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近代史上回族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

马寿千


  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侵略者用炮舰和鸦片打开了长期闭关锁国的中国的大门,中国社会一步一步地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侵入的影响,首先从东南沿海和内地开始,进而边疆地区也遇到列强蚕食和瓜分的危机,中华各民族面临着空前的灾难。从沿海到边疆,凡侵略者所到之处,各地各族人民始终坚持了英勇的反侵略斗争。散居各地的回族人民,包括在清朝军队里服役的广大回族官兵,同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一起以不同形式参加了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并作出了积极贡献。
  不少文献记载可以说明,清朝乾、嘉、道、咸时期各地绿营军队的民族构成中,西北陕甘(所括宁夏、青海)地区的军队里,或者“多系回弁”,或者“回兵居半”,其中当也包括撒拉、东乡等族官兵在内。西南的云南、贵州、四川和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军队里,也有相当多的回族官兵。仅从雍正至道光100多年时间的不完全统计可知,官至提督级的回族将官就在20余名,总兵以下的中下级员弁当更多。他们平日驻扎各地,遇有农民起义或者边疆少数民族反抗,就奉命调去参与镇压,遇有外来侵略即奉命守土抗敌。因此,鸦片战争时期,像广东防守战中四川、贵州兵的参战,江浙沿海有陕甘兵及贵州兵的参战,其中当有众多回族官兵英勇御敌和流血牺牲。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抗击英国侵略军最为壮烈的一次战役是道光二十一年八月(1841年9月)的定海抗战。这次抗战有三个总兵与敌人浴血奋战六天六夜,同日阵亡,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三总兵之一的浙江处州镇总兵郑国鸿,湖南凤凰厅(今凤凰县)回族①,出身于将门。道光二十年(1840年)升任浙江处州镇总兵。道光二十一年二月,与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寿春镇总兵王锡朋统兵3千名收复了定海。定海是浙江沿海战略要地,是侵略军必争之地。道光二十一年九月,英国侵略军再犯定海。钦差大臣裕谦力主抵抗,三位总兵誓死坚守。郑国鸿率兵驻守定海东面的竹山门,与葛云飞、王锡朋二总兵各扼要隘,互为犄角。1841年9月26日,4只英国军船闯入竹山门,郑国鸿从容指挥,大炮击断英军首船的大桅,侵略军退走,道光皇帝传旨嘉奖。第二天,英国侵略军以火轮3只,三桅船1只,再攻竹山门,再次被击退。接连几天,进攻竹山门和晓峰岭的英军,均被郑国鸿和葛云飞等部击退。清军以扛枪、扛炮英勇御敌,不断取胜,士气大振。当时英国侵略军还裹胁了1万多名闽广亡命的土寇,共约2万人。而三镇清军不过四五千人,三位总兵曾多次联名请求增兵,裕谦和提督余步云坐视不救,只令三总兵死守,不要希望有援兵,三镇士兵连日血战,枪炮连续轰击,热不能用,仍然奋击不巳,而且连日风雨交加,官兵站立在泥淖之中,无暇炊事,食不果腹,三镇守军陷于既无援兵又粮尽兵疲的绝境之中。10月1日午夜,英国侵略军趁大雾发动总攻,三位总兵率所部官兵誓死拼杀,直到第二天下午,总兵王锡朋中炮,英勇献身,郑国鸿所据竹山门已腹背受敌,他见敌势弥漫,知事已不可为,把总兵官印授与军校。