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西安>西安市-自然与人文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兴教寺

《陕西名胜古迹》


  兴教寺,在西安城南约20公里的少陵原畔,是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一。
  这座寺院是唐僧玄奘的遗骨迁葬地。玄奘姓陈,名祎,河南缑氏(今偃师县南)仙游乡人。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为解决佛教哲理中的疑难问题,从长安出发西往印度“求经”。他在印度的十五年中遍游各地,学习了佛教的各种经论,并著书立说,丰富了印度佛教的哲理,在印度数十万僧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玄奘带经典六百五十七部回到长安。京城人民闻讯,纷纷前去欢迎。唐太宗时在洛阳,由西京留守房玄龄在朱雀大街上举行盛会欢迎他。玄奘回国后,在西关的弘福寺、城南的大慈恩寺及陕西宜君县境内的玉华寺三个“译场”同当代学者及名僧数百人翻译经典,历时十九年,共译出梵文经典七十四部,并据游历见闻著有《大唐西域记》等书。这部书对于中亚、印度及巴基斯坦的古代历史和地理都作了详实的记载,成为今天研究这些国家古代史的重要文献,受到中外学者的极大重视。
  玄奘圆寂(死)后,原埋葬在西安东郊浐河东岸的白鹿原上,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迁葬于现址,并于同时修寺建塔以示纪念。唐肃宗(李亨)题塔额“兴教”二字,从此,名为兴教寺。寺在唐太和二年(公元828年)修过一次,清同治年间除三塔外,寺内全部建筑均被兵火烧毁。公元1922年及1939年曾经两度重修,今寺内正殿、藏经楼及寺外东边原头供游观的长方形敞亭,都是近代建筑物。
  寺中院正殿建筑宏伟,红柱挺立,彩绘碧檐舒展。殿内明朗雅静,玻璃宫灯高悬,龛台陈列铜像及缅甸雕刻的白玉弥勒佛像各一尊,东西半壁间悬有彩色宗教故事画卷,正殿后是由方丈室及东西两排僧房构成的四合头院落。院间有松、竹、梅、牡丹、芍药、菊花等花坛,花开时节,微风轻佛,香气扑鼻。
  正院两侧各有一座跨院。东跨院各藏经院,藏经楼内,下设招待室,上藏有草本古经及近代影印藏经数千册。西院名慈恩塔院,古柏桃林间三塔高下耸立。中间最高的一座是玄奘的舍利塔,砖筑五级平面正方形,是国内现存的唐建砖塔之一。 塔底层北面镶石刻“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铭文详细叙述了玄奘的生平活动事迹,底层洞内陈有清代泥塑玄奘像一尊。左右是玄奘两大弟子窥基(尉迟敬德之侄)和圆测(朝鲜人)的墓塔,均有石刻塔铭及泥塑像。三塔以北有三间刹殿,又称塔亭,内部陈列玄奘及其两大弟子石刻影像及像赞,壁间悬陈“玄奘行程图”及“古代中缅友好往来史”等图表。
  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出处: 《陕西名胜古迹》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