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铜川>耀县景观

               下一记录

药王山之药王事迹

《耀县志》


  药王山因药王孙思邈归隐于此而得名。孙思邈的生平事迹和传说,除《大唐新语》、新旧《唐书》有传外,散见于《酉阳杂俎》、《吴船录》、《续仙传》、《独异志》、《湘山野录》、《医仙妙应真人传》以及大量的地方志中。孙思邈在其所著《千金方》、《千金翼方》中,也有多处提到他的活动。因他不慕名利,三朝不仕,学识渊博,医术精湛,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医药学家,而且他的高尚医德也为后世树立了光辉典范,受到历代帝王和庶民百姓的无限尊崇。所以,他死后人民和官府都为他建祠修庙,神而祀之,药王庙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以至海外新加坡也有孙真人庙。
  孙思邈的经典著作《千金方》问世20年后,即被当时在唐代留学的日本人以手抄本带回日本,作为医药教科书。公元982年,日本丹波康赖氏撰《医心方》时,就以《千金方》作为重要参考书。十五世纪时,朝鲜金礼蒙等编《医方类聚》,许浚编《东医宝鉴》,也从《千金方》中收录了不少内容。据不完全统计,《千金方》自北宋迄民国时期,国内已刊印过60余次(见《1980<医史文献研究资料>》第七期)。
  解放后,孙思邈的医学遗产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极大重视。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出版《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1961年,中华医学会在北京召开孙思邈诞生1380周年纪念大会。1962年,邮电部发行孙思邈纪念邮票。1982年,中华医学会在西安召开孙思邈逝世1300周年学术会议。1985年3月26日,中华药王山孙思邈研究社在耀县成立,并从1986年起,每年在耀召开医药学研讨论,不断弘扬和发展孙思邈对祖国医学的伟大贡献。 
  隐地
  孙思邈为了采药炼丹,精研医术,曾隐居太白、终南、峨眉、嵩山及耀县药王山等地。以其在太白最久,故史书多称隐于太白云。
  太白山:《旧唐书·孙思邈传》:“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隐居太白山。”据张厚墉考证,孙思邈于北周建德六年(578)37岁时隐于太白山,从事采药、养生、治病等活动。《枕中记》即在太白山中写成。今山上青牛窑、小闻公庙、大闻公庙、大太白庙、二太白庙、玉皇庙、三清庙、药王庙、药王殿、八仙台、佛爷海庙、斗母庙等,均有药王孙思邈像。其中药王殿在药王池下4公里处,三面环山,坡势平坦,可能是孙思邈长期隐居的地方。据太白草医传说,孙思邈初上太白时住在玉皇池,后来太白神来了,孙思邈就把玉皇池让给太白神,自己住到三清池旨又搬至药王池。
  终南山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云:孙思邈尝隐终南山,与宜律和尚相接,来往互宗旨。”又据《唐西明寺道宣律师传》称,道宣居终南山净业寺时,孙思邈亦隐终南一室中,两人结为林下之交,“每一往来,谈论终夕”。但思邈究竟隐于终南何处?黄竹斋以为:“净业寺在丰峪内五里,其东越岭清华山,地极清幽,风景绝佳,真人隐所与宣律师接近,当在斯处”(见《医仙妙应孙真人传》)。马伯英以为“隋末隐于终南山白泉寺《见《医史文献与研究资料》)。张厚墉过实地考察,认为黄的意见是对的,孙隐终南山时应在清华山(见《孙思貌生平几个问题的初探》油印本)。 
  峨嵋山 《吴船录》上卷称峨嵋牛心寺(今清音阁,一说万年寺)为孙思邈隐居之处。《舆地纪胜》卷146说延福寺是孙的故宅。龙门则是孙的炼丹之处。《蜀中名胜记》卷11说孙曾在白水寺(今万年寺)居住。《千金翼方》卷13孙思邈自云;“又避世峨嵋山中,饥穷欲死,适与山人高子良、五马都相遇,以此(按指服柏叶法)告之,皆如所言,尽其服之,卒赖其力。”此外,《续仙传》载有唐玄宗幸蜀,夜梦“庐于峨嵋山有年”的孙思邈求助雄黄的的传说。《游峨嵋山记》又有“牛心寺之左为丹砂洞,即思邈隐处”的古迹,都与孙思邈隐居峨嵋有关。
  嵩山 《独异志》卷上:“唐天后朝,处士孙思邈居于嵩山修道”。
