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延安>延安市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延安市祠堂遗址杜公祠

《延安市志》


  据清嘉庆《延安府志》等有关资料记载,延安市历代修建的祠堂有10余座,迄今多已湮没无存,仅留杜公祠。杜公祠坐落在城南七里铺中段东侧的山脚下,位处杜甫川口,它是为纪念唐代诗圣杜甫的延安之行而修建的。
  现存的杜公祠,正殿深2.35米、宽4.48米、高3.20米,是平面呈长方形的石窟。窟前部敞口,其上有砖木结构的接檐。窟门上方正中刻有“北征遗范”四个大字,两侧有楹联两副,一副为“忠不忘君,稷契深怀寄诗史;清堪励俗,鄜延旅寓洁臣身”。另一副是“千载清风兴顽懦,一朝诗圣□□□”(尾三字被后人凿去,今无存)。此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肤施知县陈炳琳撰书。石窟后半部分有一高速度.94米,深1.9米,宽4.48米的石台基,台基正中原雕刻有杜甫卧像,不知何时被人凿去,破坏痕迹犹清晰要辨。窟内顶部正中刻有太极图和八卦图案。殿窟外右侧石壁上刻有“少陵川”三个楷书大字,落款是“道光癸卯”(1843)知肤施县粤西陈炳琳重立并书”,保存完好。殿窟右上方有一平台,其上原建有一座“望杜亭”。窟前一长方形的院落,院落前尚存有清道光丁未年(1847)春陈炳琳主持建造的石券拱形洞门一座,门面上方镶嵌有一石匾,上刻“唐左拾遗杜公祠”七个大字,门左右两侧的石柱上雕刻有:“清辉近接鄜州月,壮策长雄芦子关”的楹联,亦为清人陈炳琳所书,迄今保存完好。
  杜甫的延安之行和后人为纪念杜甫而建祠勒石的情况,史书多有记载:
  清康熙《延安府志·人物志》载:“唐杜甫,字子美,湖广襄阳人,禄山之乱,甫避兵三川,肃宗立,复自鄜奔行在,拜左拾遗,时所在寇起,甫家寓鄜,弥年贫窭,孺弱几至饿死。有《九成官》、《忆征》、《陷贼中》、《羌村三川观水涨步归》等诗。”
  清嘉庆《延安府志》载:“杜甫川,在城南,相传杜甫避难时游此,故名。”
  《延绥览胜》载:“川口有杜拾遗祠,祀象石室,登望杜亭,得地高爽,俯瞰河南流。祠有石刊,墨人骚客多凭赋吊。”
  清人宫尔铎所著《思无邪斋文存》中收录《延安十邑试馆创立杜公祠碑记》,则记有:“延安之南有川焉,出牡丹山下,逶迤幽邃。相传唐时杜少陵避难游此,此川逐附公相传,……北宋时陕西经略副使,延州知事范仲淹手书‘杜甫川’三字,鸠工勒有于石壁上。”
  杜公祠始建于何时及最初形制,史无详载,但从范仲淹题书“杜甫川”一事足可说明,至迟在宋代杜公祠已为一方名胜了。可惜范仲淹的题字被采石者铲去,未能存留下来。清道光年间肤施县知事陈炳琳依山凿石重建杜公祠、望杜亭及增建大门后,同治年间(1864)又因遇兵燹,祠破亭毁,到光绪五年(1879)方重加修复。1940年6月,贺志春、高士明等人亦曾主持作过小规模的维修。1947年国民党胡宗南部进犯延安时又遭破坏。
  建国后,1959年延安市人民政府拨款,再次修复了杜公祠,不料“文化大革命”复遭破坏,仅留下破烂不堪的祠堂和石门以及”少陵川”三个摩崖大字。1982年10月,延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开始着手恢复杜公祠。1984年7月,延安地、市两级拨款修复,除在洞窟台基上重新塑造杜甫卧像,在祠的右上方修复“望杜亭”外,在祠的左方新建了展室,陈列杜甫画像和他在延安及在羌村的诗画,并展出了后人赞颂杜甫的著名诗词等,竣工后已正式对外开放。

出处: 《延安市志》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