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延安>宜川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大禹:在黄河壶口治水的史前英雄

《宜川县志》


  大禹,生卒无考。史前治水英雄。
  我国古代神话传说,尧统领天下的时期,洪水泛滥,肆虐百姓。鲧奉尧命为拯救百姓于汪洋洪水之中,盗得神土“息壤”治水,采用“水来土掩”的堵塞之法,结果适得其反。鲧盗神土的事被天帝发觉,派火神祝融把他杀在羽山。谁知他因治水之志末酬,竟3年“尸不腐,目不瞑”。天帝害怕他复活,就叫祝融用“吴刀”去豁他的肚子。一刀下去,竟从肚子里跳出个人来,他就是鲧的儿子禹。大禹出生后,继承父业,继续治水。他先后与兴风作浪的水神、水怪作战,败共工,杀相柳,擒无支祁,接着便开始艰苦的治水工程。他一改父亲一味“水来土掩”的堵塞办法,而是以疏导为主,劈山开崖、引水入河。他发现黄河在壶口附近的孟门这个地方被高山阻挡,致使天下洪水泛滥。于是他就从疏通壶口开始,劈孟门,凿龙门,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使洪水流往东海,显出陆地,人们得以生存。所谓“鸿水漏,九州干,万民皆宁其生。”(《淮南子·水经训》)终于成功地战胜了洪水,完成了父亲未竟的事业。
  在史籍里,有关大禹在陕北延安市域活动的足迹很多。《尚书·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本,奠高山大川,既载壶口,治梁及歧。”《禹贡本义》注释:“壶口当河水陶流之中,奔溃迅疾,必先杀其势而后治可治。”《蔡氏传》载:“壶口,禹受命治水所始。”延安市的延川县禹居村,据说是大禹治水途中在此休息了一晚上,当地百姓为纪念他而改名的。在黄河第一瀑所在地——延安市的宜川县,民间更是有众多的传说。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候,骑着一条长着翅膀的黄龙,它的名字叫“应龙”。应龙用尾巴划地,大禹就以此挖通江河,导水入海。大禹在凿孟门的时候,山又高双大,工程十分艰巨,应龙应用龙角一抵、凿穿了孟门;龙身上甩,划成了“十里龙槽”;龙足一蹬,就是千丈深的洞,因而也就形成了壶口瀑布。可是由于这一足用力太磊了,伤了神力,再也飞不起来了,大禹就在瀑布下为应龙修了龙宫宝殿,让应龙住在里面。所以宜川百姓把壶口又称为“龙王哨”,瀑布以下的河床称为“龙槽”,人们还在岸边的龙王哨村里修了龙王庙,供奉香火。传说有一年黄河干涸了,山上两个放羊人还看见了瀑布里面的朱红龙柱和金黄色的龙门。
  在宜川县里还有一个更为精彩,神奇的传说。传说大禹在凿壶口、劈孟门的时候,沿黄河的上下查看水情。有一天夜里,他借宿在壶口瀑布上游不远处有个叫衣锦的村子一户周姓人家里。这家老俩口守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儿,女儿貌若天仙。睡到半夜,只听水浪滔天,人声喧哗。大禹发现洪水快把村子淹没了。年轻的大禹把房主一家三口救到村子最高处的榆树上,又返回村里救其他人。等他救出一对青年男女时,整个村子已被洪水吞没。大禹急召应龙把孟门凿开,黄河水一下子泄下去了,原来的村子又显出来。可是,村里人早已无影无踪。为使衣锦村周姓人家的香火能延续下去,大禹为那两个年轻人主持了婚礼。这户周姓老俩口,看到如此情景,十分激动,喜欢上大禹,就商议着把女儿许配给大禹。大禹婚后第三天,就告别了新婚妻子,来到治水工地上,开始了那项凿石导河、引水入海的艰巨工程。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把黄河这条桀骜不驯的狂龙牵到东海。在这期间,他因为重任在肩,曾3次路过衣锦村的家门口,竟顾不得回家去看妻子一眼。接着,大禹又领导了疏导三江五湖的治水工程。
  大禹再也没有回过衣锦村,村里周姓百姓为感念他的恩德,就在当年的那棵救命的老榆树下给大禹修了庙,塑了像;在老榆树下,也给周家女儿修了座小庙。衣锦村人都为大禹是自己的亲戚而自豪,称他为“祖老姑父”,大禹庙也称为“姑父庙”了。自然,周家女儿的小庙也称为“姑姑庙”。因为老榆树是周姓人的救命树,所以村里大人、小孩均视为神树。到了后世,每逢天旱,庄稼需要雨水的时候,村里人就把“姑父庙”和“姑姑庙”的神像抬到一起。据说两口子一见面,天上马上就会阴云密布,三天之内肯定会落下雨来,直到现在还灵验得很呢!

出处: 《宜川县志》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