  太行山 《怀庆府志》:“孙真人庙在府城北三十里太行山。”《修武县志》,“药王洞,《府志》所云孙真人洞也,在茱萸峰下。洞深八九丈,内有石丸,大如绿豆,服之能已病。仰视有石罅,中嵌石莹长尺许,外环列石缶十余,皆倒悬其上,自古相传孙思邈尝居此间。”
  洞阳山 《明一统志·长沙府》:洞阳在浏阳县西北六十里,山有洞向阳,即道书二十四洞天,唐孙思邈炼丹于此。上有仙坛,旁有石岩,岩前有物如丹,世传孙思邈所遗”;“洗药池在洗药桥下,亦以孙思邈洗药得名。”
  五台山 孙思邈归隐五台山(药王山),旧志及药王山碑石多有记载,现摘其主要者如下:
  北宋元丰四年《耀州华原县五台山真人祠记》(金代重刻):“沮(漆)水之东二、三里,有山曰五台…,其间翘楚卓立、最出诸峰至绝顶者,有庙曰崇福观。尝闻耆老传之曰:‘今之观,在昔为孙真人1日隐之地’。”
  北宋崇宁三年《五台山静应庙记》:“郡城之东五里,有五台山孙真人祠,实旧隐也,以美利在民,庙食久矣。”
  金大定二十三年《耀州吕公先生之记》:“先生姓吕讳中道,不知何许人也……(大定间)来游华原……乃曰:‘昔孙真人栖隐之地,吾岂可他适’,遂于郡之东山曰五台曰升仙台,即其下凿岩为洞,以为栖真之所。”
  元至治二年《静明宫土地四至执照》:“唐太玄孙真人仙宅古迹五台山静明宫常住土地……”四至内不计顷数,尽数归本宫常住,依旧为主。”
  明嘉靖十九年《药方碑·温秀跋》:“余守耀,数游太玄洞,则真人旧隐之地也。”
  清康熙二年《耀州五台山宫殿记》:“山之北有太元洞,相传为唐进士孙真人修真故址,遂以祠真人。其南庵蔚然深秀,诸神行祠在焉。” 
  以上资料表明,孙思邈在药王山隐居故址,金代以前均指齐天台(崇福观)或升 仙台(南庵),至明嘉靖后又指显化台(太玄洞),这一变化已如上述,不赘。
  医论
  论天人 “吾闻善言天者,必本之于人,善盲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署迭代。其运转也,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为霜雪,张为虹霓,此天之常数。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声音,此人之常数也。阳用其精,阴用其形,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焦枯,诊发乎面,变动乎形。推此以及天,则 兆亦如之……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也。”又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唐.刘肃《大唐新语.隐逸》)。
  论养性 “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故养性必先知自慎也。慎以畏为本。故士无畏则简仁义,农无畏则惰稼穑,工无畏则慢规矩,商无畏则货不殖,子无畏则忘孝,父无畏则废慈,臣无畏则勋不著,君无畏则乱不治。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已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慎于大,戒于近者不侮于远。知者,则人事毕矣”(《新唐书》)。
  论医德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若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
  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凄怜愧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 要须验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戏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失医之本意也。”
  “今之医门,极为秘惜,不许子弟泄露一法。至于父子之间,亦不传示。然圣人立法,欲使家家悉解,人人自知,岂使愚于天下,令至道不行,拥蔽圣人之意,甚可怪也。”
  论为学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
  “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壬,七曜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以上均见《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著 述
