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国民党方面>端纳>端纳参考书架>丙子风云录--华清池兵谏与千古功臣

  


蒋介石出行前与端纳之言及华清池随行人员

魏基智,杜小平

                                
  华清池“行辕”日夜
  蒋介石为完成他“剿共”内战的美梦,决定以西北剿共总司令的身份御驾亲征。亲自入陕,坐阵指挥,旨在一举“剿灭共匪”。令人费解的是蒋介石入陕后并没入住“西北剿总”为他专门建造的行辕——西京招待所,却偏偏选中了东距西安30公里的华清池为临时行辕。
  其实,这与蒋介石一生的经历、个性、习惯有很大关系。他在南京的总统府,原是太平天国的王府,民国初年为孙中山临时大总统的官府。但蒋介石在总统府中的办公室却形同虚设。他在那里只是出于外交礼节,接受驻华使节呈递国书,或接受友好外宾访谈。有时也召集公开会议,偶尔也去休息一下。蒋介石的真正官邸,是在总统府附近的黄浦路东面的中央军校内。
  另一个原因却较为复杂。蒋介石亲自入陕督剿,本身就有指责张学良、杨虎城剿共不力之意。加之此前张、杨力主“攘外安内”的态度与蒋的“安内攘外”政策明显相左。同时,此间他经特务密报得知,中共在西安活动频繁,西北军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特别是蒋介石知道东北军、十七路军虽归中央调遣节制,但毕竟不是他的嫡系部队。戎马一生,数次历险又能幸运地化险为夷的蒋介石自然谙知“强龙不压地头蛇”、“众怒难犯”的道理。
  由于上述诸多原因,蒋介石把华清池作为临时行辕的抉择便在情理之中了。
  华清池修建在唐华清宫遗址之上,背依旖旎骊山,面临泱泱渭水,周、秦、汉、唐历代帝王曾于此修建离宫别馆。是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区,骊山妩媚萃秀,温汤涌流不息,倍受人们青睐。
  宋以后虽赐道士为观,却也蔚为壮观。建制宏伟,香火鼎盛,历代不衰。四方商贾名儒,八方文人雅士,当朝达官显贵,慕名而来,络绎不绝。
  30年代的华清池,占也面积仅6000平方米。一座仿西方教堂式的大门座东面西,与古禹王殿遥遥相对,虽有点不伦不类,却也可窥见当时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影响之一斑。
  院内建筑大都是明、清所建。1878年“邑令沈家桢饬各户捐钱改作,凡亭台楼榭外观备极华丽,赐嘉名曰‘环园’”。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京师,慈禧同光绪皇帝弃京“西巡”,往返途经临潼,都曾驻跸华清池,下榻“五间厅”。
  “环园”设计独具匠心,巧夺天工,恰到好处地利用了骊山北麓洪积扇的地形特点。整个建筑群随形就势,参差错落,起伏有致,布局严谨。
  三孔拱形圆顶门洞,既起到隔离的作用,又是供人出入环园的二门,颇具道家遗风。上方为“望湖楼”,西有“碑亭”,东与“阿房宫长廊”(客房、亦称玩花楼)相连。进入环园的三洞门后,但凡园内浓荫蔽日,以荷花池为中心的建筑群散落其间,水波潋滟,荷叶婀娜。池东西有两条蜿延伸展的小路,曲径通幽。由东拾阶而上可至“棋亭”、“望河亭”、“飞虹桥”、“开阳门”(登骊山后门);由西可经“杨妃池”直达“五间厅”。
  1936年10月一天下午,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一行人乘车来到华清池,神秘地向当时任华清池旅行社经理俞承淦等人下了一道口头命令;不日将有一些“党国要人”前来,即日起停止营业。管理人员那敢怠慢,更不能多问,急令人制作了一面“整修内部,谢绝参观”的木牌,悬挂在华清池大门外墙壁上。
