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文史》第五辑
柏树山位于固贤乡清峪河畔。清峪河南岸向北伸出一岭,其势高峻,层岩叠嶂,遍山柏树,浓郁苍翠,风景宜人,故称柏树山。
柏树山原名龙岗山,传说此山是一蟠卧龙。山上柏树葱郁,人们说那是龙的头发。后来龙的传说淡漠了,人们就叫它柏树山,山脚下的小村庄随之称柏树山村(今名“丁村河”)。柏树山村早年是三原县刘氏的别墅。据村内现存的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清川修泉记》石碣和三原县东里堡村发现刘氏先祖墓碑记载,别墅初为东里堡刘观察毓英所置,清末民初刘氏家族常在此游乐避暑。以后毓英侄刘鐸承嗣基业,该人好赌,于民国初年将别墅输给了泾阳县毛家。后因兵燹等故,别墅逐渐消歇。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于民国十年曾偕友游柏树山,写有《柏树山游记》诗一首,记录了当时的景象。诗曰:
柏树山头柏益苍,山前池馆已荒凉。
百年花木经兵燹,十载家山作战场。
大户陵夷中户起,上田租佃下田荒。
复斋行草愙斋篆,点缀亭台共夕阳。
当年别墅的主体建筑,依山傍水,有堂、厢、楼、榭、亭,曲径周回,三面清水环绕,花竹蔬圃,池水游鱼,景色别具一格。登山瞭望,高岭斜坡,悠悠河水,使人心旷神怡。三原大儒、渭北名书法家贺瑞麟,曾到此游观,写过这样一幅对联:“地占百弓都是水,楼无一面不当山”,简短两语,描绘出了引人入胜的天然景象。
柏树山东,隔河对峙一道土岭,似与龙岗比高低,此即为“五松台”。因台上原有五颗松树而得名。向北,过磨子渠,当年有坐北面南石条砌筑的五孔窑洞,至今局部残存。中间三孔相通,四周垣墙和大门遗迹可觅。残迹中存青石一方,上刻“大清光绪元年乙亥孟春,清川主人建石室于清水之南,磨渠之北,凡五共阔七丈……”此处即别墅“石室”所在。西去二里,清川河上游,河谷宽阔,林木丰茂。当年这一带广栽桃树,春来漫川胭红,名曰“桃花川”。柏树山南有一泉,泉傍石岩上凿刻三个楷书大字“捉月池”,挺拨醒目。据说每当明月东升,月的皎洁和俏容,首映池中。“龙口水”,在别墅南侧附近,早年曾有石雕龙头,引泉水自龙口出,注入厅厨,巧夺天工,为游人所乐道。清川水环绕柏树山西崖下,形成一湾水潭。近水石壁上镌一正书“卧”字,笔法遒劲,此谓“卧龙潭”。还有“大泉”、“凉水泉”、“汇泉”、“平泉”、“双泉”等等,皆以自然景观命名。游柏树山,最使人留恋的是龙岗山西麓石岩上的摩岩题记,那是清代金石学家吴大澂的手迹。“龙岗环翠”四个篆书大字,如龙腾虎跃,似鸾飞凤舞,看得一眼,就会真正体察到什么是墨宝或神品!
淳化境内,甘泉宫古,钩弋墓宏,筛子洞神,龙盘寺奇,爷台山巍,柏树山秀。此乃古往今来本地几大特异景观,也是淳化文明史的象征所在。劝君有缘游此地,山桃野花亦醉人!
出处: 《淳化文史》第五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