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采风》
临潼因县城东有临河,西有潼河故得名临潼。秦始皇十六年(公元前213年)设丽邑,后改为骊县。唐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改为庆山县。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改为新丰县。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分新丰为新丰、会昌两县,后又合并改称昭应县。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改称临潼县。临潼骊山大水沟东侧的山头与众不同,别的山峰多是峰高壁多,无多少立足之地,它却是一块平展展的土地。这是怎么回事?据说同两千多年前的事有关。
秦始皇十三岁登上王位后,便调数十万民众,在骊山下为他修陵地。那阵,既没有钟表也没有能传遍全陵区的响声,数十万人的工地上行动难以统一。再加上修陵人抛妻别子,饥寒交迫,怨气满腹,哪有心情干活,因此工程进展迟缓。
直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天下,登上帝位,号称始皇,才对修陵的事认真起来。他把战俘和六国的王公贵族也发往骊山修陵,人役多达七十余万。工程浩大,人役更多,没有统一号令使工程缓慢的矛盾更为突出。
一天,秦始皇带领文武百官,到工地巡视。一看干的干,歇的歇,气得拔出长剑,将监工砍为两段,提头大喊:“我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能灭六国之雄,统一五湖四海,让车同轨,书同文,难道不能让修陵苦役同行同止吗?。”刹时,百官面面相视,哑口无声。
李斯一看始皇发怒,上前说道:“我王勿忧,臣有一策。”始皇昂首默听修陵之事。“还当仿我王统一天下之法,派人在骊山察看,寻一能视全陵之山头,置战鼓百面于上,以鼓声定行止,行同行,止同止,食同食,那个不遵,斩首示众。”秦始皇一听,即策马上山巡查,选定大水沟东侧那座山头,即派兵削平,置战鼓百面于上,号令工地人役。
就这样,山头上鼓声整整响了十二年,鼓声中修陵人役用血和汗在平地上堆起了一座山,从此,人们把那块地方叫“击鼓坪”。
出处: 《三秦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