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咸阳>武功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苏武簪的传说

《咸阳风物传说》


  在武功县的原畔下,有一座埋着汉朝忠臣苏武的坟茔,坟茔附近有一处姓苏的人家。人们说,从前,这里的苏姓人家有—个与众不同的习惯:每辈的老父亲病老临终之前,都会从身边取出一个铜簪子,传交给他的长子,并叮咛“传内不传外,传大不传小。”据说,他们自称是苏武的后代,祖辈相传的铜簪,是当初苏武在匈奴牧羊时别在头发上的那个簪子。并且,也由此一辈一辈讲述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大约在两千年前,位于我国西北部的匈奴人常常骚扰汉朝的边界。有—次,苏武掌汉节代表朝廷出使匈奴,不幸被扣。匈奴王单于,软硬兼施,利用各种办法想叫苏武背叛汉朝,苏武终不变节移志。单于王无法,便给了几只公羊让他去冰天雪地里放牧,说魁等公羊产了羔才放他回汉朝去。从此,苏武就在冰天雪地里过起了饥寒交迫的生活。能吃的东西都吃光了,他就“饥吞毡”。解渴的水没有,他就“渴饮雪”。只要能活下来,就不忘要回汉朝去。
  一个穷苦的牧民和女儿同苏武在一处牧羊,钦佩他高尚的节操,同情他不幸的遭遇,常常背着匈奴王的监视帮助他。有一次,苏武又饥又冷,昏倒在雪地里。等牧人父女把他救回自己的帐篷,苏武几乎奄奄一息了。这时,苏武身上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苫着粗毡破絮,只有象征汉朝皇室特使身份的节杖还在手里,另有一根从汉朝带来的铜簪还在头上放光。苏武十分感激牧民父女相救,慢慢地他与牧民父女感情越来越深,最后,也就成了一家人。 
  苏武出使匈奴,前前后后一共十九年。后来,汉朝与匈奴和好,汉朝才派人把苏武接回来。苏武回到汉朝时,家里原来的妻子也死了。不久,单根独苗的儿子又因为一桩祸事被判了死刑,苏武也被株连罢了官。于是,他又变成了一个孤独的老人,在长安过着和在匈奴相似的生活。
  时间又过了十多年。有一天晚上,一个小伙子来找苏武,见了面倒头就拜。苏武这时已经老眼昏花,认了半晌,只觉面熟,就是不知是谁。等那小伙子从怀里取出一只黄澄澄的铜簪时,他才老泪纵横,不禁失声叫了起来。
  原来,苏武那一年回汉,牧民的女儿正在月子里。苏武自知汉朝皇帝是不愿意知道他曾经与匈奴牧女的这段夫妻生涯的,只得忍痛生离死别。临走时,无物表达寸心。因为节杖是要带回去交给皇帝,于是,就从头上拔下了仅有的一根铜簪交给她,作为以后夫妻父子相认的信物。眼下跪在自己面前的小伙子,不就是自己留在匈奴的亲血骨——苏通国吗?父子终于相认,免不了一场痛哭。
  后来,听说汉朝的皇帝又为苏武复了官,皇帝问起苏武在匈奴的往事时,苏武终于大着胆子讲了他在那里还有一个儿子。皇帝感念这位老臣劳苦功高,年迈无子,恩准他父子相认,还给儿子封了一个小官。
  此后,听说苏武死后埋在武功县,他的子孙为了守陵,也就住在这里。为了不忘老祖宗矢志不渝的高尚节操,苏家门中便一辈一辈传下这个荣耀的信物。
  据说,这个铜簪一直传到了前些年,有的老人回忆说,还亲眼见过哩。
  (汇 言 采辑)

出处: 《咸阳风物传说》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