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西安>西安市-自然与人文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周镐京遗址

《陕西名胜古迹》


  周镐京遗址,约在今西安市两南26公里处的普渡村一带。
  周人迁到岐山后,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向东部扩展势力,把活动的中心迁移到关中平原生产比较发达、人口也较稠密的沣河流域。太王(古公亶父)的孙子文王(姬昌) 首先在沣河以西建立了国都沣京,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灭亡商朝以后,又在沣河以东建立了国都镐京。沣镐成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西安附近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两座全国性的大城市。
  当年镐京城基已不存在。镐京的具体位置究竟在沣河以东哪些地方,还悬而未决。据以前史书的粗略记载及近年来历史考古学考发掘考证,一般认为,镐京在西安城的西南25公里处,淬河以东,阿房宫遗址以南,斗门镇以北这一地区。今斗门镇的东北有沣镐村,村附近有镐京观。沣镐村西南的普波村,近年来不断发现埋有青铜器的周代墓葬,说明这里是西周的一个重要墓葬区。按照周代墓葬群一般距离同时的城市不能太远的习俗来推断,镐京可能就在普渡村这一带。
  镐京的规模有多大,建制情况怎样,目前尚未发现。《周礼·考工记》上有这样一段话:“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如果说这是古代帝王建都制度的一般传说,那么,镐京也是方九里,海边各有三个门,里边纵横各有九条街道,王宫的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坛,前边是朝堂,后边是街市。这样它的建筑规模和布局已够宏伟严整了。
  镐京城内居住的人们,除贵族外,大多数是为贵族服务的各种奴隶性质的工匠,其中有做木质用具的攻木工匠,做金属用具的攻金工匠,做皮作物的攻皮工匠,专门绘画的设色工匠,做各种玉器、骨器的刮磨工匠,做砖瓦陶器的搏埴工匠等。这种社会分工使得人们有可能在人类文化的某一部门作出突出的贡献,专供殷周贵族享用的青铜器,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种青铜器上面往往铸有铭文和花纹,式样优美,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
  在西周三百多年中,沣镐始终为周人的政治活动中心。据《史记·周本纪》载,周人以沣镐为中心,分封诸侯,提倡谦虚节约,完成中国最早的《大诸》、《多士》、《周官》等许多著作,并进行过抵抗*(左犭右严)狁侵略、保卫沣镐的战争。传至周厉王,他贪财好利,剥削人民。住在沣镐的人民反抗这种压迫与剥削,群起袭击厉王。厉王出奔,死在外边,人民获得胜利。到了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西周完结,这里便成了秦国的势力范围。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遗址范围内进行试掘,发现有建筑遗址、墓葬、车马坑等,出土许多有铭文的青铜器,是研究镐京遗址的重要资料。
  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出处: 《陕西名胜古迹》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