只身赴敌,身被重创,仍然擎旗挥刀督战,手刃悍贼数人,壮烈牺牲。葛云飞在奋战中弹穿胸膛,身中40余创,壮烈捐躯。三位总兵所率5000名官兵几乎全部阵亡,定海再次被英军侵占。定海保卫战惊破敌胆,三总兵同日殉国壮怀激烈。道光皇帝览奏,深为感动,为之堕泪。这是鸦片战争中打得最激烈、最雄壮、连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三总兵的事迹受到颂扬与怀念。后人在赞扬郑国鸿的诗中写道:“郑帅断右臂,裹创强口口,张目犹呼公,扬扬如平时”,“前队既沦亡,后队势渐危,公死复何憾,公名日月垂”。英国侵略者也被郑国鸿的英雄形象所感动,他们也承认:“有些汉军军官表现得很英勇,汉军中的郑老将军亲自率领所属和我们军队短兵接战,丝毫不怕从舰上打来落在他身旁的炮弹,炮弹把他打倒,又有人紧接来替他指挥战斗。”
  三总兵阵亡后,均入祀昭忠祠。郑国鸿谥号“忠节”,他不仅是一名爱国的武将,同时还优于文学,是一名儒将,他自幼聪颖好学,曾就师于社会名流严如煜,探求经世之道,著有《诗经疏义》、《葩经招旨》、《昌学崇源》等。郑国鸿的儿子鼎臣,继承父志,参加抗英战斗,为国雪耻,为父报仇,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旧历三月初三日,在乍浦以南的普陀洋海面,用战船奇袭英国侵略者,打了一个著名的漂亮仗,朝野震动,被誉为当世的“奇男”。当时随军的爱国诗人贝青乔在他的《咄咄吟》里赞誉郑鼎臣的这次战功说:“一军缟素拥奇男,战舰横排乍浦南,记取普陀洋外捷,壬寅三月日初三”。郑国鸿、郑鼎臣父子在鸦片战争中的英雄业绩,说明他们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英烈。回族人民的奇男。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浙江沿海参加抗英的陕甘绿营兵有4200名,其中有固原营、宁夏营、西宁营。陕甘兵在当时最称劲旅,他们主要参加了慈溪、乍浦以及松江的三次战役。由金华副将河州人朱贵(估计是汉族)率领的以固原营兵为主力的骁勇善战的甘肃劲兵900名,奉命保卫慈溪,驻扎在慈溪门外的大宝山。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旧历二月初四,英国侵略者派遣陆海军进逼大宝山。从上午八时至下午五时,甘肃兵饥不得食,渴不得饮,与英军誓死格斗,我军无不一以当百,使用扛枪扛炮隐蔽在树林中,依托岩石,与武器精良、人数众多的英军浴血奋战。而其他清军竟不来增援,甘肃兵孤军奋战,最后与敌人短兵相接,肉搏相拼,朱贵阵亡,所部牺牲者约400余人,英国侵略军也受到重创,死伤近400人。这一战使敌军不敢再犯绍兴,仓皇而去,浙江内地得免侵扰,当时有人把这次战役说成是“战最烈死亦最多”的一次战役。甚至有人赞誉这一仗可以与唐代张巡、许远坚守睢阳保障江淮的功劳相比。甘肃劲兵的英勇顽强精神已经威震敌胆,英国侵略军也承认,这些是中国陆军的精华,其中所包括的500名卫戍京师的甘肃军队是强壮而筋骨发达的一种人,惯于在边陲作战,中国人誉之为不可征服,还有陕西军队。奕经称他是为了等待这支军队到来才延期进攻的②。与定海三总兵的处境相似,慈溪战役的失败,主要由于清军参赞文蔚等人的庸懦无能和指挥不当所致。
