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特别党员:赵寿山将军-一 贫苦农民的儿子
王宇明
在中国的西部陕西省,有一块古老厚重的风水宝地——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长720多里,号称“八百里秦川”。泾渭纵横,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业发达。放眼南望,巍巍终南连海隅,转而北眺,滔滔黄河向东流。西枕太白高峰,东登西岳华山。江山多娇,气象万千。
关中平原,又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杜甫云:“秦中自古帝王州。”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上,曾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立业,创造了周秦汉唐千余年的辉煌,留下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帝王陵墓,名胜古迹,比比皆是。历史名人司马迁、白居易、寇准、苏武、班固、孙思邈、柳公权都诞生于此。与罗马、雅典、开罗并称世界四大古都之一的西安,堪称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俑博物馆都坐落其腹地。真可谓:
八百里秦川山河壮美,五千年文明文武盛地。
公元1894年11月21日(农历十月二十四日),赵寿山就出生在地处关中平原中部的户县(古鄠县,现属西安市)定舟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赵寿山,原名生龄,字杜亭。原籍河南省,祖辈时逃难来到陕西。先居长安,后迁至户县定居。父亲赵端甫,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是一个完全依靠租种地主土地维持生计的贫苦佃农。母亲曹氏,陕西扶风县杏林村人。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扶风大饥,灾情严重。“老人饿死在家园,儿童饿死沟壑填。剩下男女青壮年,东奔西跑逃外边。”曹氏父母相继饥饿而亡。为谋求生路,由曹氏的哥哥曹顺虎带着她和姐姐离家逃难,四处流浪,沿门乞讨,来到定舟村。白天,兄妹三人在定舟村及附近村庄沿门乞讨。晚上,回到定舟村北庵戏楼上歇息。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
时过不久,曹氏的姐姐嫁给了定舟村人张芝兰。随后,年方13岁的曹氏,经人介绍,也和定舟村的赵端甫订了婚。端甫有了媳妇自是十分高兴。但家贫如洗,食宿无着。幸本村挚友张世林,小有产业,乐于助人,他伸出了友情之手,将其收养在家,两年后帮助成亲。端甫结婚时,张世林借给三斗高粱,端甫邀亲朋好友在一起吃了一顿高粱面鱼鱼儿,就这样恓恓惶惶地办完了婚姻大事。
赵端甫成家后,先后生有四男二女(寿山排行第二),一家八口,全靠他租种地主20多亩薄田维持生活。一年到头,起早贪黑,累死累活,不得温饱。为了生计,母亲曹氏只得给地主家上锅(关中人受人雇用做饭叫上锅)打杂,带着寿山在东家就食,以其微薄的收入为丈夫分忧。在赵寿山13岁那年,狠心的地主突然收回租田,全家顿失生计。母亲和弟妹们锥心泣血,愤恨欲绝。父亲是一个善良而倔强的汉子,他忍受不了这种无情无义的沉重打击,含恨而亡。从此之后,赵家的生活就更加艰难凄苦了。这段经历,给赵寿山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他在《自叙》长诗中这样描述道:
地主残暴是本性,我父倔强不求怜。
无偿劳役拂其意,竟至无情夺我田。
室如悬罄失生计,慈父忧愤生命捐。
杀我父者是地主,刻骨仇恨不共天。
当时不解阶级意,锥心泣血涕泗涟。
赵寿山就是在这样黑暗的社会和苦难的家庭中一天天长大成人的。还在很小的时候,他就“昼出耕田随父起,栉风沐雨在畴田”。在严冬农闲季节,成天在寒风冽冽的渭河滩上提着筐笼拾粪捡柴,为父母分担着家庭生活的重担。他懂事、勤劳、孝顺。
家庭生活不得温饱,哪能供娃娃们上学。赵寿山在九岁时,才在张世林的关心与帮助下,上了本村南庙私塾。他懂得,家庭贫寒,父母供自己上学太不容易了。所以,学习非常勤奋刻苦,从不贪玩。老师授课时,他总是聚精会神,瞪着双眸,静听不动。老师规定的课文,他总是背得滚瓜烂熟,深得老师喜爱。
有一天,魏康侯老师有事外出了。整日关在书房里的学生娃娃们,一时失去管教,便像打开笼子的鸟儿,一下子都跑出去了。在庙前的场地上,追逐嬉戏,打打闹闹,甚是热闹。可不大功夫,魏老师从庙的后门回来了。到书房一看,空荡荡,冷清清,惟见寿山一人,端坐座位,全神贯注地读书,魏老师不禁为之动容。在庙外玩耍的学生娃们,发现老师回来了,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跑回书房坐下,吓得一动不动。魏老师站立讲台,极严厉地教训了逃课的学生,热情地赞扬赵寿山尊师守纪、勤学苦读,说这才是有出息的好娃娃、好学生,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从此以后,魏老师对赵寿山更加喜爱与器重。知其学费困难,就经常出钱为他购买书籍、纸张、笔墨等学习用品。在生活上也多有帮助。真是“师谊亲恩两深厚,终生铭感魏康侯”。
在15岁上,赵寿山考入陕西陆军小学。陆小是公费,每个学生每月津贴二两白银。学校还规定,凡学习成绩在全校名列前十名者,每月奖励白银二三两。赵寿山天资聪颖,学习刻苦,每年因成绩优异还可获得白银20余两。穷人家的娃娃懂事早,很顾家。他省吃俭用,从不乱花一分钱,把奖励的白银全部拿回家中以补生活之不足,他的母亲感到无限的欣慰与高兴。
在赵寿山的孩提时代,除父母之外,对他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诲我谆谆不索酬”的恩师魏康侯,一个是反对列强瓜分中国的爱国绅士张子甲。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
“及至在乡间大会上,听了进步绅士张子甲反对列强瓜分中国的演讲,就动了掮洋 枪,打洋鬼子之念。后来的由私塾而陆小、测量学校,以至投身行伍,无非受了张子甲 、魏康侯等富国强兵思想的驱使。这笼统模糊的思想,一直继续到大革命的前夕。”①
在陆军小学期间,有两件事值得一书。一是在暑寒假回家时,赵寿山总要给南庙私塾的学生们讲述列强瓜分中国的侵略罪行,教唱爱国进步歌曲,鼓动学生们长大了掮洋枪,打洋鬼子,深得老师和学生们的欢迎。另一件是在正月里回家过春节时,发现本族人赵某在自己的院中摆设骰碗聚众赌博,抽头渔利。赵寿山见状陡生义愤。他认为,聚众赌博是引诱善良子弟为非之举,一气之下,用石砖砸了骰碗,并且理直气壮地批评了赵某的错误,遂扬长而去。摆赌者和赌博者,被赵寿山大义凛然的气概所慑,心虽不服,亦不敢再为。
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的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赵寿山生在一个饱受地主阶级剥削与压迫的贫农家庭里,因此,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对富人就产生了“既妒且恨”的思想和对穷苦人深厚的同情心。在西安事变前夕,赵寿山对杨虎城将军就这样说:“我是穷佃户家庭出身,因此,我从小就对富人十分痛恨,就想打富济贫,给穷人出气。”②
树高千丈总有根,水流万里总有源。赵寿山的人生之根,思想发展之源就在这里。在他幼年时期萌发的思想感情和阶级倾向,对其一生的发展乃至由一个爱国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无时无刻不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①赵寿山:《自传》,《赵寿山将军》,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418页。
②赵寿山:《西安事变前后的回忆》,《回忆杨虎城将军》,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版,第234页。
中国共产党的特别党员:赵寿山将军/王宇明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