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文史资料·韩城民俗》
女儿临盆,作母亲的第一次领受到作外婆的喜悦。三天后,她第一次看外孙时,定要请巧手作一个“圈圈子”。或者是几只小兔首尾相连,或者是几只小鸡头尾相结,或是几串葡萄的缀合,或者几种花瓣的连续,项圈形状的“圈圈子”,形态精美,是韩城蒸食中的精品。其用意和银晃晃的项圈一样:套住孩子,让他长命百岁。
孩子满月,宴请宾客,农家小院洋溢着欢乐和激动。一大早,院子里就摆上供桌,香表备齐,由老人跪谢上苍赐子之福。儿媳妇郑赏叩拜,感谢公婆一月来对自己的精心照料。急不可耐的小姑早把小侄子抱出大门外,手拿一个花馄饨,等待第一个过路人为小宝贝赐名。
院子里一阵骚动。小伙子用锅底的黑灰把爷爷的脸抹成一团黑漆,好事的媳妇也把奶奶的脸依法炮制。爷爷、奶奶兴高采烈地接受人们的装扮,不断地挺着黑脸和贺喜的宾客共贺同喜。这又让人想起远古的那个黄昏,小伙子乘着夜幕,涂了个黑脸,骑马戴箭,在同伙的支持下,格斗冲杀,抢回了新娘。韩城民间的抹黑脸,把黑脸爷爷放在马背上在村巷里奔跑,又让黑脸奶奶倒骑在牛背上在村巷里戏耍,都好象是对远古那一场胜利的重演和庆贺。
外婆来啦,她率领着庞大的母系代表团来到了这个欢闹的小院。很自然,她是这场庆典的主角。她为外孙缝制的衣物鞋帽,精美考究,被供在院子里最显眼的位置让人欣赏。她为女儿带来足有“三百馍”基数的“砢馍子。”这是一种在滚烫的石头子中烙制的面饼,是满月庆典时外婆携带的专用食品。在茹毛饮血的岁月,生食是日常生活的习惯,只有在女人生了孩子,为了保证孩子的奶水和母亲的营养,原始人才在烧得滚烫的石头子中烤制熟食予以照顾。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种吃石头子馍的习惯一直能保存到现在。
在外婆的竹筐中自然少不了虎。和女儿订婚时蒸制的面老虎不同,给外孙的是一个黄布作底,彩布作饰,威武雄美的布老虎。外婆庄重地把布老虎放在女儿的炕头,放在外孙的身边。外婆不自觉地用布老虎向父系的挑衅显示母系的威严和存在。而这种显示几乎贯穿着外孙成长的全过程。孩子满一岁时,外婆耍为外孙作“岁鞋”鞋前饰以虎头,鞋跟拖着虎尾,俗称“老虎鞋”。孩子要上学啦,外婆又为外孙作了顶虎头饰装的“老虎帽”。就连棉袄的袖口上也装有“虎头套袖”。顽强的虎意几乎贯穿了一个女人的一生,这种厚熏的虎文化意识的积淀,足以让历史为之震颤。
现代的女人以至更早以前的女人也许并不明了虎文化的来历,但她们用一双双手,一代代人传演着古老的符号,并通过这些符号向现代人传达远古的信息。这,正是民俗的魅力!
出处: 《韩城文史资料·韩城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