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清池春秋》
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八月十五中秋节,骊山灵泉观门前人声鼎沸,官轿咸队。忽然听得阵阵马蹄声,只见一队骑兵由远而近,向这里急驰。为首者戎装锦袍,气宇轩昂,在众兵丁的前呼后拥下,走进观内。
来者不是别人,正是陕西武功人游师雄。
游师雄子景叔,幼有大志,早年就学于大学者张载门下,好学不倦,饱读诗书,全国大考,金榜题名,进士及第排列第七。投笔从戎后,驾志马革裹尸,驰骋疆场,累出奇谋,破吐蕃,擒鬼章,官拜陕州知府,累功升迁为直图龙阁大学士。
游师雄不仅壮怀激烈,一心安边,而且雅好文墨,酷爱文物古迹,今陕西境内不少地方还存留着他的手笔。
临潼县邑宰王注听说游知府来骊山游玩,沐浴温泉,急忙来灵泉观迎接,见面自然恭维客气一番。
游雄师在王注的陪同下,观赏园内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浏览历代名人题刻。忽然眼前一亮,一幅唐华清宫石刻图吸引了游师雄,使其不由自主地停住了脚步,仔细欣赏。看着看着,游师雄逐渐为唐华清宫庞大的规模、富丽堂皇的高大建筑、井然有序的设计布局所陶醉,慢慢地陷入了猜测和遐想之中。
王注看到这种情景,上前解释说:“大人,这幅华清宫图并非唐人遗墨,乃是小人之拙作。小人主事临潼以来,常常看到过往达官显贵、名儒骚客、余勇可贾之士,莅临此地,对唐华清宫非常神往,多为不能亲睹宏伟壮丽的景观而遗憾不已!常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就在西安府从事李彦博支持下,派人详细勘查了原唐华清宫内殿宇建筑倾圮的遗迹,结合文献记载及诗作又进行了一番细致认真的考证,对昔日华清宫的内部布局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绘成宫图,命匠工镌刻立石,以飨过往游人,同时使盛唐时代华清宫迷人的风采垂馨不朽。蒙大人如此厚爱,请为题跋,实乃千古美事”。
游师雄乃饱学之士,谙熟唐代历史脉络,早闻骊山温泉历代沿革情况和宫廷风流艳事,作跋何难。更何况题跋,这本是扬名后世的美事,何乐而不为呢?想到这里,也不推辞,略一思考,飞文染翰,欣然命笔《唐骊山宫图记》。
《唐骊山宫图记》曰:“骊山温泉,自周、秦、汉、隋相继崇饰。唐贞观初始营御汤,天宝六载筑罗城于汤所,置百司公卿邸第,治汤为池沼,增起台殿,环列山谷,因改温泉宫为华清宫,明皇岁幸焉。殿曰九龙,以待上浴;曰飞霜,以奉御寝;曰长生,以备斋祀。其他殿阁楼观不可胜数,惟披图然后可尽述焉。逮禄山乱,天子游幸益鲜,唐末遂废。晋天福中,改曰灵泉观,以赐道士,本朝因之,盖百余年矣。府从事李彦博始谕邑宰王注刊故宫于石,盖欲后人知昔之全盛焉。”
王注得到题跋,受宠若惊,即命铁笔工镌刻图碑一边。
兔走鸟飞。现在《唐骊山宫图》刻石去向不明,不知所在?所幸宋人李好问《长安志》记载有摹绘的《唐骊山宫图》和游师雄的题跋,为今人研究骊山华清宫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出处: 《华清池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