  世传孙思邈著作约计七十余种。据1980年《医史与文献研究资料》第七期专文考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为孙思邈真作,有15种。即:《千金要方》30卷,《千金翼方》30卷,《枕中素书》1卷,《摄生真录》1卷,《福录论》3卷,《会三教论》1卷,《庄子注》,《老子注·《龟经》各1卷,《丹经》,《千金食治》,《玄女房中经》各1卷,《禁经》2卷,《明堂经图》,《四言诗6l首。
  《千金要方》 完成于永徽元年(650)前后。现存最早版本是未经林亿校正的《千金方》,1832年由日本松本幸彦影刻。最完整的版本是日本江户医学影印的北宋治平三年林亿校正的宋刻本,被誉为“人类的至宝”。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此出版了影印本。1986年,原驻日大使符浩已将他的北宋(影印)本赠给耀县,藏药王山博物馆。
  《千金翼方》 一般认为成书于永淳二年(681)。叶梦得《避暑录话》云:“思邈为千金要方,时已百余岁”,“后三十年作千金翼”。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之《千金翼方》影印本,便是清代翻刻的元大德十一年(1307)版。 
  一为托名之作,计20种。即:《千金髓方》20卷,《孙氏千金月令》卷,《银海精微》2卷,《孙真人海上方》1卷,《孙真人进上唐太宗风药论》,《孙真人九转灵丹》,《神仙鸡鸣丸》,《孙真人枕上记》,《孙真人养生铭》,《孙真人枕上秘拾遗》,《白升丹··铁箍散》,秘制大黄清宁丸方1卷,《孙真人眼科》2卷,《孙真人眼科秘诀》4卷,《奇效海上仙方秘本》4卷,《华佗神医秘传》22卷,《华佗神效秘传612卷,《青囊秘录》,《古本伤寒杂病论》,《唐本伤寒》,《孙真人药性赋》1 卷。
  一为待考的43种,即:《神枕方》1卷,《医家要妙》5卷,《炼烧秘诀》1卷,《炼云母诀 》1卷,《马阴二君内传》1卷,《气诀》1卷,《龙虎通元诀》1卷,《龙虎乱日篇》1卷,《福寿论》、《五兆箕经》、《龟上五兆动摇经诀》1卷,《龙虎篇》1卷,《退居志》1卷,《真气铭1》卷,《养性杂录》1卷,《千金养生论》1卷,《养生延命集》2卷,《黄帝神灶经》3卷,《丹经诀要》1卷,《神仙修养法》1卷,《金锁子诀》1卷,《孙真人延生长寿经》1卷,《内外神仙中经秘密图》l卷,《孙思邈枕中记》l卷,《五脏旁通明鉴图》1卷,《五脏旁通导养图》1卷,《针经》1卷,《芝草图》30卷,《太常分药格》1卷,《九天玄女坠金法》1卷,《五函方》3卷,《养生要录》,《孙真人食忌》,《孙真人四季养生歌》,《存神炼气铭》,《保生铭》,《孙真人摄养论》,《脉经》,《老君内传》l卷,《真元妙道要诀录》3卷,《云母论》2卷,《唐孙思邈卫生歌》。
  褒 崇
  唐太宗赐真人颂 “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见蒙古蒙哥六年重刻《唐太宗赐真人颂》碑)。
  宋徽宗敕封妙应真人谍 “敕耀州华原县五台孙真人;山川胜境,仙圣所居,其盛德成功显闻于世者,朕必秩而祀之,唯真人生于有唐,见谓隐逸,应物之迹,具载史官。庙食华原,时乃乡县,祈禳休贶,美利在民,肆加褒崇,特建荣号,尚其欲怿,永福此郡,可特封妙应真人”(见崇宁三年《感德军五台山静应庙额敕并加号妙应真人告词》碑)。
  蒙古皇太子阔瑞祝文 “洪维妙应真人,里系华原,幼称圣童,医药推步,术数淹通。方著千金。论会三教。在隋隐退,至唐应诏。愈病明验,历代褒封。真人之号,妙应唯崇,人之所欲,感而必从,敬致恳词,尚鉴微衷,水延寿算,安保身宫。万斯年兮,皇祚弥隆”(见蒙古定宗元年《皇太子阔瑞祝文》碑)。
  完者台皇后祭文 “真人太玄,毓秀唐年,芳名伟躅,千载依然,气和鸿蒙,神参太极,尚冀仙灵,福我元国”(见至元二年《祀太玄妙应真人记》碑)。 
  中华药王山孙思邈研究社祭文 唯1985年3月27日,中华药王山孙思邈研究社同仁,谨以鲜花清酒告祭于思邈孙公曰:“大哉孙公,仁术殚精。笃志医理,救死扶生;活人济世,医德可风,大言炎炎,千言宏宏。卓荦华原,远播东瀛。妙解阴阳,日月与共。刻石在前,书法尤工,矢志坚贞,三辞御请。年逾百岁,壮心不更,民受其惠,国与其荣。瞻依北斗,炳曜苍穹。今逢盛世,百废俱兴。政通人和,中华振兴。遗产煌煌,古为今用,倾心学习,安身立命。有成之日,再为告公,猗欤盛哉,公其来飨!”
