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事记>大事记

  


1937年1月5~6日

杨中州


    5~6日,蓝田县召开群众大会,数万农民踊跃参加,群众爱国情绪极为高涨。
    △乾县学生救国联合会、乾县教职员救国联合会、乾县农民救国会成立。
    △国民党元老景梅九电南京政府,呼吁停止内战。
    △陇海路东开火车,在渭南被中央军阻拦,临时停开。
    △陕西援绥战地服务团在潼关被中央军扣留。
    △上午10时,宋子文飞奉化晤蒋,下午5时返回上海。
    △陈布雷奉蒋介石令在奉化溪口文昌阁代蒋撰写“蒋介石《西安半月记》,蒋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陈与蒋往返商量多次。
    △国民政府军政部发表整理陕甘军事办法:(一)人事方面:①以顾祝同为西安行营主任,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之命,综理陕、甘、青、宁军事。②以王树常为甘肃绥靖主任。③以杨虎城为西安绥靖主任,冯钦哉为第二十七军总指挥,杨虎城、于学忠自请处分从宽,撤职留任,戴罪图功。(二)驻地分区:①万耀煌、樊崧甫、毛秉文、曾万钟各部及李纵队分驻潼关、朝邑、渭南、西安、咸阳、宝鸡以达天水一带,又胡、孔、关各部,仍驻原地。②第十七路直属各警卫旅团移驻正宁、旬邑、淳化、耀县、麟游、永寿、灵台、宁县、长武、彬县等县。③冯钦哉部另编为第二十七路,仍驻防大荔、蒲城、白水、合阳、澄城、宜川等县原防地。④第五十一军、第五十七军、第六十七军、骑兵军及一○五师、一○九师、一一二师、一一五师、一二○师(即张学良所部)。一律恢复12月1日以前原位置。(三)原中央发饷之各军饷糈,由中央原领实数统一发给,在西安设军需分局办理。
    △何应钦密电刘峙、顾祝同转发“陕甘军事善后方案”。
    △国民政府行政院举行院会,关于陕、甘军政重要人员任免事项。议决如下:(一)派顾祝同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安行营主任;(二)西安绥靖主任杨虎城、甘肃省政府主席兼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撤职留任;(三)陕西省政府委员兼主席邵力子辞职照准,任命孙蔚如为陕西省政府委员兼主席;(四)甘肃绥靖主任朱绍良,辞职照准,驻甘肃绥靖公署撤销,派王树常为甘肃绥靖主任。
    △南京国民政府命令:(一)西北剿匪总司令部着即裁撤;(二)西安绥靖主任杨虎城,甘肃省政府委员兼主席并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于此次事变显有附和情事,现据来电请罪,应即一并撤职,藉昭惩戒,唯查陕甘地方匪氛未靖,庶政待理,该员等宣力有年,故予仍留原任,分别督所属,尽力绥缉,以赎前愆;(三)特派顾祝同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安行营主任;(四)陕西省政府委员兼主席邵力子呈请辞职,邵力子准免本兼各职;(五)任命孙蔚如为陕西省政府委员;(六)任命孙蔚如兼陕西省政府主席;(七)驻甘绥靖主任朱绍良呈请辞职,准免朱绍良本职;(八)驻甘驻绥靖公署着即裁撤;(九)特派王树常为甘肃绥靖主任。
    △毛泽东指示周恩来、博古:蒋宋责备我们宣布西安协定无信义。我们回答:南京在蒋回后重新宣布剿共方针,重新向西北进兵,并扣留张学良,破坏协定与破坏信义。我们同意南京用政治方式解决西北善后问题,但须在下列条件之下;(一)立即撤兵;(二)立即释放张学良回陕;(三)保证西安协定之实行,恩来无去南京之必要,但在撤兵、释张、改组政府实行后,即证明南京尚愿顾全信义时,可去南京一行。
    △张继电杨虎城,南京所拟善后方案,“望兄遵照执行,无容犹疑。”
    △何应钦命令集结在潼关、二华(华阴、华县)一带中央军继续向西推进。
    △陕西省援绥战地服务团召开紧急大会,会议通电全国,申述被扣真相。
    △陕西省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鉴于时局紧张,今天召开西安各民众救亡团体负责人举行联席会议。王炳南在会上作当前的形势与任务的报告。
    △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电蒋介石:“……日来入潼关军队,不特未遵公命实行撤退,且复增l0余师之众,筑垒布阵,积极挑战。拘捕行旅,破坏交通。我西北民众,愤慨填膺,决整武器,起而周旋,虽内战重起,事属疚心,然为自卫计,亦属迫不得已,此项责任究应属谁,自有公论。”
    △“西救”电张学良称:“……此间群众极盼早日回陕,主持抗日大计。……闻中央电台广播新闻,始悉我公一片忠诚未能为人所见谅。……我公救国前途艰难早在意计之中。然救亡图存,民意所在,终必有获伸之一日。仍望坚持救国主张,勿为一时挫折而气馁。西北6000万人民生命,誓为后盾。谨电慰问,敬乞垂察。”
    △“东救”派员赴渭南宣传。
    △西北妇女救国会组织歌咏团,教唱救亡歌曲。
    △西安《解放日报》以“谁肇内战之端,谁召亡国之祸”为题发表社评谓:“……自张学良将军送蒋还都十日以来,院部群奸,自勒城府。始则迁缓其词,给诱视听。继则反戈内向,报复相乘。既毁潼东之约,复陈华麓之兵。大军云集,伺机而攻,戕伐无名,长城自毁。”呼吁:“国事急矣!我全国抗日救亡民众,其挺身仗剑。共起除奸。”
    △联军参谋团召开会议,叶剑英提出:在军事上应集中主要兵力,到东部正面防线,对付潼关西进之敌,摆成一个“鳝鱼篓子”形,使敌人能进得来,出不去。
    △东北军、十七路军、红军三方领导人开会拟定抵御中央军的作战纲领,除以一部分兵力钳制西部胡(宗南)、关(麟征)、毛(炳文)、曾(万钟)、李(家钰)、万(耀煌)各敌外,联军集中力量抵御东线西进之敌,其具体作战纲领是:
    (一)在赤水至西安间,选择有利地形,构筑七道防线,配置六师兵力,巩固正面。
    (二)集中步兵三师,骑兵两师于渭北地区,歼敌于渭河以北黄河以西。为此目的,调杨虎城部一个旅,配合渭北各县民团配置于孝义、龙阳镇~蒲城之线;
    (三)在蓝田、商县间由杨虎城两个旅及陈先瑞部,依托秦岭,以运动与游击动作相配合,迟滞李(默庵)纵队前进,以掩护红军主力转向渭南方向,突击该敌。
    (四)红军集结于淳化、旬邑地区,准备以三天行程经三原至高陵的机动位置,依情况1、或参加渭北决战;2、或经蓝田突击李默庵,然后以主力向潼关迂回。
    在西线方向:(一)以王以哲、于学忠两军从胡、关、毛、曾诸敌之东西两侧,红军以小部从胡敌后尾,积极监视钳制之;(二)以杨部一旅,骑炮一团在凤翔、宝鸡、陇县地域监视汉中之敌。在北线:以孙(蔚如)师一旅警戒洛川、三原线,红军一部对瓦窑堡、清涧线警戒,一部集中富县,准备必要时向韩、澄游击,吸引冯部。
    另以咸阳、平凉线为后方。沈克师维持交通,并实行粮食资财的统制。西安多余物资,必要时向咸阳邠县输送。

西安事变大事记 /杨中州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