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传说轶事》
几百间农舍星星点点地散落在鱼池周围,这便是鱼池村。以鱼池为村名源于何时,村民们自己也说不准。
村里房姓家族最大,也是这片土地上历史最悠久的住户。房树平的家在地势较高的大土台之上,使得几间旧房也显得很有气势。
年逾古稀的房老汉就势蹲在门外一堆玉米秸杆下,讲起鱼池的来历。我们本意是寻访秦始皇修陵取土的传说,他却告诉我们,这里是古鱼池,是康熙皇帝暗查私访,在此地养鱼的旧址,与秦始皇关系不大。他们老几辈都把这村子叫鱼池村。其实这村最早不叫这名,1958年大炼钢铁前后,拆了村里的神庙,挖出一块碑石,上面刻着三个大字:“泾落堡”(此三字按老乡口音所标,碑石已毁原字无从考)。这庙不过几百年光景,以鱼池为村名,不会早于这庙。说是从康熙年间开始,也许是可能的。
康熙访贤入潼关,单身骑驴,走到秦王陵,见这一带风光秀丽,心想或有贤才,便落鞍住了下来。“你知道康熙王住在哪儿?”老汉拿旱烟袋锅指指他身后的房子说:“就住在这儿。”
不知什么时候凑上来的一个壮年汉子发话了:“房家是大户人家,光土地就有二十四顷。这座台子原先叫九间长房。村上人都知道康熙当年住在房家。”
房老汉接着讲:“接康熙的就是房家的祖先。康熙天亮出门,天黑回来,没人知道他是谁。先人见他不像凡人,全家以礼相待,用啥给啥。房家在宅基西南有一处花园,大概十多亩。康熙在花园的池塘养过鱼。
临走时康熙问:‘你家还缺啥?有啥难处?’房家先人回答说:‘啥都不缺,就是年年纳粮,人累得受不了。’康熙没说话,到了县衙,一把火烧了房家二十四顷地的‘红账子’(当地称官方收租的凭据为‘红账子’)。从此,房家一粒粮食也不用交了。”
老汉说到高兴处一定要我们进家里看看。
“我藏了一个石碑额子,没给谁看过。自个不识字,不知上面写的啥。”进了院子,老汉急忙端起一盆水,洗起墙角的一块条石来了。
泥水慢慢冲去,字迹渐渐分明,“房公幽室”四个大字完整无缺。小字也能辨清:“万历年乙卯冬十一月吉日”。显而易见,这是房家祖先明代的一座墓碑横额。万历乙卯是公元1615年。房家在这里居住至少也有三百多年了。我们告诉老汉,刻这石头比康熙当皇帝早一百多年,老汉半信半疑地点点头。
这房舍太陈旧了,想象不出当年的豪华气派。我们问:“这就是康熙住过的九间长房?”老汉摇摇头:“长房早就毁了。听爷爷说,这里原先是西偏房,正房在东头。前几年在正房旧址发现过一个大地洞,不知有多深,没人敢下去。可能是财东家用过的。害怕小娃玩耍掉进去,去年给填上了。现在种上麦子,也说不准洞口在什么方位。”
传说康熙养鱼的地方,现在还有人养鱼种莲。地下水位很高,挖地三尺就冒水。养鱼人不用引水也不用换水,很方便。一位姓杨的养鱼人说,这附近曾有一座古牌坊,方石柱重檐,当地人叫它“石牌楼”。解放前就倒塌了。他看见的时候已是柱折石碎,七零八落地散在地里。问遍了村里上年纪的人,谁也说不清这石牌坊和鱼池是否有关。大约种地的人嫌石头碍事,到如今,这牌坊是半点痕迹也不剩了。原来的石迹下,小麦已泛出嫩黄的颜色,大麦已开镰收割了。
出处: 《秦陵传说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