  评 赞
  林亿曰:“后之留意于方术者,苟知药而不灸,未足以尽治疗之体,知灸而不知针,未足以极表里之变。如能兼是圣贤之蕴者,其名医之良乎?有唐真人孙思邈者,乃其人也。”
  “迨及唐世,孙思邈出,诚一代之良医也。其行事见诸史传。撰千金方三十卷,辨论精博,囊括众家,高出于前辈,犹虑或有所遗,又撰千金翼方以辅之,一家之书可谓大备矣”(宋·林亿《校正千金翼方序》)。
  小岛尚质曰:“晋唐以降,医籍浩繁,其存而传于今者,亦复何限,求其可以扶翊长沙、绳尺百世者,盖莫若孙思邈千金方焉”(日本《影宋本备急千金要方序》)。
  乔世宁曰:“史称公道洽古今,学殚术数。今考其书信然,自华佗后一人而已”(明嘉靖二十二年耀州刻本《千金方序》)。
  左思敬曰:“公生而神灵,长而岐嶷善医药,怀才抱德,隐而不仕,特以医药济人,古所谓‘不为三公,必为名医’,亦以其能济斯民也……。《祀典》云:‘凡有功于民则祀之’,公医济当时,方传万世,可谓有功于民者矣,其祀也,夫奚疑”(嘉靖三十七年《孙真人祀殿记》碑)? 
  张璐曰:“夫长沙为医门之圣,其立法诚为百世之师。继长沙而起者,唯孙真人《千金方》,可与仲景诸书颉颃上下也:;伏读三十卷中,法良意美,圣漠洋洋,其辨治之条分缕析,制方之反激逆从,非神而明之,其孰能与于斯乎”(《千金方衍义·序》)!
  黄竹斋曰:“隋唐之际,孙思邈氏崛起关中,衍农黄之坠绪,承南阳之宗风,勤加搜讨,网罗古今,撰成《千金要方》及《翼方》各三十卷,自医论经方以及采药之候,针灸之术,旁至养性之道,辟谷之方,糜不详见,伤寒、杂病而外,妇婴、疮疡始有专科,博大精微,道全德备,蔚然为一代宗师,盖仲景后一人也”(《孙思邈传》)。
  范文澜曰;“《千金方》首创复方,是孙思邈对医学的重大建树,是我国医学史上的重大革新”(《中国通史简编))745页)。
  传说
  有关孙思邈的故事,《唐书》、《续仙传》、《酉阳杂俎》、《湘山野录》等均有记载,而民间传说更是遍及各地,不胜其录。按其内容虽属杳渺无征,但可以想见孙思邈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谨就本县民间流传最广者略志于下。
  龙穿洞 俗传有龙生痈,患病日久,化为老人,求孙思邈医治。思邈询问之后,知其为龙,答以“须现形,方可治”。龙即现形,穿洞而出,经思邈针治而愈,洞即今之太玄洞。或云龙有疾,真人治之。即愈,“龙穿此洞达同官(今铜川),可四五十里”(见《五台山记》)。至今民间尚有“前洞烧香,后洞冒烟”的说法。前洞即指太玄洞,后洞指黄堡后洞。 
  聚虎坪 即太玄洞西之土坪。相传孙思邈居五台时,畜有一驴,常随思邈出载药囊。一日驴为虎食,思邈符驱群虎聚坪下,喝令食驴者留下,余皆散去。当时果有一虎伏地不去,思邈遂以药囊置虎背,令载以行,此后,邑人因称其地为聚虎坪(见《五台山志》)。 
  龙王献方 孙思邈隐于终南山,与道宜和尚为林下之交。时大旱,西域僧奉诏乞雨于昆明池,七日水缩数尺。忽有老人求救于道宣,曰:“弟子昆明池龙也。今胡僧欲取弟子脑为药,欺天子以求雨。弟子命在旦夕,乞法师加护”。道宜曰:“我无术救你,可求孙先生。”老人因至思邈石室求助。思邈曰:“闻龙宫有仙方三千首,若传于我,我救你。老人曰:“此方上帝不许妄传,今事急,我当无所吝惜。”少顷,捧方而献。思邈曰:“可速归,勿怕胡僧。”老人走后,池水大涨溢岸,西域僧羞怒而去(见《酉阳杂俎》)。据传,今药王山石刻《海上方》即为龙宫仙方。又,《续仙传》云:龙宫仙方乃孙思邈救龙王太子,被龙王请入龙宫而献,与上传略有不同。
