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视频赏析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陕西华县皮影戏的活化石——潘京乐

视频赏析:陕西华县皮影戏的活化石——潘京乐


    看到许多热爱皮影、擅长表演皮影的老人一个个都走了,潘老十分感慨。陪同记者采访的华县文化局负责人叹息道:“潘老是皮影戏的‘活化石’,他要再一走,好多戏就永远失传了。”潘老说,20世纪50年代就创办的光艺社再也不演戏了,这个曾是华县四大皮影社之一的戏社现在只剩下潘老一个“光杆司令”了。 

    华县碗碗腔皮影戏简介:
    华县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形成于清代初叶。因其主要流传于关中东府渭南二华、大荔一带,所以也称其为东路碗碗腔。该剧种唱腔板式齐备,伴奏乐器很有特性,细腻幽雅、婉转缠绵,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皮影造型优美,人物个性特征明显、选料考究、制作精细。清乾隆、嘉庆年间,戏剧家李芳桂等文人、举子,为碗碗腔皮影著有《十大本》等许多传统剧目,至今流传,并被其他剧种移植、改编搬上舞台,久演不衰,为陕西的戏曲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皮影班、社多由五六人组成,行动方便,不择场地,长年可活动于民间的村镇、宅院,在广阔的农村扎下牢固的根基。

  现因各种原因面临失传和生存的危机,拯救和保护碗碗腔皮影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华县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