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帅与少帅府//西安晚报,2002.12.12
今天是震惊中外的“双十二事变”纪念日。本文作者郝红英女士,是张学良将军养母的姪孙女。80多年前,郝红英女士的母亲在张学良的少帅府生活过一段岁月。12月10日,郝女士致电本报特稿部,希望通过本报披露她母亲目睹、耳闻、经历的有关张学良将军和少帅府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趣闻,以纪念西安事变66周年───
卢夫人逸事我母亲卢廉波生于1918年,辽宁省人,在八九岁时入住帅府。张学良的养母卢夫人是我外祖父的亲姐,姑姥姥(卢夫人)家中只有姐弟二人,其弟有一个女儿,就是我母亲。听母亲说,我外祖母去世早,姑姥姥就把我母亲接到帅府与她同住。母亲少年时就居住在帅府,"九一八"事变后,又与姑姥姥一同至天津居住直至婚嫁。母亲对姑姥姥感情很深,她在世时不止一次对我说"姑姑很疼爱她"。1930年,母亲患了一场大病,开始是头疼、发高烧,后来就昏迷过去,当她清醒过来时已经躺在了放有冰袋的病床上。这是法国人开的一家教会医院,在当时是设施最好的医院。后来听医生说,母亲已经昏迷了两天,患的是脑膜炎,幸亏姑姥姥把她送进医院及时,才救了她一条性命。母亲常提起此事,併说多亏姑姑,才有今天。卢夫人(名 卢寿萱)1880年出生在北镇县中安堡一个农村私塾的家中,其父(我 母亲的祖父)是一位饱读诗书的人,这使卢夫人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礼仪的教育,加之卢夫人生得清纯丽质、端庄嫺静,很是惹人喜爱。190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与时任中安堡保险队的头目───张作霖相遇,张被其容貌所吸引,去卢家提亲,其父怕事,不得已把女儿许配给张家。1912年,赵氏(张学良生母)病 危期间,嘱托卢夫人照看张学良,从此卢夫人便担起母亲的责任,视张学良如己出。卢夫人本性善良、温顺、宽容,对待家中仆人从无疾言厉色,识大体,从不争宠。张学良10来岁时就由卢夫人抚养,卢夫人的言行对他影响很大,张学良让家里人称卢夫人为老太太,不得违背。"九一八"事变后,卢夫人移居天津,1974年5月病故,终年94岁。帅府秘密事件听我母亲说过,当时在大帅府有两件事骇人。1928年初夏的一天,帅府内佛堂里供奉的一尊佛像突然倒了,家里人都觉得这事有点怪,没人动怎么会倒了?几天后的一个早晨,差官匆忙找到卢夫人悄声说了什么,随后就见大人们慌慌张张地去接开进府内的一辆汽车。他们从车里抬出一个满身是血的人,一直抬入小青楼,因为不准孩子进入,我母亲就跟在姑姥姥后面,但她认出了被抬的那个人就是她的姑父张作霖,母亲被吓哭了。此后,帅府院内没有往日热闹的声响,大人们忙著自己的事,大门口时有医生进出,后来听大人说,医生进出是有意做给日本人看的,对外则传说人已过世。因张学良此时不在东北,为防内外动乱,姑姑很少说话,终日泪流满面。听大人说,张作霖临终前给卢夫人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叫小六子快回来。”后来母亲才知道,姑父张作霖重伤的背后,就是发生在1928年6月4日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在帅府东院的大青楼一楼东北角会客厅里,有一只大老虎真皮做的标本,大家习惯称它“老虎厅”。母亲回忆说,有一年冬天的一个下午,她刚走进“老 虎厅"大厅,大哥(张学良)脸色很难看地挡住她,不准她走近,母亲赶忙跑开了。过了许久她才知道,当时张学良为了稳固东北三省的形势,打击日本人的阴谋,秘令卫士在"老虎厅"枪毙了时任东三省兵工厂督办和黑龙江省省长的杨宇霆、常荫槐。那是1929年1月10日。算命先生赐乳名张学良生于1901年6月4日(曾自改生日6月3日,因与其父祭日同),名 字是由辽宁省台安镇的名流秀才所取,"学良"二字寓意学习汉朝贤臣张良那样成为治国安邦的栋樑,併赐字汉卿,乳名"双喜"(因 张作霖打了胜仗又得子而得名)。
但因学良年幼时体弱多病,其父很担心,就请人卜卦。算命先生说:"其子命硬,上克父母,下克弟妹,不克则自亡。"併说要求解法,只有将学良带到庙里,写上乳名"双喜"焚烧了,拜神后即可越出庙墙,听到庙外第一声呼唤即为新名。张作霖令依言照办。当学良跑出庙后,刚好遇到一位村妇叫:"小六子回来!"于是,张学良乳名从此叫小六子。母亲说,经常听姑姑说,学良儿时就聪慧过人,先生教的书他都能记住,学的也快,但也很胆大,顽皮淘气。学良12岁那年祖母过世,院子里搭起大棚,他就爬上好几丈高的大棚顶上玩耍。一旦大帅为他这样的惹祸事生气,学良就躲到姑姥姥屋帐后,大帅一见此景,也就不再追究。张学良待人诚恳,与其弟妹们相处的非常友好,常领著弟妹一起玩捉迷藏、打网球、高尔夫球,出外看河灯。