  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初九,英国侵略军进攻乍浦,有陕甘调防的士兵数百名在乍浦唐湾山北驻防,他们以扛炮与敌军奋力拼搏,不久我军火器用尽,援兵又不继,力竭同死。这次战役陕甘兵共阵亡367人,给英国侵略军也造成重大损失。在上海松江驻防的陕甘兵200人,坚守阵地,多次击退英国侵略军的进攻,松江得免于被敌侵占。慈溪、乍浦两次战役,陕甘兵牺牲近800名。慈溪阵亡者有督标左营把总邸法德外委马隆图、马兵单朋德、步兵马有等人;乍浦阵亡有千总李廷贵、把总马芝荣、外委马成功等,应均为有名姓之回回将士。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即英法联军之役中,也有回族爱国官兵参加反抗侵略的战争,天津镇标右营游击沙春元、河南郑县(今郑州)回族,武进士出身。咸丰八年(1858年)调防天津大沽口北岸炮台。当年四月,英法侵略联军为了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所得利益,趁清统治者与太平军作战不可开交之际,迫使清朝政府修约,侵略军的舰艇及登陆队2700多人,集中在白河口外。五月二十日,英法联军向直隶总督谭廷襄发出最后通牒,并且炮轰我大沽炮台。面对侵略军的嚣张气焰,驻守炮台的游击沙春元沉着指挥,亲燃巨炮,激战中击沉敌舢板四只,毙敌近百名。法军炮艇“霰弹”号受重创,舰长被击毙。正当大沽炮台爱国官兵与英法侵略军浴血奋战之际,直隶总督谭廷襄以及布政使、提督、总兵等文武官员们却一个个临阵逃走。沙春元率所部孤军奋战,坚守炮台,终因敌众我寡,炮台失守。沙春元腹部受伤,肠子流出,为国英勇捐躯。
  在回族爱国官兵奋力抗敌报国的同时,沿海一些城市的回民,在侵略者的威胁面前,坚定沉着,同仇敌忾,以不同形式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可屈辱的精神。回民较多的江苏镇江,当时的《镇城竹枝词》里流传有:“都督夷人骂教门,镇江回子不逃奔”的民谣。
  在福建晋江出现了一位以科学技术贡献给国家的先进的回族科学家丁拱辰。丁拱辰生长在泉州一个回族商人家庭,同外界接触较多,青少年时就注意自学科学知识,17岁迫于父命弃儒经商,先后往返于浙东和广东,暇时仍坚持自学,喜爱数学,“通三角八线之法”,又研究天文,夜观星象,并亲手制作观测仪器。1831年,他31岁的时候,到国外去谋生,到过吕宋诸岛(今菲律宾)及伊朗、阿拉伯,开扩了眼界,看到了列强在各处的横行霸道,激励了他爱国救国的志向。
  鸦片战争爆发,丁拱辰毅然放弃了经商之路,认识到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振兴中华的重要,这也就是当时魏源所总结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丁拱辰不仅认识到这一点,而且身体力,苦心钻研,探数学之奥,积月之功,著成《演炮图说》,献给官府,试之有验,丁拱辰不仅著书,而且自己捐献资财铸大炮40位,小者2000斤,大者5000斤,炮身短而炮口大,略仿西洋模式,丁拱辰的爱国举动,感动了道光皇帝。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二月三十日,道光的上谕认为呈缴上来的图式,极为中肯,具见矢志同仇,留心时务,可嘉之至,并且赐给丁拱辰,六品官衔。当时朝野著名人士对丁拱辰在科技上的重要贡献和爱国精神,都曾给予很高的评价。魏源认为丁拱辰的《演炮图说》“甚合时用”。林则徐读了《演炮图说》,积极表示令丁拱辰回福建,“面谈细底,方觉快心”。叶志谦称赞《演炮图说》是“谋国谋心,事先利器,配金配火,虞备除戎”。邓廷桢赞扬丁拱辰“辨微妙解弧三角,策事真通垣一方”③。状元林鸿年为丁拱辰象赞题诗说:“诸葛神机用火攻,舟车战法古原通,极西浅翊量天尺,本出玑衡矩度中。”除了《演炮图说》,经过勤苦学习,参阅大量中西军器制造资料,丁拱辰还写出了《演炮图说后编》、《增补则克录》、《西洋军火图编》等军事著作。同林则徐、魏源一样,丁拱辰代表了当时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中国先进分子,也是近代中国兵器创作的先驱者。由于时代的局限,丁拱辰的科技贡献在鸦片战争期间没能充分发挥作用,而10年之后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却被赛尚阿及李鸿章等所重视和利用,这是由当时中国善于内耗而怯于御敌的国情所决定的,非丁拱辰的始料所及。    
