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榆林>榆林市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榆林著名石刻简介

《红石峡》


  红石峡名冠边塞,旧时官吏儒士来榆,必宴此地讽咏唱和,因此东西石壁题刻极多。题词、题字、碑、碣大小达160多块,似一天然碑林。诸家书法各放异彩,字大者达6米。小者不及寸。题刻多为明清以来墨客骚人,爱国志士的手迹。如“雄镇王秦”,“中外一统”,“华夷天堑”,“中华天柱”,“天成雄秀”等。晚清将领左宗堂所题“榆溪胜地”字迹苍劲、别具一格。大革命时期,杜斌丞、刘志丹等榆林中学师生题刻“力挽狂澜”笔力雄健。抗日将领马占山将军驻榆林时亲笔所书“还我河山”挺拔有力。一九八三年,全国著名教育家、书画家、刘志丹同志的老师王森然以八十九岁高龄书写了“红石峡”三字,刻镶于峡门楼亭上。红石峡丰富多彩的题词、题字,实为长城书法艺术的的一大宝库。现将部分摩崖石刻书法艺术介绍如下:
  万里长城
  ○○○○镇守总兵官关中凤林杜桐、户部○○○○文堂李丁、兵备○○○○实吾李春光。兵备副使早丘华川王再聘同书
  [作者介绍] 杜桐、延安人,明万历时任延绥镇总兵。李春光,山西解州人,万历时任延绥巡抚。王再聘,山东临邑人,万历时任榆林道。
  [注] 长城,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各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故址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俗称“万里长城”。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自洪武至万历时,前后修筑长城达十八次,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长城气魄雄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工程之一。
  龙盘虎踞
  大明万历九年岁次辛已中秋吉旦,巡抚都御使安南肖岩王汝梅题,都督佥事宜府高山贾国忠,户部郎中完县念堂田进秀、兵备副使蒲坂龙江拱忻周泐。
  [作者介绍] 王汝梅,明安肃(今河北徐水县)人,万历时任延绥巡抚。
  [注] 《太平御览》1卷156行晋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特指南京。
  [释] 红石峡地形雄壮险要。
  天限南北 
  万历丁末秋吉旦 ○章涂宗睿题
  [作者介绍] 涂宗睿,江西南昌人,明万历任延绥镇巡抚都御使。
  [释] 红石峡是天生成的非常险要的地方。
  岩壑金汤
  万历戊申秋吉 榆溪王威题
  [作者介绍] 王威,榆林人,明万历时任延绥镇总兵。
  [注]“金汤”,“金城汤池”的省语。
  [释] 红石峡是山崖中一座非常险要的城池。
  中华天柱
  天启丙寅仲冬吉旦 浙东张九德题
  [作者介绍] 张九德、浙江人。
  [注] 天柱:古代神话中的支天之柱。《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释] 红石峡是中华之柱
  榆塞雄关
  天启甲子六月吉旦 下款风蚀
  [作者介绍] 不详。
  [注] 榆塞即榆林。
  [释] 红石峡是榆林的一座非常险要的关口。
  功在名山
  大清光绪五十五年桃月吉立镜蓉李棠书
  [作者介绍] 李棠(1865——?),字镜蓉,榆林市双山人,清光绪十年举人。
  [释] 功绩昭著,像红石峡永世长存。
  振河不泄
  大清光绪岁次荷月 星沙兰亭谭仁芳书
  [作者介绍] 谭仁芳,湖南湘阴人,光绪三年任延绥镇总兵。在任中,修建文庙,西城,治理榆溪河。
  [注] 出自《礼记·中庸》:“振河海而不泄”。
  [释]疑 整治榆林溪河,永远不泄劲。
  榆溪胜地
  光绪建元春正月 皇清钦差大臣太子太保内阁大学士陕甘总督——等靖边候都尉左宗堂题
  [作者介绍] 左宗棠 (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清未湘军军阀。洋务派首领。1866年任陕甘总督,1875年督办新疆军务,1881年任军机大臣。
  [释] 红石峡是榆溪川一处风景非常优美的地方。
  天外奇峰
  同治岁次壬申伸夏月 特授延绥镇标右营游击甘肃平府固原州慕寅题