母亲说,记得一年冬天,大哥让他下属在帅府院内泼上水,冻冰后带著弟妹在上面滑冰玩,併让妹妹们放脚、烫头发、穿新式衣服;他平时还喜欢射击、骑马、开汽车、驾飞机,曾因试骑摩托车掉入大池塘,把当时在场的随行人吓呆了。他爱好很广併精于鉴赏。帅府中有很多珍品,有苏轼、王羲之等书画真迹。帅府内设有私塾馆,他和弟妹们一起学习古典文学,因而他接受了儒家思想,此时也是张作霖飞黄腾达时期。奉天府是东三省的政治文化中心,有外国的领事馆和基督教会,来人不断拜访。16岁的张学良加入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学习英文、法文,交往了许多外国朋友,这使他的为人、生活方式又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他很想出国学医,治病救人,但他的父亲张作霖是靠枪杆子起家的,深知枪杆子的重要性。19岁的张学良遵父命,进了东北讲武堂短兵科学习兵器、战术各种军事科目。他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优异,毕业后被授予炮兵少校,从而走上军旅之路,开始了戎马生涯。从少校到副司令,从小六子到将军,张学良走过了一条不平常之路。走进帅府念少帅我母亲卢廉波系张学良养母卢寿萱夫人的亲姪女,母亲少年时曾长期在大帅府居住过,因此大帅府是我很早以前就向往去的地方。2000年夏,我专程去了沈阳张学良旧居(大帅府也称少帅府)。在沈阳市朝阳街少帅府巷48号的大门两侧,挂著"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和"辽宁省近现代史博物馆"两块牌子。这座由青砖高墙围起的院落及其院外若干建筑所组合的庞大建筑群就是著名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当年居住过的地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张学良旧居。大帅府与我想像中的深宅大院有所不同,它院中有院,由中院、东西两院和院外的建筑部分组成,是一个风格各异的建筑群体。旧居中院是青砖结构的三进四套合院,共有11栋,57间。门窗廊柱有油漆彩绘,墙身有砚石浮雕,堪称一绝,簷枋木雕巧夺天工,东院由大小楼和花园组成。小青楼是中西合璧,二层青砖楼;大青楼是三层,罗马式青砖楼舍,花园内有假山、花坛、亭台水榭荷池;西院有七座红楼建筑群,在外院东侧有帅府办事处回型建筑群,主楼是一座罗马式砖结构建筑,正门有6根直径一米的巨型罗马式大门柱,在西北角里有座与小青楼遥相呼应的日本蒙古包式二层小楼(即 赵四小姐楼)。张学良旧居总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75万平方米。(注 :"九 一八"帅 府内所有珍贵家具及6个金库被日本军打开,日本军把物品装了几列火车拉走,除了房屋,其 余抢劫一空)。我心中的张学良对于张学良的逝世,我心里十分悲痛。从小,我就常听母亲说起大帅府的往事,张学良是我非常崇敬的人。在我心中,张学良是一个不为名、不为利,情愿牺牲自己而爱人民、爱国家的人。他自己曾言,他青年时代就是一个“爱国狂”,在他二十多岁时就主政东北三省,大权在握。但当他看到国难、民族危亡的关头,他就决心放弃自己已有的权力和地位进行“东北易帜”。为此,他内受东北军老将的阻挠,外受日本人的威胁。在议会上,日方强权压制:“决不许你易帜,即使冒干涉中国内政之嫌也在所不惜!”张学良不为所动,坚持道:“我决心以东三省人民意志为依归!”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正式宣告“东北易帜”,可以说这是中国自清末明初以来的分裂割据混乱局面的结束。当年12月31日,蒋介石把张学良送上军事法庭,以“反对中央、劫持领袖、危害民国”的罪名对张学良进行审判。在法庭上,张学良说:“这回的事由我个人负责,至于我个人的生死我早已置之度外。”从此,他失去自由。在被囚禁的第十年,蒋介石曾派人转告张学良,可以还他自由,但有三个条件:一是要承认西安事变是上共产党的当;二是要回“九一八”委员长那封令不抗日的电报;三是自由后居住在国外。张学良愤然说:“西安事变前我没有和共产党商量过兵谏的事,如果为了自由我接受了这些条件,我还是张学良吗?!”我内心异常感动的是,在1991年,当美国记者问张学良:“软禁50年的日子不好过,假如时光倒流,您还会这样做吗?”张学良答:“我还是一样那么做,别说软禁50年,枪毙了我都不在乎!”张学良还曾在他九十寿宴上说:“国家有用,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参观了帅府后,我了解了张学良曾经的历史,我被将军的爱国情深深感动,更加崇敬他临危不惧,在强权面前不为所动、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