  不仅在东南沿海地区回族爱国官兵和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反抗英国侵略军的斗争,在西北边疆地区回族人民参加了反抗沙俄侵略的斗争,谱写了壮丽的反帝爱国的篇章。
  善于经营、开拓的回族人民历来有开发矿业的传统,比如在云南,在甘肃包括青海、宁夏等地,都是这样,在新疆也同样如此。其中新疆西北部塔尔巴哈台(今塔城)的西南有一个雅尔噶图金矿,就有大批回族汉族矿工在这里开采金矿。清朝地方官府为了筹措饷需,咸丰三年(1853年)九月开始,鼓励各族人民在这里开采试挖。几个月以后,沙俄驻塔城领事塔塔林诺夫通过西伯利亚总督向清朝政府伊犁将军奕山提出无理要求,硬说雅尔噶图金矿是属于俄国的,并要中国方面撤走挖金工人,奕山害怕得罪沙俄引起事端,在复文中一面申明雅尔噶图金矿在中国境内属于中国所有。一面又借口获矿不旺,下令把该矿封禁,并且派兵前往驱散矿工,塔城回、汉各族矿工对封建官府屈服于沙俄压力的媚外行为根本不屑一顾,仍在坚持开挖金矿。咸丰四年(1854年)9月,沙俄再次提出上述无理要求,清朝地方官吏又再次派兵前往雅尔噶图金矿驱散矿工,而矿工们毫无畏惧,仍在矿上坚持挖金,沙俄驻塔城领事恼羞成怒,带领侵略军在咸丰五年(1855年)2月,包围雅尔噶图金矿,将中国矿工们堵入洞内,用烟熏死6人,5月,侵略者又枪杀我矿工5人,不断制造流血事件。沙俄侵略者的暴行,激起了中国各族矿工的极大愤怒,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由回族矿工徐天尧、安玉贤为首的各族矿工,6月18日聚集在专管塔尔巴哈台通商事务的章京萨碧屯的官署中示威请愿,揭发萨碧屯“侵吞国课,私通番夷”,要求侵略者交出杀人凶手,否则就要采取行动,要放火烧毁沙俄在塔城的贸易货场(夷圈货物)。这次正义的反抗沙俄侵略的爱国示威,被昏庸媚外的地方官吏强行解散,但矿工们反抗侵略暴行的怒火不仅没有熄灭,反而愈烧愈旺。8月26日夜间,五六百名愤怒的回、汉族矿工聚集在沙俄驻塔城贸易圈周围,怀着对沙俄侵略者驱逐中国矿工并杀伤人命的强烈义愤,安玉贤带头用芦苇点烧沙俄贸易圈的草堆,接着马隆兴等人也分别点放火把,不久就烧及沙俄的货物场,当时正值风大火猛,无人救援,结果侵略者的51间楼房、住房以及屯积的货物都被延烧几尽④。沙俄驻塔城领事和商人们也都狼狈逃窜,徐天尧等还连名投递传帖,控告章京萨碧屯“通外害人”,清统治者终于把萨碧屯和管理洋商圈子笔帖式阿弼善革职,为了安抚洋人之心,严厉查拿这次事件的为首者,“使该洋人等,诚心悦服,勿因细故,致启弊端”⑤。由回族矿工徐天尧、安玉贤等带头发动的塔城抗俄事件,充分表达了回族劳动人民威武不屈,敢于抗暴的顽强斗争精神。徐天尧等敢于揭露和控诉封建统治者的“通外害人”,在当时处在边疆的少数民族劳动人民中,能够把反侵略与反封建二者联系起来予以抗击,更加难能可贵,这正是近代中国人民最可贵的革命品质。
  在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和马嘉理事件中,也有回民同汉族及当地少数民族联合进行反抗侵略的斗争。19世纪60年代,法国及其他列强在天津仗势侵占土地,准备修建兵营和领事馆。在天津旧城东北隅沿运河的金家窑地方,明代以来就是回族船民聚居之处,1858年6月,英法侵略军把金家窑村300多户居民全部赶走,房屋被拆毁改建成军营,回、汉族村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他们忍无可忍,决心与侵略者械斗血战,夺回村落以泄恨,官府害怕阻碍和局,将老百姓婉言慰回,没有几天,金家窑的被逐村民在侵略军兵营旁放火烧房惩治了敌人。