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化觉巷清真寺
“远看不象,近看就是”,这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临安对西安化觉巷清真寺的总体概括。在这里,你看不到阿拉伯清真寺所固有的石墙、圆屋顶、塔楼等标志,映入眼帘的是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但当你走进它,你就会领略到清真寺的韵味。台湾作家柏杨称其为“世界上唯一中国式伊斯兰寺院”,它以清真寺的“另类”的风格在中国清真寺中独树一帜。
西安化觉巷清真寺位于西安市鼓楼街北隅的化觉巷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可追溯到唐玄宗天宝年间,距今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后经宋、元、明、清的几次重修和扩建,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楼台亭殿布局紧凑和谐、庄严肃穆的具有明清风格的巨大古建筑群。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有机统一,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具特色、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中国式清真寺之一。
化觉巷清真寺东西长245.68米,南北宽47.56米,总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全寺分5进院落,每进庭均为四合院模式,由楼、台、亭、殿组成。其庭院布置可以说在中国清真寺中别具一格。东端院墙正中的照壁,是全寺中轴线的起点,在这条中轴线上的依次排列着木牌楼、“五间楼”(二门)、石牌坊、敕修殿(三门)、省心楼(邦克楼)、连三门(四门)、凤凰亭、月台、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物。庭院宽敞,挑脚飞檐,雕梁画栋,十分壮观。
第一进院中最醒目的是一座古色古香、高9米、建于17世纪初的木牌楼,级别很高。另外,专供皇帝坐的龙床、慈禧太后从北京逃难时带来的西式沙发以及清代雕龙的长桌等文物都陈列在这里。
第二进院中引人注目的是明代刻有“天监在兹”的石牌坊。石牌坊后是两座冲天雕龙碑,碑阴分别刻有宋代书法家米芾的“道法参天地”和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敕赐礼拜寺”。
第三进院有中国式的阿拉伯文“月碑”和慈禧太后亲题的“派衍天方”牌匾。其中心就是著名的“省心楼”,即呼唤穆斯林礼拜的楼。此楼为三层八角中国式建筑,较阿拉伯式低些,所以呼唤者不上楼,故以“省心”命名。在传统阿拉伯清真寺中,“省心楼”应该在寺院的四周各建一座,但西安化觉巷清真寺的“省心楼”却只有一座,而且建在寺院的中轴线上,体现了其中国建筑特色。在第三进院的讲经堂中悬挂着一幅把麦加描绘成明清风格的阿拉伯世界图,并保存有“二龙戏珠”的唐代石刻和明代皇帝赐给清官海瑞(回族)的“海”字雕龙井圈。在其南厅还保存有苏轼、黄庭坚、米芾、岳飞真迹以及竹皮镶嵌的屏风和明代秦王府透雕红木屏风。
第四进院中央,建一真亭一座,又名凤凰亭。主亭六角形,两座边亭为三角形,袭中国传统木牌楼手法,三亭相连,有如凤凰展翅,风格轻巧,极富庭园趣味。其南庭有黄杨木雕镶“寿”字屏风12扇,据传是清康熙皇帝为母亲贺寿时臣民进贡的,号称“百宝镶嵌”;北庭有唐天宝年间的《创建清真寺碑记》,有明嘉靖年间的试官石、日晷等文物。
第五进院宽大的月台上有隋唐时的长明灯,被称为“吉星高照”,另外还有唐宋时期的白莲花座、明代的“莲”升三级座和古石盆、老鼠石、雪坡石等。大殿就在月台的正端,面阔七间,进深九间,面积约1300平方米,可容纳千余人同时作礼拜。走进大殿,就会被殿内的彩绘所吸引:殿内吊顶全部做成井形天花,天花支条为绿地红花,沥粉贴金。全殿天棚藻井彩画600余幅,彩画图案不一,每幅中心有阿拉伯文“嘟哇”,一幅一文各有千秋,充分表现了中国清真寺古建筑宗教彩画的独特手法,可以说是中国内地清真彩绘装饰艺术的代表。更令人惊叹的是大殿四周的木板墙上雕刻着完整的30部中、阿文对照的《古兰经》,这项工程历时13年,气势十分宏伟,被赵朴初先生称之为“世界性工程”。
经过政府和寺院前后30年的重修,不仅保持了寺院的原貌,而且还新增了不少与寺院风格相一致的明清建筑。赵朴初先生曾称赞化觉巷清真大寺说:“就保护而言,西安清真大寺不仅是伊斯兰教的第一,也是全国宗教建筑保护的第一,在世界范围内也应是数一数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