  原住旅客多系临时旅游住宿,这些人理所当然都要迁往别处。最令当事人头痛的是美国进步记者史沫特莱因心脏病复发,在东北军中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由上海到西安住华清池五间厅的五号房间,随身携带好几箱子书,边休息边写作。通知她迁房时,她很不愉快地说:“美国总统来这儿我也可以住嘛!我花钱住房,天经地义,让我迁让是没有道理的。”当事人陪着小心,再三向史沫特莱道歉,第二天才迁到西京招待所去住。
  当时的五间厅内,只有一些供游客住宿使用的简陋设备。既然是党国要人要来下榻,自然要重新布置一番。南京励志社张玉生带人运来了一批床、沙发、地毯等家什,紧张地进行整修布置。那时华清池还没电灯,只好运来一部发电机,放在距五间厅不远的“明盛客栈”。五间厅及园内均安装了照明路灯,每到天黑掌灯时分,骊山北麓一片漆黑,惟独华清池内灯光闪烁。
  这位“党国要人”到底是何许人?竟值得政府当局如此大动干戈?
  1936年10月22日下午,临潼县城南“大地阳春”牌楼下,气氛与往日大不相同。国民党县党部组织书院小学师生、警察局等单位,列队组成夹道欢迎队伍。学生们敲洋鼓、吹洋号,场面异常热闹。3时许一支车队由西向东缓缓驶来。这时有人带头高呼“欢迎蒋委员长!”至此,人们才知道这位神秘的“党国要人”竟是蒋委员长。
  蒋介石此次西安之行,大有“御驾亲征”之势,他离开南京时与端纳等人的谈话,就道出了西行的目的所在。
  端纳谨慎地问:“蒋先生此行西安有何打算?”
  蒋介石惺惺作态地说道:“不要以为我们这些吃政治饭的身子一动,便会有政治举动。没有哪回事!我就要年满50岁了,南京的同事一定要为我祝寿。这怎么行呢?外有日本侵略,内有共产党作乱,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寿是不能祝的。”
  宋美龄也在一旁插话说;“简而言之,委员长此次西北之行,是为避寿。”
  端纳十分意外地问道:“避寿……这恐怕不是委员长此次西北之行真实目的吧?”
  蒋介石笑着说道:“这是瞒不了你这位外国人的。”接着蒋介石令侍从室主任钱大钧把军用地图拿来。蒋介石指着地图说:“红军全部流窜到荒无人烟的西北高原上,总数不超过万人,分散在千里的高原上,我此行西北的目的……”
  端纳望着蒋介石试探地问道:“为了部署新的剿共战役?”
  蒋介石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踌躇满志地说:“对!对!端纳先生你再看,进剿红军的东北军有20万人马,坐地虎十七路军也有近10万条枪,潼关以外还有40万中央军,化整为零近70万剿共火军……。一举可以完成剿共大业,……。从此,赤祸将从中国大陆上绝种。”
  蒋介石忘乎所以地沉浸在成功的幻想中……。
  端纳不无疑虑地双手一摊,耸了耸肩说:“我可没有委员长这样的乐观。”
  蒋介石笑容顿敛,话语中充满杀机:“那就等着瞧吧!”
  蒋介石下榻华清池五间厅后,他的随行人员陆续到达。其主要成员是:
  钱大钧 第一处主任兼侍卫长,第二组(参谋组)组长
  项传远 第一处第一组(总务组)侍从副官
  蒋国涛 第一处第一组侍从副官
  蒋孝镇 第一处第一组亲随侍从副官
  陈方之 第一处第一组侍从医官,侍从室医务负责人
  蒋合昌 第一处第一组会计
  邵存诚 第一处第二组(参谋组)代理组长
  蒋孝先 第一处第三组(警卫组)组长兼副侍卫长
  司泰乃斯 德国人,第一处第三组顾问