  敬德追袍 俗传孙思邈“引线诊脉”,治愈唐太宗皇妃疾病,穿戴御赐冲天冠杏黄袍出宫而去。时开国公尉迟敬德以自己功高位显,尚无王服赐赠,心中不服,遂出宫追赶,欲夺回王服。不料追至灞桥,却见思邈身穿大红袍,头戴顺肩冠,一时慌乱,不知所措,原来思邈预知敬德要来,故反穿黄袍,并将冲天帽翅扳成平肩,思邈笑问:“阑公有何要事相告?”敬德支吾其词,答道:“特向先生讨药”。思邈微笑探囊,取出18丸金丹奉送。敬德深受感动,表示要在思邈升天之后,为他站班听用。后人按照这一传说,于孙思邈塑像右侧增塑敬德侍像,并于左侧增塑龙王侍像,以报思邈救命之恩。
  年谱
  西魏大统七年辛酉(541)
  四月二十八日(一说为正月初三,民国初年,历书载孙真人诞即此日)孙思邈出生于北雍州泥阳县(今耀县)孙家原村。
  幼遭风冷,经常有病,因汤药而罄尽家产。 
  大统十四年(548),七岁。
  上学读书,聪明过人,“日咏千余言”。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十六岁。
  卫国公独孤信见孙思邈,叹曰;“此圣童也。” 
  武帝武成元年(559),十八岁,
  立志学医。
  保定元年(561),二十岁以后。 
  学习小有成就,开始为自己及亲邻看病。 
  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注《老子》、《庄子》。
  立身以后,曾两次患热痢,一次患冷痢。
  建德五年(576),三十五岁,
  武帝下《诏制九条》,命州县向朝廷存举人才。
  宣帝大成元年(579),三十八岁。
  以王室多故,离开家乡,隐于太白山,从事采药、修炼及治病活动。
  静帝大象二年(580),三十九岁以后。
  杨坚以宰相辅政,征孙思邈为博士,思邈“称疾不起”,研究养生之术,自言“三十八九尝服五、六两乳。”
  隋开皇六年(586),四十五岁。
  曾于是年三月八日,发现有人食芹后,“病发似癫痫,面色青黄,因食寒食饧过多,便吐出蛟龙,有头及尾”。根据这一病例,思邈告诫人们“从兹有人患此疾,令服寒食饧三斗,大验”。
  大业时(605—616),六十四岁以后。
  由静智道人处得到“三健散”方。
  唐武德元年(618),七十七岁以后。
  由太白转隐终南山,与净业寺和尚道宣往来甚密。
  炼制“玉壶丸”,因未注意气候而失败。
  时“脚气病”流行,思邈自创“门冬煎”,大验。 
  曾为著名尼僧净明治愈霍乱病,并以“泥涂唾和”之法,治愈自己疮病。
  与外国“贵高人师市奴”相遇。 
  得到龙赉《艮水经》一卷,研读“不舍昼夜”。
  由习业韦澄侄云表处得“治水气肿胀小便不利方”。
  唐贞观元年(627),八十六岁以后。
  太宗召诣京师长安,惊叹其“容色甚少”,将授以官,困辞不受。
  曾与一野老谈房中补益之论,谓衰年阳道忽盛为速死之兆。后果验。由徐来君处得“疗肿方”,治三十余人,皆效。
  贞观三年(629),八十八岁。
  魏征、令孤德棻等修五代史,恐有遗漏,屡向思邈请教,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见”。
  四年(630),八十九岁,
  口角疗肿、自疗得愈。
  五年(631),九十岁。
  左手中指“触庭树”而肿痛,自疗得愈。
  六年(632),九十一岁。
  第一次入川,隐于峨嵋山。由峨嵋道士处得“仙人高子良服柏叶法”。
  七年(633),九十二岁以后。
  七年三月八日,于内江县饮酒过多,四肢痉疼,头痛目眩,额角肿大,“几至殒毙”。周县令请医诊治,百药无效,七日之后,思邈自为处方,“其验如神”。在江州(今江西九江)为前湘东王陈椒平治愈脚气病。
  九年(635),九十四岁。
  由江州返梁州(今汉中)。时梁州刺史、汉王元昌患水肿,医治无效,思邈投以“治大腹水肿气息不通命在旦夕方”,日夜尿二、三斗,五、六日痊愈。
  十年(636),九十五岁以后。
