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中之英雄 豪杰中之豪杰——左丹红怀念张学良将军//大公报,2001.10.24
本报记者许蓬
一九九一年在美国纽约万寿宫为张学良九一诞辰祝寿时,友人赠送了一幅巨大的寿匾,上书:英明豪迈,舍己为人。传奇风采,超逸绝伦。万劫不磨,道德超然。量如沧海,参悟高深。英雄中之英雄,豪杰中之豪杰。
编者的话:国际工商联合会执行主席左丹红是一代名将左宗棠的五世后人。她的外祖父陈鸿陆是张学良将军的同窗挚友和得力幕僚,当年陈鸿陆和其胞弟陈鸿海都得到张学良的栽培,留学国外,学成后协助张学良创建东北航空军。因此左丹红对张学良将军有著特殊的情谊,她在香港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讲述了一些珍贵的历史片段,希望借此表达她对张学良的景仰和怀念。
创建东北航空军
东北航空军是中国航空史上早期较重要的一支空军武装力量,创建于本世纪二十年代———一个充满了火药味的时代。左丹红说,创建东北航空军是当年少帅张学良戎马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最早拥有飞机的是北洋军阀段祺瑞和徐树铮。在军阀混战中张作霖战胜段祺瑞,战利品中就有数架飞机。张作霖早就有建立空军的打算,自此战役之后,就开始付诸行动。他派第一﹑三联军正副军长张学良﹑郭松龄赴日本考察,学习日本先进的装备和训练方法。在沈阳成立军官教育班,招收有文化的青年培训,设立航空处,修建飞机场,由张学良兼任航空处总办,其后又附设航空学校,由张学良兼任校长。
张学良在创建航空军时,倾尽心力,他首次从陆军军官中精心挑选了十二名优秀军官送往法国留学,主修航空专业,左丹红的外公陈鸿陆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在法国接受了各种严格的专业训练和系统的学习。学成回国后,陈鸿陆再度受张学良之委派,赴日本留学,主修机械,然后回国参与东北航空军的建设。这期间张学良不断派出军官赴法留学。陈鸿陆的胞弟陈鸿海还被派往英国伦敦大学主修经济管理专业,学成后回国后掌管东北军的兵工厂,并担任东北军的秘书长兼张学良的私人英文秘书。陈鸿陆在日本学成后,受张学良的之托在欧洲购买了一批全新的飞机。此时的航空处已拥有飞机五十多架,专业飞行人员六十多名,人才和装备都是优质的,因而组成东北空军司令部,张学良任司令。并建立了飞鹏﹑飞鹰﹑飞龙﹑飞虎和飞·五个航空兵队,少帅亲自兼任飞鹏兵队队长,短短几年航空军的飞机已增至一百余架,技术和势力也在不断提高,成为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拥有现代技术和精良装备的正规空军。
一九二九年,美国政府代表团访问中国时,将福特号大型运输机赠送给东北航空军﹔同年,法国政府也将一架布兰盖十九号赠送给东北航空军。东北军因拥有空中优势,在数次战役中脱颖而出,逐一击败了直系﹑皖系和其他军队。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十分顾忌东北军的实力,特别是东北航空军。日本曾派出数名军官以「教官」名义冒充进入航空军,监视航空军的动向。「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日本军队的向导,就是当年冒充教官的日本人雷耿。
「九·一八」事变当夜,日本军队攻入北大营,次晨迅速派遣百余人首先攻占机场,距离飞机场几百米以外,猛烈扫射一小时之久,由于当时一道「不抵抗」的最高指令,东北军全无回击,日本军队就此长驱直入,一场罪恶的侵华战争将中国推向了苦难的深渊。
左丹红说,东北航空军是少帅七十多年前,与他的将士们在年轻时的呕心之作,由于历史的复杂性,航空军不仅是他个人的遗憾,也是民族的遗憾。
创办东北大学
张学良将军生前十分重视国家的教育事业。从一九二八年八月,也就是他刚刚主政东北,就开始兼任东北大学校长,一直到「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软禁。为了把东北大学办成一流大学,他不惜捐出其父留下的大部分遗产用于扩建东北大学,兴建校舍,聘请著名教育家指导办学,高薪礼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任教,从国外购买仪器设备,捐资奖励优秀毕业生出国深造。到一九三一年,东北大学已经发展成为设有文﹑法﹑理﹑工﹑农和教育共六个学院和八个专修科的当时最具综合性的大学。
张学良校长在他主持修改的东北大学校歌中倡导「爱校﹑爱乡﹑爱国家﹑爱人类」,告诫学生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己任。「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被迫流亡到北京,在轰轰烈烈的「一二·九」爱国运动中,东北大学师生走在运动的最前面。张学良校长非常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还写信营救了四十多名运动中被捕的东大学生。一九三六年,东北大学转迁到西安,张学良校长在学校大礼堂奠基石上题词,号召学生为收复失去的大好河山自强不息。
重视经济建设
多年来,张学良老校长一直关心东北大学的发展。一九九二年,老人家亲自题写东北大学校名,促成东北大学复校。他亲自为东北大学题写「教育英才」四个大字,并担任东北大学名誉校长和东北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从一九九三年开始,东北大学每年都派人赴夏威夷看望老校长,汇报学校的发展变化。对东北大学的来访,老人家总要单独接见,非常重视和欣慰。
在谈到东北保留了许多张学良当年经济开发的旧址和纪念地时,左丹红表示,三十年代张学良为培养中国的海军人才,曾在葫芦岛望海寺开办海军学校。遗址至今仍保存。张学良还计划把葫芦岛建设成为一个优良的港口,当时已经奠基动工,由于日本人的入侵,奠基碑被日本人扔到海里,没想到几十年后,当地人民在海里找到了奠基碑,现在它高高树立在附近的山顶上,见证著葫芦岛的发展和变化。
张学良也非常关注葫芦岛的经济开发,张学良和夫人赵一荻常在当地居住,现在还保留著他们的别墅。如今葫芦岛已拥有著名的渤海造船厂和中国海军最先进的最重要的潜艇基地。如果张学良在天有灵,应该感到安慰了。
英雄中之英雄
张学良将军始终心系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大业上。张学良曾留下的一首诗:「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由此可看出他对国家民族的大忠大爱。
左丹红回忆九八年见到张学良将军时说,将军一生戎马生涯,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惊涛骇浪,却没有一点沧桑,他的神情流露著宽容﹑随和﹑自信和刚毅,所谓一生荣辱不惊,不愧是英雄中之英雄,豪杰中之豪杰。
周恩来总理生前高度评价张将军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周总理在病危中,仍关注著中国的统一,念念不忘在台湾的张学良。当周总理得知张学良患严重的眼疾时,他立即提笔,用颤抖的手写下批示,要有关部门设法给予帮助,在批示后连加三个字:托﹗托﹗托﹗这是周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办公室所做的最后一份批示。三个重托,凝聚了周总理对张将军的极大关怀和敬意。
她说,张学良将军传奇的一生是为民族和人民所奉献的,不仅仅留给世人永远的怀念和景仰,也给当今的世界留下了深远的启示:爱乡﹑爱国﹑爱和平﹑爱人类。他用生命爱自己的祖国和同胞,为此不惜付出了宝贵的代价。前年和去年在夏威夷为他举办百岁华诞的情形还犹在眼前,现在只能借此向张将军表示最后的敬意了。
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