1858年6月的一天,一群俄国水兵闯到天津旧城西北角南阁地方寻衅,附近的回、汉族群众800多人,手持器械,针锋相对,迫使侵略者退走,所以,在天津的汉族和回族人民中早巳积累着对洋人的仇恨。19世纪60年代初,法国人又在天津旧城东北角的三岔河口一带强占土地修建教堂。1869年12月,三层楼的所谓“圣母胜利之后堂”的法国教堂建成,人们叫它河楼教堂,或者鬼子楼,1870年夏,传说法国教堂拐骗和虐死中国儿童,群众更加愤怒,纷纷要求官府进行查办,大街小巷贴满了揭帖,控诉侵略者的罪行,并到教堂质问和围观。公历6月21日由于法国领事丰大业的骄横和向中国官员开枪。终于激成事变。丰大业和秘书西门被愤怒的群众殴毙。接着,群众涌向法国教堂,打死了传教士谢福音和几个修女,火烧了教堂和领事馆。群众又放火烧了天津东门外的法国育婴堂“仁慈堂”,英国、美国在天津的讲书堂及洋行等也被捣毁。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法国及其他列强乘机以武力相威胁,要求惩办“凶手”、“赔修教堂、厚葬领事等项,清廷害怕事态扩大,不好收拾,派直隶总督曾国藩处理此案、9月又改派李鸿章为直隶总督接办此案。10月19日,马宏亮、金占鳌、刘黑等20位无辜百姓在官府屠刀下英勇就义,天津这次大规模的群众反洋教斗争,当地回民积极参加是无疑的,20位烈士中如马宏亮等是否回民,已无从考证,20人之外有一个叫穆巴的青年,肯定是回族,原来被曾国藩定为第一批处决的人犯之中。而穆巴的祖母穆李氏,向天津道衙门递呈力诉冤屈,要求为之申理。正巧这时官府又拿获一名在逃的所谓“正犯”范永,曾国藩认为第一批“犯人当中,他家皆不诉冤,独穆巴之祖母诉冤,查访后无行凶实据”,经过熟商,认为“尚可更正”。向朝廷请旨之后,曾国藩“将第一批内有证无供之穆巴,准予开释”,而把拿获的范永顶替穆巴归案正法⑥,这次事件中穆巴因“有证无供”而死里逃生,多亏他祖母穆李氏敢于大闹公堂据理力争,祖孙并为英雄人物。
  马嘉理案发生在光绪元年(1875年),当时英国为了加强对我国西南地区的侵略,要开辟滇缅交通,在1874年派遣军官柏郎带兵从缅甸向云南进发,英国驻华公使馆派翻译马嘉理从云南入缅迎接。1875年2月,马嘉理在腾越附近,不顾当地景颇、汉、回、傣各族人民的劝阻,反而开枪伤人,群众奋起将马嘉理及其随员击毙。接着,柏郎所带200余名武装探测队被各族群众围困在班西山下,各族群众中有当地少数民族和汉族。还有杜文秀部下李国伦的儿子李发所带一批回民,在各族人民的威逼之下,柏郎率部狼狈逃回缅甸。
  清朝末年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之役中,也都有回族爱国官兵的积极贡献。中法战争期间,云南师宗回族马秀廷,在岑毓英部下,统带定远、镇远两军,出师越南,同越南军民并肩抗法,光绪十一年(1885年)3月下旬,马秀廷所在滇军与黑旗军一道,在越南北部临洮大败法军,收复10多个州县,马秀廷在战斗中身先士卒,英勇杀敌,转战于宣光,临洮,给法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中日甲午战争中在平壤,壮烈牺牲的左宝贵,更是中外闻名的英雄人物。左宝贵是山东费县(今平邑)回族,去平壤以前是记名提督、广东高州镇总兵。光绪二十年(1894年)七月中旬,左宝贵与马玉昆、卫汝贵、丰绅阿四路大军奉命开赴朝鲜,增援已在牙山抵御日本侵略军的提督叶志超部。八月,叶志超在牙山战败,逃到平壤,被任命为巳在平壤的左宝贵等四路大军的统领。在日军进逼面前,叶志超胆怯,主张弃城逃走,左宝贵坚决主战,派亲兵监视叶志超。左宝贵率所部六营守平壤北城玄武门山顶,其余各将分守东西南三面。九月中,日军集结重兵向玄武门发动猛攻,左宝贵亲率所部誓决死战,站立城上指挥,杀伤敌兵无数。