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大事记后记
李连璧
1936年12月12日爆发的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件震惊中外,影响深远的大事。
30多年前我看到原杨虎城部政治处长申伯纯先生写的《回忆双十二》一文,就想把这次事件的始末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60年代初,在杨虎城将军的机要秘书、原陕西省政协副主席王菊人先生指导下,利用工余时间开始了西安事变及杨虎城将军生平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力图尽可能详尽地、实事求是地把这一历史转折关头的资料保存下来。不料,“十年内乱”中,这件有意义的工作,竟成了莫大的“罪恶”,被抄家、打骂、诬陷……,罗织了很多“莫须有”的罪名,致使已经辛勤积累起来的资料弄得七零八落。现在编排的是仅存的部分,所幸主要内容大体尚在。
本大事记采取按时间顺序编排,并按事件和问题适当集中的叙述方法,其资料来源,是根据当时出版的各种报纸杂志的记载和事变参与者的回忆,其中有的公开发表过,有些还没有公开发表。由于笔者长期在陕西地区从事历史教学工作,采访的对象多为原十七路军中工作的将士,而原东北军官兵及当时在该军工作的人接触较少。所以这个资料不能也不可能概括西安事变的全貌。又因为每位当事者参与的只是事变的一个侧面,所以有些材料又难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个别事实,某些情节,可能还有不够准确的地方,恳切地希望对这一事件研究有素的同志补充订正。
本大事记力求观点正确、内容充实,尽量做到“大事不漏,要事不遗”。并力求查清时间,日期查不清者,附于月末,冠以“是月”标志。月份查不清者,放于年末,冠以“是年”标志。或列于适当的日期、月份之间。同年、同月、同日发生的事情,在条目前用“△”标明。
在搜集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申伯纯先生的《西安事变记》、米暂沉先生的《杨虎城传》及其他当事者的回忆文章。并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史部、全国政协、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资料室、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图书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陕西人民出版社、陕西省政协、延安纪念馆、空军第二高射炮兵学院政治部等单位,以及王菊人、应德田、刘澜波、刘鼎、童小鹏、高崇民、申伯纯、赵寿山、徐彬如、孙蔚如、米暂沉、王炳南、江隆基、苏济吾、李德明、党伯弧、韩望尘、李金德、周梵百、冯钦哉、张韬安、王维之、白志钧、杨复振、李百朋、窦荫三、韩寅生、杨茂三、王劲哉、孙辅丞、孙作宾、张德枢、孙铭九、王玉瓒、熊正平、苏资琛、阎揆要、陈元方、刘玉衡、汪锋、李连璧、郭维城、孙达生、刘培植、卢广绩、宋黎、谢雪萍、赵维振、赵守礼、苏廷瑞、亢心栽、申明甫、于明江、韩卓如、原政庭、李慕愚、方仲如、张光、张风川、汤玉明、王家勋、刘威诚、呼延立人、任子杨、王子宜、马文瑞、王金鳌、马青苑、毕梅轩等人的热心帮助。他们有的应编者请求,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回答编者提出的问题。有的专门写了书面材料,或拿出尚未公开的文稿供作参考。初稿写成后,原中共陕西省委书记、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陈元方同志抱病修改订正,补充材料。原中共三原县委书记白玉洁、三原县副县长幸斌、陕西人民出版社鲁剑、林理明、胡海、阎衍林、郭洛夫、杨健禧、王敏、王福礼、赵华、姜民生等同志给以大力支持。全国政协西安事变史办公室、陕西省地方志编委会省志处看过初稿后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日本长野 生先生及美国的史学工作者还寄来了他们的著作供作参考。如果没有他们的热心帮助,要编成这份文稿是不容易的。在这份书稿付印之际,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文稿写好后,请陕西师范大学中共党史教授房成祥通审、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李敬谦参与通审。王菊人、周梵百,郭维城、宋黎、应德田等还认真地审看了部分章节。1993年6月19日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召开审稿会,通过终审。参加审稿的有编委会主任朱星联;副主任冀东山、鲍澜;处长杨文学、冯鹰;副处长郭承富、周宝珊及省志处范军等。
遗憾的是:王菊人、高崇民、刘鼎、郭维城、陈元方、申伯纯、赵寿山、申明甫、孙蔚如、苏廷瑞诸先生没有看到书稿的付印已先后作古,在这里对他们表示深切的悼念。
由于笔者水平很低,占有资料不足,而事变涉及的面又很广,有些侧面还须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所以这份资料一定会有不少疏漏和错误,恳请革命长辈、专业工作者、广大朋友,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核实订正,修订补充。
杨中州
1993年5月于郑州大学
西安事变大事记 /杨中州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