清地方,统一了汉中。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由鄂豫皖转战陕南,12月10日红军在城固升仙镇击溃了赵寿山旅,汉中震惊,蒋嫡系胡宗南的第一师进驻汉中。赵不愿与红军作战,后通过进步人士的联络,和红四方面军建立联系,订立互不侵犯协定。并为红军在西安采购运送电讯、医药卫生器材等物资。后此种关系为张国焘左倾机会主义所破坏。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攻打汉中后与中央红军共同北上。赵部随十七师全部调往陕北前线,分驻黄陵、洛川、白水等地。
  10月,赵由于对蒋攘外安内政策不满,借看病为由,离开部队到平、津、沪等地游历,在上海约半年,与救国会的进步人士杨明轩、赵葆华、杨晓初、李馥清、韩述之等人经常接触深受他们的影响。又读了一些进步书报杂志,自称“知识一天一天的增加,思想也明朗化”。从此他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基本上形成了抗日、反蒋、联共等主张。
  1936年,10月,回陕,向杨虎城作了多次汇报,并上了《抗日建议书》,主张联合红军、东北军,促蒋抗日。建议如蒋来西安,必要时可把他扣起来逼其抗日。对杨虎城后来联合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赵寿山被杨虎城任命为总指挥,指挥西安方面的军事。迅速地消灭了蒋介石在西安的军事力量,拘捕了国民党中央在西安的全部军政大员。
  事变当日赵被任命为西安市公安局长。他号召全体警士“站在民族立场上,保护爱国青年,拥护救国团体,我们要作革命的警士,爱国家救民族的警士,不要做那帝国主义者的走狗汉奸的工具。”
  为了准备对南京“讨伐军”作战,杨虎城旋又任命赵为渭北警备司令,驻三原县,将十七路军主力集中三原、泾阳一带。这时红军为了配合作战,主力也开到关中泾阳云阳镇和富平庄里镇一带。期间,赵多次和红军将领彭德怀、任弼时、贺龙、左权、杨尚昆、博古、罗瑞卿等面谈,接受了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表示“准备上山入伙”(参加红军,参加共产党)。
  1937年,因蒋介石于上年底回南京后背信弃义,扣留了张学良,引起东北军内讧。3月9日,杨宣布十七路军缩编为三十八军,赵任十七师师长。4月27日,杨虎城被迫辞本兼各职,准备出国考察。
  夏,赵在上海送杨虎城出国后,调庐山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受训。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8日赵即向蒋介石写了签呈,要求率部赴前方抗日。7月12日回三原动员部队。7月21日奉蒋介石命率部开赴河北抗日前线。先后参加了河北保定以北新安镇一线的阻击战、漕河战役、阜河战役。10月赵部十七师13000余人,奉命扼守山西娘子关正面阵地,在反复争夺关口外雪花山主阵地、争夺井陉车站,退守乏驴岭的战斗中,与绝对优势的敌战斗13昼夜,部队遭到重大伤亡,仅余2700余人。赵临危不惧,与官兵日夜浴血奋战。    
  11月8日太原失守,为了保存这支抗日力量,赵率残部转移到离石碛口,在八路军帮助下进行了整训。
  12月中旬,赵在秘书姚警尘的陪同下经延安回西安。在延安受到毛泽东、朱德等党中央领导的接待,使赵坚强了抗日信心,决心与共产党合作。
  1938年,赵率十七师先后在洪洞,赵城及晋东南长治高平、晋城、阳城、垣曲等地展开游击,并接受八路军总部和东路军指挥。  
  秋,十七路军编为三十八军和九十六军,赵任三十八军军长,率部到达中条山,进驻茅津渡、张店一带,归还建制。
  冬,赵接受共产党的主张,在中共三十八军地下工委的指导下,于茅津渡举办训练班,改造旧军官,培养新干部。提出:经济公开,人事公开,自我教育,自觉纪律四大口号和禁赌、禁嫖、禁烟三大禁令。
  1939年,4月17日,敌向张茅公路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四、十七战役),双方激战10余日,敌伤亡过万,赵部伤亡约4000余人。  
  6月6日敌人集中两个师团兵力配山野炮兵两个联队,38架轰炸机,兵分九路向中条山进攻,企图压迫第四集团军于黄河岸截为数段而歼灭之。此为中条山抗战以来最为激烈的“六六”战役,计九十六军几乎覆没,独四十六旅损失三分之二。三十八军采取灵活机动战术,绕敌背后,迂回侧击,取得了战果。后孙蔚如委托赵指挥全盘军事,赵命部队依托中条山东段根据地,与敌周旋,战斗十余日,收复失地,取得此次战役的胜利。
  1940年,1月初,敌向中条“心脏”望原大举进攻,赵率部与敌激战10余日,保住了望原,巩固了中条山根据地。国民党为了防止三十八军“赤化”,向三十八军派来大批政工人员,以监视共产党的活动和赵的行动。赵在中共地下工委的协助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38年—1940年间敌犯中条山其大规模的战役、战斗共有11次。但中条山始终未失。
  1941年,蒋介石下令,将三十八军调至黄河以南的河南巩县、汜水、荥阳一带集结。 此后二年赵和国民党瓦解三十八军、清查共产党的阴谋进行了公开的秘密的斗争,保护了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
  在保卫黄河大桥和中原战役中三十八军殊死战斗,作出了贡献。
  1941年,年底,经中共中央批准,赵寿山为中共党员。
  1943年,冬,蒋介石调赵到重庆受训,企图构陷于赵。但迫于舆论,采取“明升暗降”手法升任赵为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驻甘肃武威),三十八军由蒋嫡系将领张耀明接任军长。赵临走时对三十八军作了安排,为以后部队起义打下了基础。
  1944年,3月,赵带领随行10余人去甘肃武威就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在国民党特务的监视下,赵仍坚持和中共的联系。
  1945年,春,蒋介石又调赵到陆军大学特别班“受训”,在特务监视下,处境困难,他广交国民党嫡系朋友,出入蒋的“侍从室”权贵之门,使蒋抓不住把柄。赵向蒋提出辞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职,要求出国考察水利。
  1946年,11月份卸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职,到达南京、上海。然后在共产党的秘密护送下由上海经北平于1947年3月进入晋冀鲁豫解放区。7月6日发表反蒋通电。
  1948年,1月,赵寿山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并参加了前敌总指挥部工作,直接与蒋介石、胡宗南国民党军队作战,为解放大西北,进军大西南作出了贡献。
  1949年,9月末,赵参加第十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50年,3月6日,赵寿山出任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席。其间,肃清马匪残余、安定了社会秩序,加强各民族的团结作了具大努力。
  1952年,11月9日,离开青海调陕西省政府任省长。
  1953年,赵率陕西慰问团赴朝慰问志愿军。   
  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6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9年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调北京工作。
  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
  1965年6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段景礼)
  1992年8月
  

赵寿山将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户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