日军增调炮兵向清军阵地排炮轰击,左宝贵身受枪伤,仍裹创指挥,誓死抵御,他的部下深受感动,奋勇拼杀,九月十五日,左宝贵被敌军炮弹击中,壮烈殉国。光绪皇帝给予左宝贵太子少保,谥忠壮的封号,以表彰他的英烈。玄武门失守,叶志超下令撤兵,各军溃乱,叶志超率余部过鸭绿江退入中国境内。左宝贵英勇抗敌的形象,受到中外人士的普遍称颂。清末北京地区流传着左宝贵的夫人由山东老家率众为丈夫复仇的竹枝词:“夫人统率复仇兵,来自齐州越禁城,粉黛兜鏊一佳话,白团三万拥银旌。⑦这段竹枝词所反映的内容是否确有其事,尚待考证。它说明了左宝贵在朝鲜抗敌和殉国已经在民间产生了深远影响,以致出现了不少传奇式的佳话。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斗争中,董福祥的甘军奉调保卫京师,甘军中有一支由回族总兵马福禄率领的主要由河州回族及东乡等少数民族官兵组成的部队,六月中他们与友军一起在廊房同侵略军遭遇,马福禄以步兵张两翼,敌进始准发枪,骑兵往来策应,马福禄身先士卒,与侵略军喋血相拼,敌不能支,仓皇逃往天津,这一仗被称为庚子之役的第一恶仗。马福禄所率爱国官兵与义和团等友军配合杀敌,大灭了侵略军的威风,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侵略军头子英国驻华舰队司令西摩尔退回天津后说,这次中国军队使用的如果是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定全军覆灭,廊房战斗中,马福禄所部官兵百余名英勇献身。七月初,侵略军以重兵进攻北京,马福禄率部守卫正阳门,侵略军以优势炮火夺得了正阳门楼,并在城上设10道栅卡,阻止清军反攻。马福禄亲自登城督战,所部健儿昼夜环攻,连毁敌人7道栅卡,在激战中马福禄被飞弹击中,壮烈捐躯,他的从弟福贵、福全、侄子耀图、以及回族、东乡族、撤拉族官兵百余人,皆英勇阵亡,显示了少数民族子弟的反帝爱国的献身精神。
  八国联军之役中,天津和北京的回民群众,也为掩护义和团和抗击侵略军做出贡献。由于义和团有烧香、磕头及敬神等仪式,回民很少有参加义和团的。不过回民支持和同情义和团。1900年八国联军攻破天津北门时,不少汉民跑到药王庙清真寺前避难,小伙巷回民以回回不拜鬼神,无义和团为由,阻止侵略军对汉民的屠杀。对避难者,附近回民还主动送水送饭,日夜妥加照顾。天津清真南寺也掩护了不少被八国联军追捕的义和团战士,阿訇刘德正挺身而出,将这批义和团匿于寺中,严加保护,后来侵略者发现此事,并令其交出,刘德正拒不出卖义士,侵略军将阿訇杀害。刘阿訇为反抗侵略和民族团结献出宝贵生命。当时北京回民中也流传着:“回民和汉民,都是一家人,坛场磕了头,都去杀洋人”的民谣,说明回民中也有参加义和团并进行反侵略斗争的。曾经当过山西学政的回民王廷相,也在八国联军之役中殉国。
  从鸦片战争到义和团运动的60年间,从沿海到边疆,无论是清朝军队里的回族爱国官兵,还是普通回族老百姓,都为反击侵略作出积极贡献,以上仅是知其名姓和事迹者,至于奋斗牺牲而没有载入史册,或者尚不知其为回回者,当亦不少。
  注 释:  
  ①见马亮生主编《湖南回族》。据云今日凤凰县有郑氏后裔,仍为回族。 
  ②《鸦片战争》第五册,汉宾《在华作战记》。
  ③丁拱辰:《演炮图说辑要》。
  ④《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十一、十二、十四。
  ⑤《清文宗实录》卷一百八十。
  ⑥《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七十七。
  ⑦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都门纪变百咏》。
  《近现代回族人物研究》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