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咸阳>乾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乾陵

《陕西名胜古迹》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
  高宗李治(公元628—683年),系唐太宗第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得母舅长孙无忌的帮助,被选为太子。公元650年即位,公元683年死于洛阳贞观殿,葬于乾县。
  武则天(公元624—705年)名曌,山西文水人,其父武士艧为利州都督。武则天原为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太宗死后她削发为尼,出家于感业寺。公元654年,唐高宗从尼寺里接武则天入宫,大加宠爱,拜为昭仪。公元655年,高宗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唐高宗体弱多病,“风眩头重,目不能视”,武则天从公元659年起便接替高宗管理朝政,威势与帝无异。公元684年,高宗李治死后,她突破太后不能临朝称制的惯例,先后废中宗、睿宗,自称皇帝,改国号曰周,赐帝姓武氐,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在位二十一年,传位于中宗,她徙居洛阳,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公元705年,死于洛阳,后与高宗合葬乾陵。
  乾陵,在乾县北门外6公里的梁山上,海拔1047.5米,东有豹谷,西有漠谷(黄巢谷)。梁山系石灰岩质,呈圆锥形。山岭为三,北峰最高,即乾陵。南峰较低,东西对峙,上面各有土阙,群众呼之“奶头山”。据《长安图志》载,“奶头山”旁原有画像祠堂,画有狄仁杰以下六十名臣像。
  “奶头山”是乾陵最南的一对土阙,即陵之天然门户。以山为阙,气势雄伟,实为渭北唐十八陵中所独见。
  《长安图志》载:乾陵周围原有内外两重城墙。通过调查和勘探,找到了内城城墙、四门、献殿和城墙角遗迹。陵园内城南、北城墙各长1450米,东城墙长1582米,西城墙长1438米,墙厚2.4米,陵园内城总面积为24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有城门,南为朱雀门,北为玄武门(亦曰后宰门),东为青龙门,西为白虎门。四门的形制基本相同,每个门址宽约2.7米。
  在朱雀门北有一片空地,上有残砖、瓦等建筑材料,可能原为献殿遗址。
  房屋建筑仅勘查出一些遗迹,至于最初情况已无记载可考。《唐会要》载:“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献、昭、乾、定、泰五陵各建屋三百七十八间。”镌刻在乾陵“无字碑”上的“金都统经略郎君行记”碑铭有“至乾陵,殿庑颓然,一无所睹,受命有司,鸠工作饰,回廊四起,不胜欣怿”等语。这是金代重修后的情况,其规模肯定不如原来大。
  乾陵地面设置遗留到现在的主要是陵墓石刻。这些石刻也有一定的数目和位置,是说明从乾陵起陵墓陈设始有了固定制度,而都集中在朱雀门外。从南面的第一对土阙起,向北有华表、飞马、朱雀(驼鸟)各一对,石马五对,石人十对,四门外各有石卧狮一对,北门外有石马三对。另外在朱雀门外东西两边还有两座大碑,左为“述圣记碑”,碑共七节,所以又称为“七节碑”,上层为屋形式房盖,中间五节为碑身,下层为碑座,其文为武则天所撰,唐中宗李哲所书,内容是颂扬高宗的文治武功,共八千余字,笔画都用金填,观在个别字的黄金还有保存,碑身通高6.3米,每边宽1.86米。右为“无字碑”,高与“述圣记碑”相等,宽1.8米,厚1.3米,碑额刻有八条螭首,两侧刻有线雕大龙云纹。初立时表里未刻一字,是表示帝王“功高德大”,取《论语》孔子说“民无得而名焉”的意思,故曰“无字碑”。宋金以后始有游人题字,据《金石萃编》载:宋金时代共有十三段题字,但字多漫漶,惟金代天会(太宗)十三年的“郎君行记”保存比较完整,它是用女真文字刻的,旁有汉字翻译。契丹文字已经绝迹,这个碑保存的这些字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在这两通碑石的紧北边,保存了六十一个蕃酋石像(现在存六十个,东边三十一个,西边二十九个),都穿紧袖衣,腰束宽带,足蹬皮靴,身背刻有国名和官职及姓名,这些像的头部在解放前早已被毁掉,但从服饰上还可看出少数民族的特点。由于年代久远,石质风化,文字部分已磨灭不清,勘查整理时,发现倒在地下的六个石象还有文字,他们是:木俱罕国王斯陁勒,于阗国尉迟璥、吐火罗王子持羯达健,吐火□□□□□□督阿史那忠节,使□力贪开□于,□仙□□河□□延等。从文献记载可知,他们都是当时我国西南一带各国的首领,和唐朝有密切的交往,唐高宗埋葬时,他们都来参加葬礼,武后为了纪念这件大事,予以刻石记功。上述这些石刻体形雄伟,生动有力,比例均匀,显示了盛唐时期的雕刻技术的高度发展。明时刘伯温曾作诗道:“蕃王俨侍立层层,天马排行势欲腾”,就是描写他们的雄姿。
  关于乾陵内部建筑情况,尚待发掘。据《新唐书》卷二○四《严善思传》说:“乾陵玄阙石门,冶金固隙”,因而非常坚固。从最近勘查了解,墓道长为63.1米,宽3.9米,全用石条填砌,从墓道口至墓门共三十九层石条,各层石条均用铁栓板固定,并灌注白铁,这些情况与文献记载相合。又据《五代史·温韬传》说:温韬曾盗掘唐太宗李世民昭陵,看见内部“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书画,钟王笔迹,纸墨如新”。李治是李世民的儿子,时间相接,陵的内部建筑,当亦如此。又唐人多爱王羲之的字,李治书法遒健,生前尤喜搜集,临终遗嘱把他所藏的书字都给他埋在墓内(见“述圣记碑”)。说明内部所藏的文物一定很多。又据文献考证:唐陵多被温韬盗掘,惟乾陵因风雨没有掘开。据勘查,陵墓周围没有任何盗洞及可疑之处,且墓道夯土层仍为唐初的形样,仅一小部分石条乱砌和无铁栓板,可能是第二次合葬武后时弄乱的。
  乾陵的范围很广,除山陵地域外,还包括县城东北一带十七个陪葬墓在内。根据《陕西省通志稿》载:陵的周围有40公里,陪葬墓有章怀太子贤、懿德太子重润、泽王上金、许王素节、邠王守礼、义阳、新都、永泰、安兴四公主、特进王及善、刘审礼、中书令薛元超、豆卢钦望、杨再思、刘仁轨、右卫将军李谨行、左武将军高侃等十七人(现有狄仁杰墓,根据志书考证不在陪葬之列),这些墓的封土基本上保存得很好,个别墓前还陈列一些石刻,不过年代久远,墓碑佚失,很难考究是谁的坟墓。
  乾陵,是盛唐历史文物的集中代表。解放后,党和政府多次拨款保护修整。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建立了乾陵博物馆,重点发掘了乾陵的一些陪葬墓,供参观、游览。 

出处: 《陕西名胜古迹》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