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名胜古迹》
华清池在骊山北麓,紧倚临潼县南门,是西安近郊自古以来有名的游览胜地。
华清池有悠久的历史。相传三千年以前,周幽王就曾在这里修建过骊宫。秦始皇时,以石筑室砌池,名叫“骊山汤”。传说秦始皇在这里遇见过“神女”,又名“神女汤泉”。汉武帝时代(约公元前130年左右),在秦汤的基础上修饰,扩建为离宫。唐人张籍《华清宫》诗:“温泉流入汉离宫,宫树行行浴殿空。武帝归时人欲尽,青山空闭御墙中。”就是证明。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诏将作大匠阎立德营建宫殿楼阁,名叫汤泉宫。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改名温泉宫。唐玄宗天宝六载(公元747年),又大肆扩建,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室,宫周筑罗城,改名华清官,因宫在温泉上边,又称华清池。今名“华清池”,即由此而来。
唐时,每年冬十月,唐玄宗就携带杨贵妃姊妹前往华清宫,游宴作乐,过着极度豪华奢侈的腐朽生活,直到年底或第二年春天才回长安。唐代诗人杜牧《过华清宫》诗写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时,荔枝以四川涪州产的最好,杨贵妃最爱吃,只得用驿马昼夜飞递,限期三日到达长安。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吃农民作务的春瓜。唐王建的《华清宫》诗,对此事作了这样的描述:“酒幔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天宝十四载的冬天,诗人杜甫由长安去蒲州,见沿途人民冻饿遗尸载道,而华清宫内却是一片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宫墙内外,仅咫尺之隔,显然是两个世界。他愤慨地写道:“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由此可知,当时人民所受的压迫、剥削和社会阶级矛盾,已经达到了极其严重、尖锐的程度。
天宝十五载,安禄山乱起,玄宗仓皇逃命四川,途至马嵬驿,诸将不满,忿而杀死杨国忠,并逼玄宗赐缢杨贵妃,而盛极一时的华清宫,也被安禄山一火化为灰烬。现有建筑,都是清代所建。
华清池水的治病作用,远在两千多年以前就被人民发现。传说,秦始皇在这里遇见神女,欲行无礼,神女恼怒,唾他一脸,立刻生出疮来。始皇恐惧,连作忏悔,神女用温泉水又给他洗好。东汉张衡的《汤泉赋》说:“于是殊方跋涉,骏奔来臻,仕女煜其鳞萃,纷杂遝其如烟。”北魏元萇的《温泉赋》又说:“温泉乃自然之经方,天地之元医,千城万国之民,怀疾枕疴之客,莫不宿粮而来宾,疗苦于水。”由此可见,在东汉和南北朝时代,就有许多人来这里治疗疾病。
解放后,对华清池水作了一次科学测定和化验。温泉水流出地面时的温度,达到摄氏43度。水中含石灰千分之九,炭酸锰千分之一点五九,炭酸钠千分之三点二八,硫酸钠千分之三点九,氯化钠千分之二六点○八,二氧化铝千分之○点二,有机物质千分之○点一二等,适宜淋浴疗养,并能治风湿症、关节痛、肌肉痛、瘫痪、消化不良以及各种皮肤病等。
人民政府为了保护名胜古迹,供劳动人民洗浴游览,1958年对华清池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现在的华清池,浴室整洁,殿宇辉煌,楼阁起伏,龙池如镜,花木扶疏,一派动人景象。
进华清池大门,是新修的两座宫殿式的浴室,枣红色的圆柱高撑着廊檐,这里设有男女群众浴池二十多处,有单人池,双人池,还有家庭池,同时可供一百余人洗浴。浴室前后有花坛、草坪,环境清幽,东西两侧有食品店、照相馆,在这里休息,照相都很方便。
在禹王殿的西边,是一组金碧辉煌的仿古新建筑。清水碧波的九龙池是它的中心,面积5300平方米,殿宇、浴室、亭榭、花树、竹石全都散布在它的周围。池北岸是“飞霜殿”,“承香殿”和“宜春殿”东西相陪。红柱挺立,画檐飞展,金匾高悬,雕门刻窗,加上檐前盆景和花树的点缀,显得格外壮丽美观。
西边岸上,连通南北建筑物的是一道花卉彩画曲廊。人行廊下,只觉得头上鲜花簇簇,光采夺目;廊腰漫回,使人并不觉得曲廊很短。曲廊将尽,向东一转,依次排列着“九龙汤”、“莲花汤”和“海棠汤”等几个浴室,小巧玲珑,设备齐全,里面的多数陈设都与历史掌故有关。往东,便是上下龙池间的石筑龙堤,上面的“望山亭”、“白莲榭”和池南岸的“晚照亭”相互辉映;堤半壁间九龙戏水,形成一景。游人来到这个优美的环境中洗浴,游览,休息,更觉得心情舒畅,别有一番风味。
穿过上有大屋顶建筑的三洞门,便是原来依山修建的华清池的屋字庭院。这里树木茂密成林,五间厅、桐荫轩、攒顶亭等建筑,高低错落其间。中间是座荷花池,池中有“荷花阁”,由于景色清绝,游人常在这里取景照相留念。池西岸的贵妃池,传说为唐时杨贵妃洗浴的“芙蓉池”遗址。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所说的“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就是在这里。
1982年春,在温泉水源北约10米处发现唐代浴池和唐宫殿遗址,现正在发掘中。
骊山,拔海1256米,昔日松柏满山,一片苍郁,实象一匹纯青色的骊马,又美如锦绣,所以叫做“骊山”或“绣岭”。每当夕阳西下,骊山在斜阳里涂上一抹红霞,非常美丽动人,人称“骊山晚照”,誉为关中八景之一。观在骊山遍山幼林青葱,名胜古迹也多被修葺一新。因此,游华清池的人,大都要登骊山一游,看看名胜古迹,欣赏一下山川的自然美景。
“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泉流日夜,几抔荒冢掩皇王。已驱硕鼠歌麟凤,定复台湾系犬羊。捉蒋亭前新有咏,游春士女乐而康。”
这是郭沫若同志游华清池时的诗篇。捉蒋亭在骊山坡上,它与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有密切的联系。1936年冬,蒋介石为实现他的对外妥协投降,对内反共、反人民的政策,于十二月初亲来西北,住在华清池的五间厅,督促和强迫张学良和杨虎城两将军向陕北革命根据地进攻,张、杨两将军及其军队,因受中国工农红军和全国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到蒋的蛮横拒绝。在这种情况下,张、杨两将军决定联合行动,便于十二月十二日清晨派兵包围华清池,逮捕了蒋介石,把他拉上了抗日道路。这就是成为时局转折点的、名闻中外的“西安事变”。捉蒋亭即蒋在事变发生后从华清池狼狈逃跑,终于被士兵捉住的地方。
经过捉蒋亭继续上登,到达骊山顶,上有周幽王戏诸侯娱褒姒的“烽火台”,是通常所说的骊山的第一峰。第二峰上有唐华清宫罗城南门所在的老母殿,老母即我国民间传说的炼石补天的女娲氏,可能是古时一个部落的女酋长。第三峰上有唐华清宫朝元阁所在的老君殿,殿旁有一个大石槽,相传是唐玄宗养鹿用的食槽。立殿北远望渭河蜿蜒东流,两岸田园村市如画,东望秦始皇陵,好似一座小山。沿山路东去,可到石瓮谷,谷西山崖上有周幽王的骊宫遗址,谷中有瀑布,景色壮丽,谷东山坡上有石瓮寺,山寺静寂,有关传说甚多,也是游人常去的地方。
出处: 《陕西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