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宏 任复业 搜集整理
骊山坡上柏树多,柏坡青柏绣窝窝。
要问为啥柏树多? 临潼民间有传说。
很早以前,骊山坡上并没有多少柏树,而最多的要算是石榴树和柿子树,也有稀稀疏疏的洋槐树及一些杂树。那么,现在那些苍翠的柏树到底是怎样来的呢?
传说在骊山的东绣岭和西绣岭之间有一条沟。这条沟中有块山岩上常常浸出水滴来,水滴“滴嗒滴嗒”地掉到山崖下一块石头上。人常说“水滴石穿”,年深日久,水滴把这石头打个了个坑坑,象个石瓮。所以,人们就把这条沟叫做“石瓮谷”;又因积水成泉,也叫“石瓮泉”。
石瓮谷中有个石瓮寺,寺里住了许多和尚。他们平日吃水用水,都是从这石瓮中去取。奇怪的是:滴水入瓮,老取不完。因此,有人说,这石瓮可能是个宝贝。
一年夏天,石瓮寺来了个小和尚。按寺里的规矩:凡新来的和尚,每个都要给寺院担水,直到再收下一个小和尚时,他才能卸掉这差事。
话说新来的小和尚,这一天去石瓮泉边挑水。他挑着水桶来到泉边,打好两桶水,便蹲在泉边用双手捧水解渴。他躬身刚要伸手捧水,突然发现石瓮泉底有个瓦盆影子,觉得奇怪,便从泉中把这个瓦盆捞了出来,带回寺中。
平时小和尚除了在石瓮泉担水,在寺中扫院,便闲着无事干了。他在寺院中遥遥望见骊山“东花园”花红柳绿的盛景,便想起栽种花木来。
一天,他从东花园弄来了一株牡丹栽入瓦盆中,到了第二年,又把牡丹移栽于石瓮寺院内。说也怪,一盆牡丹,总是移不完,石瓮寺中到处都栽满了牡丹。
老和尚知道了问起原因,小和尚就把捞瓦盆和栽花的事如实地告诉了师父。师徒两人认为这瓦盆一定是个宝盆盆。
为了验证这瓦盆是否真是个宝物,他们把盆中栽的那株牡丹倒了出来,把老和尚喜爱的芝兰花儿又栽入盆中。结果芝兰长得郁郁葱葱,取之不尽,从此山沟里又栽满了芝兰。人们见这沟又是牡丹又是芝兰,风光幽雅,景色宜人,又把这儿称作牡丹沟或芝兰谷了。
随着牡丹沟、芝兰谷的变化,四方善男信女慕名而来,纷纷到石瓮寺求神问卦,整天寺内香烟燎绕,烛火通明。从牡丹沟通往县城的道路上,男男女女,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一天,天气晴和,清风习习,县老爷来到石瓮寺观景,问起这满沟牡丹、芝兰的来历。这一追究,把老和尚吓坏了,以为县老爷已经知道了他们寺院里得宝盆盆的事,只好照实说了。
县老爷听到寺内有只宝盆盆,顿时喜上眉梢,便想拿去给皇上进贡,借此升官进爵,遂令老和尚把宝盆盆交出来。这话被小和尚隔墙听见了,他急中生智,连忙把瓦盆放入水桶,挑起水担,从寺院出来,直奔西绣岭的山坡上,环顾四周,见无闲人,就地用手刨了个小坑坑,把宝盆盆埋了起来。他怕忘了地点,就把一棵小柏树苗拔下来,栽到埋盆盆的土面上,这才若无其事地挑上水桶去担水。
小和尚去埋花盆,老和尚却遭了罪!当县老爷向老和尚索要这宝盆盆时,老和尚只得去拿,可是在寺院里到处找不见瓦盆。县老爷很生气,以为老和尚有意为难,舍不得交出宝盆盆,就命差人上前拷打。可是再打也问不出花盆的下落,只听老和尚连连念道:“佛祖保佑,阿弥陀佛!”
眼看老和尚快被打死了,恰巧小和尚挑着水回来了。他见师父惨遭毒打,心中不忍,忙上前拦住说:“要打打我,是我把宝盆盆拿去埋在骊山坡上了。”
县老爷一听骂道:“原来是这个小家伙捣的鬼!”一声令下,要小和尚带领他们去寻找埋宝盆盆的地点,把它赶快挖出来,不然就要火烧石瓮寺。
为拯救师父和保全石瓮寺,小和尚只好带着县老爷和差人来挖宝盆盆。来到骊山坡,找来找去,可总找不到埋宝盆盆的地点。原来埋宝盆盆的地方栽了一棵柏树,转眼间满坡都长满了柏树。
县老爷得不到宝盆盆,气得眼里冒火,气势汹汹地把小和尚和老和尚绑在寺里,放火烧了石瓮寺。
寺院烧毁,没了和尚。但从此骊山上满坡的柏树,四季长青。
再说县老爷火烧石瓮寺后,使打轿回衙,扬长而去。刚走到沟口,从山顶上滚下来两块大石头,正好把这帮家伙全砸死了。
人们后来把砸死县老爷的地方,叫做“死沟”。以后人们念转了音,叫成了现在的“四沟”。
出处: 《西安风物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