  [作者介绍] 慕寅,甘肃固原人,同治八年任延绥镇标右营游击。
  [释] 红石峡东西两山对峙,是非常罕见的山峰。
  威震九边
  大清光绪十五年秋奉旨北征过此 一品顶戴抚陕使者皖怀叶伯英题
  [作者介绍] 叶伯英,安徽人,光绪间任陕西巡抚。
  [注] “九边”,指明北方九个军事重镇,辽东、宣化、大同、榆林(延绥)、宁夏、甘肃、蓟镇、太原、固原。
  [释] 红石峡非常险要,在北方是非常有名气的。
  地接秦封
  嘉清岁次丁丑仲夏月 榆林镇长白韦陀保重修。
  [作者介绍] 韦陀保,满人,清嘉庆任延绥镇总兵。
  [注] “封”,疆界。这里指长城。
  [释] 红石峡连着万里长城。
  山河巩固
  光绪二十五年岁次乙亥 分巡榆林道马相如题
  [作者介绍] 马相如,汉军旗人,光绪十四年至二十三年任廷榆绥兵备道。
  [释] 红石峡形胜坚固,是不易动摇的。
  重新胜景
  光绪二十六年闺八月
  [作者介绍] 不详。
  [释] 红石峡山环水急,是非常优美的地方。
  大漠金汤
  光绪二十五年荷月谷日 延绥总镇龙得胜书
  [作者介绍] 龙得胜,湖南人,光绪二十五年任延绥镇总兵
  [注] “金汤”,“金城汤池”的省语。
  [释] 红石峡非常险要,是沙漠中一座防守坚固的城池。
  横 云
  同治甲戍夏五月 长安○○题
  [作者介绍] 不详。
  [释] 红石峡东西两崖与天上的去相连。
  河山千古
  提督衔记名总兵借补神木营参将图勒炳阿巴图鲁田玉广 总兵衔副将借补延绥城守营都司纳思登额巴图鲁王守基题
  [作者介绍] 王守基,山东齐河人,同治六年任总兵衔副将,延榆绥镇标右营游击。
  田玉广,贵州人,光绪二十八年任延榆绥镇总兵。
  [释] 红石峡山河秀丽,与世水存。
  榆关雄峙
  [作者介绍] 不详。
  [注] “榆关”即“渝关”,“山海关”。
  [释] 红石峡像山海关一样雄伟耸立。
  溪壑回春
  光绪庚○季春偕熊鲁泉宾席徐松浦协戍光显堂太守彭述乡来游并题 署延榆绥道左刘纶襄并题
  [作者介绍] 刘纶襄,山东沂水人,清光绪二十五年任延榆兵备道。
  [释] 春天来到了红石峡
  刘纶襄并题
  [作者介绍] 刘纶襄,山东沂水人,清光绪二十五年任延榆绥兵备道。
  [释] 春天来到了红石峡。
  别有天地
  同治壬○○○ 副将延绥镇中军游击巴图鲁陈国珍
  [作者介绍] 陈国珍,四川大邑人,同治十年以副将任延绥镇中军游击。
  [释] 红石峡山雄水秀,别有另外一番景象。
  力挽狂澜
  中华民国十三年四月 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校1924年丁级学生公泐
  [作者介绍] 崔焕九,大革命暑期曾任榆林中学教务主任。 
  [注] 语出自唐、韩愈《昌黎先生集·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力挽狂澜”是陕北榆林中学校1924年丁级班学生毕业题刻留念。李子洲当时提议刻力挽狂澜,全班同学一致通过,杜斌丞校长推荐教务主任崔焕九书。
  [释] 革命志士们,投身民族解放的洪流中去,拯救中华民族。
  三山拱翠
  清琏陈璋并书
  [作者介绍] 陈璋,号清琏居士,榆林人,清末著名书法家。
  [注] 三山,指榆林城东的驼山,城北的红山,城西的黑山。
  [释] 驼山、红山、黑山环绕着绿色的榆林古城。
  还我河山
  民国三十年冬月 马占山
  [作者介绍] 马占山,字秀芳,吉林省怀德县人,曾任东北边防骑兵师师长,黑河警备司令,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1937年后,曾驻防榆林。
  [注] 语出自岳飞名言“还我河山”。 
  [释] 把日本侵略者从中国赶出去,把国土夺回来,还我中华。
  汉蒙一家
  中华民国二年十月 陕北观察使崔云松偕榆林县知事赵毓寅,防军长杨运桂,警长郝嘉玉,使署秘书张又拭、科长罗云章、翟明新、姚汉勋、涂鼎章暨科员等来游题
  [释] 汉蒙两族是非常亲密的一家人。
  流沙蓬岛
  中华民国三十年五月 二十八年秋绶光受命指导蒙政,驻榆阳之雄山寺,寺为明建,又经刘结戎厚基重修,流沙环绕,台阁层峙,春秋佳日,颇饶风景,爰题四字,以志雪鸿。襄阳朱绶光题。
  [作者介绍] 朱绶光,湖北襄阳人,1929年任蒙旗指导长官公署代长官,驻雄山寺。
  [注] 蓬岛,蓬莱仙岛的省称,古代传说中的三神山之一。
  [释] 红石峡是沙漠中的蓬莱仙岛。

出处: 《红石峡》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