  竺培基 第一处第三组侍卫官
  蒋端昌 第一处第三组侍卫官
  施文彪 第一处第三组便衣卫士
  毛裕礼 第一处第三组卫士队区队长
  汪日章 第二处第四组(政治、党务)侍从秘书
  俞国华 第二处第四组侍从秘书
  葛 武 第二处第五组(侍从秘书组)侍从秘书
  肖赞育 第二处第五组侍从秘书
  肖乃华 第二处第五组速记
  肖自诚 第二处第五组
  毛庆祥 侍从室机要秘书
  蒋 昆 中央宪兵第三团团副,中将。①
  五间厅一排五间,全部供蒋介石使用。由西向东按序码编号。一号房间是秘书室,正中间三号房分隔成里、外间。这是蒋介石的卧室。室内只有两张单人床、办公桌、电话、文房四宝及转椅等,倒也简单,向东依次是会议室、侍从室。
  五间厅东面是三间厅,亦称“桐荫轩”。一排三间,为蒋介石随从秘书,侍卫官住宿的地方。五间厅西有一小洞门,向里走有一独院,东、西为六间厦房,正面有明暗三间大屋,住着侍从室主任钱大钧和侍卫组长蒋孝先,东、西厢房储藏了大量食品、罐头等。陈诚来时,曾在这里住过,随蒋的医务人员、食品检验官、理发员均住在这里。
  五间厅院荷花池,遍植荷花,池西南角有一船阁,称荷花阁,是“行辕”的“启承室”也是传达室,凡是蒋介石要召见的人,均要在此等侯,未经侍从室主任钱大钧同意,不得与蒋见面。荷花池中央有一座明末建筑名曰“白莲榭”,临时作为餐厅,蒋介石曾在此设宴招待东北军、十七路军中的高级将领。
  五间厅东南角有一小屋与飞虹桥相对,《大公报》记者张季鸾居住在此。
  为保证蒋介石在华清池临时行辕的安全,在兵力部署和担任警戒哨位设置上都作了精心的安排和部署,确保万无一失。
  东北军一0五师一个营的兵力驻防临潼县城,担任华清池外围的警戒任务,与华清池相毗邻的东窑、西窑、寺沟等处都有一0五师所属部队驻扎,临近华清池的山头上还设有哨兵执勤。
  国民党中央宪兵第三团约40余人驻禹王庙一带,担任华清池附近的警戒任务。老母殿、老君殿、三元洞、地母庙、佛教会、大地阳春牌楼等处都有宪兵布署的哨位。宪兵装备精良,配备有20粒手枪、水连珠冲锋枪、装甲车等轻重武器。
  东北军张学良的卫队第一营担任华清池西大门值勤任务。大门以内至二门由中央宪兵团守卫,二门以内,由蒋带来的警卫约30人负责,队长是蒋氏原妻毛氏侄儿毛裕礼,均穿军装。五间厅周围由蒋的侄孙陆军少将蒋孝先率领的卫士警卫,一律便衣打扮,不着军服。
  蒋介石住进华清池以后,首先想用软化的办法使张学良、杨虎城就范。他装出一副颇为悠闲的样子,约张学良、杨虎城、邵力子陪同攀登西岳华山、邀游终南山、凭吊黄帝陵、漫步大小雁塔之间。三秦大地的名胜风景并没有使蒋介石忘记自己西行的目的,在游山赏景的时候,蒋介石借机看似漫不经心地问张学良:“汉卿你近来都看些什么书?”张学良随即回答说:“近来看了两本书,一本是《辨证唯物论》,一本是《政治经济学》。”蒋介石听后大为不悦,带有训斥的口气说:“我在十几年前,看了不少这种书,这些书是俄国人写的,不适合中国国情,以后不许你看这些书!你要好好读《大学》和《曾文正公全集》等书。你把这一些书读通了,就能正心、修身、治国、治理天下,一辈子都受用不尽。”张学良听后,只是不置可否地一笑作答。
  10月26日,蒋介石游罢华山,27日上午在行辕召开“西北剿总”高级职员会议,宣布“剿共”计划。并分别召见张学良、杨虎城。要求张、杨做好一切“剿共”准备,向陕北红军发起进攻。而且扬言,可以在两三个星期内把陕北红军全部消灭。他狂妄叫嚣说:“在杀尽红军,捉尽共匪之前,决不谈抗日的事。”
  ①王宝成提供
  

丙子风云录--华清池兵谏与千古功臣/魏基智,杜小平编著.-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