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今日报道>回忆与访谈

  


张学良读史陈旭//人民政协报,2001.12.14


   六十多年前,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张学良将军也因此被囚禁了六十多年。张少帅虽然出身于讲武堂,是一介武夫,但他颇爱诗文。早年东北人莫德惠经蒋介石特准去探望他时,他曾赋诗相赠:“十载无多病,故人亦未疏;余生烽火后,惟一愿读书”。张学良是这样说的,也确是这样做的。
   张学良36岁被蒋介石软禁,最先在南京陆军监狱,后来又移送到蒋介石的家乡、浙江奉化县溪口镇雪窦寺旁的中国旅行社招待所;抗日战争爆发后又转移到安徽黄山;当南京告急时,转移到江西萍乡;南京失陷后,被送到湖南郴州;武汉失陷后,又转移到湘西的沅陵,住在凤凰寺中,到1939年的秋天,又被送到贵阳息烽。1946年秋被国民党当局押解台湾,过着漫长的囚居生活。在此期间,张学良勤奋攻读。开始由一位姓步的老先生给他讲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当他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思想有了相当认识以后,便开始研究中国历史,想从历史的盛衰因果中找出一些解答现实问题的道理。最初学的是汉史,他觉得离现实太远了,就改学明、清及近代史。他先后读过《中国近代史》、《清代通史》、《东林史末》、《明亡野史》、《明季南略》、《二十二史札记》、《中华二千年史》、《东北通史》、《中国史论集》以及翦伯赞的《中国史纲》第一卷等40余种史书。还读了鲁迅的一些著作,他说:“鲁迅文章,骂得尖刻,深入骨髓!”张学良曾经专心研究《明史》,原打算恢复自由后在大学里靠讲《明史》吃饭,遗憾的是这一夙愿终生都未能实现。
   上世纪四十年代,张学良狱中读史之事,好些人都知道,也有人钻过张学良读史的“空子”。这就是吴□。事情是这样的:1946年5月,吴□夫人袁震因病急需去上海动手术,乘飞机需转道重庆。当时,从昆明到重庆每周只有两班航机,而机票全被达官贵人垄断,吴□一连跑了20多天,买不到一张机票。就在吴□无方可想之际,罗隆基从重庆来到昆明,他替吴□想了一个花招,就写信给航空公司的经理,说是张学良要学明史,莫德惠建议吴□去教他。这样,第二天就买到了机票。后来吴□回忆起这件事时说:罗隆基“多年来听够了谎话,也学会了无伤大雅的一套。替他编了一套让人笑断了气的幽默故事。”
   几十年过去后,1981年6月份,台湾《联合报》记者于衡恰巧和张学良在同一医院住院,他想尽办法接近张学良,进行采访,张学良对于衡说,他曾潜心研究明史,并计划接着研究清史和民国史。他说他研究明、清和民国史的动机,“是由于近百年来,中国一直被外国欺凌,我是想从这些历史中找出原因。”他也曾计划写《回忆录》,并且曾拟定过大纲。他说,他写《回忆录》的原则是:第一写自己经手办的;第二写自己亲眼看见的;第三写自己亲耳听见的。但是当他“研究明史告一段落,刚想进入研究清史时,自己却成为虔诚的基督徒,觉得《圣经》是一部最完美的经典。由于专心研读《圣经》,研究清史的工作就放弃了。”于衡在文章中谈到对张学良的印象,“头脑清醒”,“精明中带有粗犷,粗犷中带有精明”,“境界很高,对中国文化理解也深。”张学良对于衡说:“人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别人而活。”他一再对于衡重复说:“人生在世,有如旅人,回到天国,纔是归宿。” 

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