  再次入川。为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刺史李文博治愈消渴病。治愈三十余人疗肿。手疗麻疯病人六百余人,“一一抚养”,“差者十分有一”。又带一病人人山,令服松脂百日,“须眉皆生”。于玄武(今中江),飞乌(今中江蓬莱镇)获曾青,蜀县(今成都东)获雄黄,遂在蜀县魏家炼成太一神髓丹。在峨嵋山开始撰写《千金要方》。
  十七年(643),一零二岁以后。
  《千金要方》脱稿,计三十卷。返回太白山。用“马灌酒”为陇州(今陇县)韩府君治风疾。
  永徽元年(650),一零九岁。
  是年秋,用瞿麦丸为一贞观中远征功臣治箭伤,“其镞不拔,自然而落”。
  显庆三年(658),一一七岁。
  高宗召见,授以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居长安光德坊鄱阳公主废府,为高宗治病。卢照邻、宋令文、盂诜等名流,皆以师礼事之。东台侍郎孙处约携其五子谒见,思邈曰:“俊当先贵,佑当晚达,佺最名重,祸在执兵,”后皆验。
  四年(659),一一八岁以后。
  授职承务郎,直尚药局。开始撰写《千金翼方》。
  咸享四年(673),一三二岁。
  夏四月,高宗幸九成宫,思邈从驾诣行在。冬十月,随驾返长安。于鄱阳公主废府答卢照邻问,阐发名医愈疾之道。
  上元元年(674),一三三岁以后。
  因病请归,高宗赐良马及鄱阳公主废府以居。返故里,隐于华原五台山宝云寺。写完《千金翼方》三十卷,自谓“共成一家之学”。
  永淳元年(682),一四一岁。
  二月十五日逝世。临终前嘱家人薄葬,“不藏冥器”。卒后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本,有若空衣,时人异之,遂以真人目之,
  以上资料来自马伯英《孙思邈年谱》、张厚墉《孙思邈年谱》及药王山碑记。
  诸 说 辩 证
  龙王献方
  在孙思邈的传说中有关龙王献方的故事,一见《酉阳杂俎》,一见《续仙传》,都是道家怪诞无稽之谈,本不足信。但是,孙思邈却在《千金翼方》卷十三中赫然写道:“余尝见真人有得水仙者,不睹其方。武德中,龙赍者一卷《服水经》授余,乃披玩不舍昼夜”。这些话又作何解?
  1982年,四川大学历史系冯汉镛先生根据周必大《省斋文稿》卷四《信国夫人慕容氏挽词》中“疾愈龙宫药”原注:“夫人去秋属疾,上赐药而愈”,证明“龙宫”就是皇宫的另—称呼,又据《广韵》:“龙,君也”的解释,证明“龙”就是对皇帝的尊称。又据周礼·天官外府》孔颖达疏:“广有诏赐与之则曰赉”,证明“龙赍”二宇是指皇帝用诏书赐与之物,显然是唐高祖李渊用诏书赐给孙思邈的宫廷禁方。
  无独有偶,“自云生年”是孙思邈的一个哑谜,“龙赍服水经”则是他的另一个哑谜。
  唐太宗赐真人颂
  乔世宁《五台山志》说:“按新旧唐书思邈传皆不载太宗作颂事,且颂语不类唐太宗言,疑道士伪作者”,对唐太宗赐颂一事提出疑问。今查《唐太宗赐真人颂》碑,按其《跋》文记载,略谓“金大定癸卯(1183)间,县宰完颜宗壁所书《太宗赐真人颂》碣,火裂而损甚”,后经道士李素舟于蒙古宪宗蒙哥六年(1256)易石补刻。看来,问题十分明显,完颜宗壁所书颂语是“太宗”指金太宗而非“唐太宗”,“唐”字是道士李素舟补刻时妄加的。如此,则《五台山记》中“颂语不类唐太宗言”的推断是对的。因为颂语中,金太宗所说的“羽翼三圣”,当指孙思邈扶佐唐高祖、太宗、高宗三人;如系唐太宗赐颂,在他之前只有高祖一人,是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的。

出处: 《耀县志》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