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皮影》——第五章 关中皮影的雕刻艺术——第四节 皮影的生产经营
梁志刚 |
|
关中皮影的生产是手工作坊式的,经营是作坊与店铺相结合。关中皮影雕刻已经成为人们致富的手段,从业者目前约有数百人,产值应在千万元以上。雕刻地域主要集中在华县、华阴、西安、咸阳、岐山、凤翔等地,所雕刻的皮影主要作为旅游工艺品销售。一些旅游景点、商铺成为皮影零售的窗口,也有专营皮影的小铺面,人员数目不详。有人称,皮影雕刻在华县已成为一种农民致富的产业。现在,关中皮影雕刻艺人中雕刻、经营较为突出的有:汪天稳、薛宏权、汪天喜、张华洲、江国庆、陈艺文、陈进朝、刘军虎、刘亚利、严必荣、李福平等。他们多是在家中开设手工作坊,以收徒授艺的方式进行技艺传承和产品生产。学员多是本村或近处的,也有外地外省的,为挣工资兼学艺者为多数,也有专为学艺而来的,如我们采访组在华阴市陈艺文家的作坊里,就遇到了一位来自山西的女弟子,在华县薛宏权的作坊里见到了一位来自广州某大学艺术专业的女生,已在那儿学了3个多月。 据华县文体局长贾平京介绍,华县的皮影雕刻、销售已初步形成规模,柳枝、莲花寺、华州、下庙、大明、东阳等乡镇及县城,已有从业者300人左右,年销售额约500万元,汪天喜、薛宏权、张华洲的手工作坊产品供不应求,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德、意、日、英、法、美、加拿大等十余个国家,技艺超群的个人作品更是价高且难求。华县县城大街的电线杆上,也悬挂着汪天喜、薛宏权、张华洲皮影雕刻的灯箱广告。 至于皮影雕刻经营的具体情况,采取当事人自述的方式也许更可信,当然可能会保守些。 华县汪天稳:1982年,国家文化交流委员会与日本签订了雕刻一部《大闹天宫》皮影(100多件)的协议,成交金额为十几万美金,转包给西安工艺美术研究所5万人民币,所里挣了1万元的利润。另外,由徒弟江国庆投资,汪天稳与弟汪天喜合作刻制了《清明上河图》(高1.2米、长22米)和《文成公主进藏》(高1.5米、长2.5米)的大型皮影工艺晶。《清明上河图》成本大约十七八万元,2005年深圳文化传播公司想购买,拍至800万元,但最后没有成交。 华县汪天喜:来学艺的都是本村或近处的,开始在师傅家刻,基本学会了就回自己家刻,每人每月工资最低300--500元,高者能拿到1200—1500元。来者都是农村人,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刻皮影。一般家中主妇、孩子也刻,以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带动大家致富。1984--1989年,家里有八九个人制作,每年可做出3万一5万件皮影,全部用于销售。临潼、华阴、大荔、宝鸡等地也都有徒弟。 华阴严必荣:现有七八个徒弟,每月可刻50—100个皮影,过去产品由汪天稳包销,现在一半卖给汪,一半卖给别人。客户需要什么就刻什么。徒弟从师傅处购买皮子,刻出来的皮影以能卖出去为标准,能卖出去的就回收。徒弟开始学时不刻头茬,一般学两三个月能刻身子,学一两年才刻得了头茬,所以要分工合作。 李福平:精品可卖到七八十元一个,四大天王能卖到100元一个,生、旦要卖到40多元一个,一般都是批发,很少零售。原料牛皮每平方尺10元左右,一次买100—200平方尺,可使用两三个月。 凤翔刘亚利:不久前刚接了副箱子订货,刻50个身子,140个头茬,4盆花,1棵树,6套桌椅(龙、帅、王、富、贫、绣桌椅),兵(包括吼娃子、角子、打旗的等)5套(每套4个,人旗连体)售价5500元。现在市场情况不好,利润低。我用的牛皮都是李天社供的,每尺10元,打个电话,李亲自送货来,一次最少要买1万元,这些货大约用四五个月,我哥俩一年大概要用3万元的货,我弟用得多,我一年只用几千元的货(皮子材料)。 陇县陈秀文:原来所用牛皮都是自己手工制的,一般至少要400多元一张,多的要五六百元一张,据说20年多年前只要100多元一张。现在很少有戏班买,因为戏班挣不了多少钱,买不起,价钱卖低了,我不够本,也不卖。省上、县里有人要二三件,皮影人物要100元一件,对方给60元一件。 梁思荣雕刻的皮影《西厢记》、《白蛇传》、《唐太宗》、《三对面》、《三英战吕布》等作品曾参加地、省和全国举办的工艺美术作品展览,被定为陕西省工艺美术旅游产品,深受外宾欢迎,仅1982年就出口整套或单人皮影1500余件,其中《白蛇传》影偶一次被外商订购了20套。 目前,关中影戏的衰微与影偶工艺品的热销形成鲜明的反差,笔者不禁心生忧虑倘若关中影戏衰亡了,这原本与影戏相辅相承的关中影偶,或将失去其特定的民俗文化内涵,生命还能延续多久呢? (出处:关中皮影/梁志刚著.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