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绘画>壁画

仪卫人物

《壁上丹青(上)秦咸阳宫三号宫殿遗址》


    约高120、宽80厘米

    位于墓道东壁中段,为墓道东壁46人组成的仪仗队伍中的第19人,是第四组的领队人物。头裹黑色幞头,着白色团领直襟窄袖衫、乌皮靴,八字长须微翘角、连鬓络腮虬冉。左手虚按仪刀,右手拈一笏板,笏板呈长条形,上圆下方。腰悬囊。此人物系东壁最精彩的人物之一,人物比例协调,神态生动,运笔流畅而精当,整体风格潇洒写实,体现了画师高超的艺术水准。

潼关税村隋墓

    潼关税村隋墓位于陕西省潼关县西北的高桥乡税村,2004年底至2005年初被盗,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于2005年3月至12月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出土了200余件粉彩陶俑等随葬品和一副石棺,以及精美的墓道壁画。

    该墓系长斜坡墓道多天井和壁龛的单室砖券墓,坐北朝南,南北全长63.8米,深16.6米,由斜坡墓道、7个过洞、6个天井、4个壁龛以及砖券甬道和墓室组成。墓道长21米,宽2.3米,东、西、北三壁绘有壁画,保存情况较好。过洞均为拱形顶土洞结构,宽1.8米左右,长2~3米不等。在第六、第七过洞两侧开凿有4个壁龛,放置陶俑和陶模型明器。天井基本呈方形,与墓道等宽或稍宽。甬道进深6.2米,高1.8米,宽1.5~1.6米。内建石门一座,放置墓志一合,皆已被盗。墓室平面呈圆形,直径5.9米左右,双层砖券穹隆顶,内层高5.6米,外层高8.2米。

    随葬器物以粉彩陶俑为大宗,种类有镇墓武士俑、镇墓兽、甲骑具装俑、骑马鼓吹俑、笼冠立俑、风帽立俑、小冠立俑、幞头立俑、各种动物俑等。陶俑彩绘艳丽,描金涂银,制作精细。还出土有仓、井、磨、碓、灶等陶模型明器,金带、水晶串珠等小件器物。

    该墓在除壁龛外的所有立面上都绘有壁画。墓道东西二壁绘“出行仪仗图”,布局基本对称,各有人物7组46人、鞍马1匹、列戟1架。人物皆为男性,头裹幞头,着圆领直襟窄袖衫,腰系带,带下悬挂仪刀、囊、箭、刀子等物品,或执弓,或擎旗,或举仪刀,表情不一,神态各异。列戟架位于第一过洞口两侧,每架列戟9杆,共计18杆。墓道北壁绘“门楼图”,门楼为三开间的庑殿顶楼阁建筑。墓道壁画基本采用单线白描手法,填色只有黑、红两色,线条流畅,技法纯熟,显系高手画师的作品。天井底部两侧绘手拄仪刀或握弓的人物。墓室内层顶面绘“星汉图”,以黑色打底表示天穹,白色条带和圆点表示银河与众星。墓室四壁壁画已完全脱落。

    墓室中部偏北东西向置石棺,长2.9、宽1.4、高1.41米,由盖板、前后挡板、左右帮板和底板共6块石料组成。石棺外侧面满布浅减地线刻画,线刻内容繁复,线条流畅,錾刻精细。

    潼关税村隋壁画墓是我国隋唐考古史和美术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是迄今为止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隋代墓葬,为探索杨隋皇族墓地和隋代高等级墓葬制度提供了线索。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的发现,填补了成熟的北齐壁画墓与唐代壁画墓之间的缺环,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

    出土的壁画和石棺为隋代美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潼关隋墓发掘以前,提及隋代的壁画只有山东嘉祥杨楼村开皇四年(584年)驾部侍郎徐敏行夫妇墓。徐敏行墓室壁画保存较好,但无论从气魄到画工上都与潼关隋墓壁画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潼关隋墓壁画“仪仗出行图”代表着隋代人物画的最高水平,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