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商洛>商州市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商山四皓小考

《商州市志》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秦王朝的统治呈现了不稳定的情势,朝庭内部又发生了关于统治方计的争辩。。据《史记》记载,这年嬴政在咸阳宫置酒会宴群臣,博士仆射周青臣逃颂辞说,由于秦的统一,把分封割据的诸侯国改为郡县,使得“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帝听了非常高兴。但博士淳于越却挺身而出,指责周青臣是面谀之言,“非忠臣”。他慷慨进奏说:“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他认为应该象商、周那样分封子弟功臣,自为弼辅,才可保无虑。淳于越的这番议论,遭到丞相李斯的驳斥。李斯认为这是“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是“惑乱黔首”。他进而指责诸生对秦始皇的法令是“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率群下以造谤”。为了维护皇帝尊严,加固秦王朝的统治,他奏请并经嬴政批准焚毁秦史宫、法家、农艺、医药、卜筮以及国家所藏以外的“诗书百家语”等一切书籍,限于令下三十日内焚毁,不烧者,“黥为城旦”。还下令:“三二两两淡论诗书的杀头示众,颂古非今的杀掉全族。”第二年,曾为秦始皇寻求长寿仙药的方士侯生、卢生潜逃出走;逃亡之前,还散步了不满秦始皇的言论。嬴政盛怒之下,派人追查审问,涉及儒生四百六十多人,他们均被指控为“犯禁”,“为妖言以乱黔首”。被活活坑埋于咸阳,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事件。
  就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被后世称为“四皓”的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四位老先生也潜逃了。陶渊明在他著名的《桃花源诗》一开头就说:“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南山……”这三句诗精辟地概括了上述四皓隐居的历史背景。
  四皓躲避秦乱出走后隐居于何处?后世有不同的说法。
  太公在《留侯世家》详细地记载了四皓的功迹。但遗憾的是关于四皓隐居于何处,只说了“逃匿山中”四字。《汉书》却在王贡或两龚鲍传中说此四人“当秦之世,避而入商洛深山”,这是我们见到最早的记载。到了汉末,大文学家曹植写有《商山四皓赞》,可见他也认为四皓隐居于商山。到了东晋末年,大诗人陶渊明直书“黄、绮之商山”,并叮咛他的友邻羊松龄“路若经商山”时凭吊一下四皓的遗迹。说明他也确信四皓隐居于商山。到了隋唐,相信四皓隐居于商洛的人就更多了。初唐的大政治家张九龄、训诂大师颜师古都认为四皓隐居于商洛。此后,这一看法一直延续下来,到商洛凭吊四皓遗迹的人越来越多。
  四皓隐于商洛几乎已是定论。但商洛地方大了,究竟具体隐于何处,却有好几种说法,有趣的是从汉以来许多都认为四皓隐居于商山,但最早记载四皓隐居地点的班固却只说他们隐居于“商洛深山”,并没有说他们隐居于商山。上述的颜师古对“商洛深山”加的注释是“即今之商州商洛县山也”。张九龄的《商洛山行怀古》中说四皓隐居于“此山阿“,也认为他们隐于“商洛山”。上述数人中,只有曹植和陶渊明认为是隐于商山,可见在具体隐居的地方上,自古就有不同的说法。
  现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四皓在商洛隐居的地点有三处:一处是商山,位于今丹凤县商镇以南的商山。因其地处于当时的县首府附近,且濒临京都长安“东南行”的大道旁,更加有四皓墓在此,所以这个地方遐迩闻名,古今皆誉。另外,还有二处:一处在今洛南永丰镇南部的山中,今称四皓乡;一处是商县西南八十里杨斜和牛槽交界处的秦王山莲花峰。《陕西通志》说这里“亦四皓隐处”。我们的看法是,这三种说法在没有更确切的证据的情况下,世代传说下来的说法还是合理的。四皓初隐入商,居于今洛南县永丰镇南部山中;当“焚书坑儒”的事态发展到紧急关头,“四皓”先生又辗转流离逃往商县西南的秦王山莲花峰。这里山大林深,沟壑纵横,利于藏身避难。嬴政辞世,中原逐鹿、楚汉相争,刘邦即帝位,改国号汉,定都长安,社会局势稳定,时过境迁,灾难已过,四皓先生遂迁居商山,即使辅佐惠帝以后,他们仍隐于此。
  如果四皓真是一隐到底,就会老死于林泉,不为人所知。但他们并不是这样,而是出来干过一番事业的。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汉高祖很宠爱他的姬妾戚夫人,他每次领兵出征,戚姬常伴随。赵王如意是戚姬的亲生子。刘邦以为太子刘盈(吕后子)仁弱,常说如意类似自己,虽于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封为赵王,但常留在长安自己身边。戚姬乘机日夜啼泣,求立其子。刘邦欲废太子刘盈而立赵王刘如意的主张,由于大臣们有争议,刘邦也下不了决心,事遂未定。有一次刘邦与臣下又争议另立太子的事,争议情况被吕后知道了,她十分吃惊,派其心腹建成侯吕泽(有人认为是吕释之)问计于留侯张良。留侯说,皇上现在没有得到四个人的扶持,这四个人年纪都很老了,都因为皇上傲慢而轻视别人,所以隐居在山中,不愿意做汉朝的大臣。但皇上很器重这四个人。现在你如果能豁出金玉细缎,让太子写信,用谦逊的语言和征聘的车辆,派能说会道的人去聘请他们,他们就会出来。如果他们来,就让他们为宾客,经常跟随太子入朝,让皇上能见到。皇上一见,必定惊奇而询问。皇上知道这四个人的贤才,就一定会对太子有帮助。吕后听从了这个计策,就命吕泽派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往商洛迎“四皓”至长安,住在建成侯那里。刘邦破黥布回长安,设筵庆功,太子携四人至,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果然刘邦怪而问“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姓名。刘邦大惊说:“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齐言:“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刘邦回答:“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离去。事后,刘邦失望地告诉戚姬说:“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遂打消了废太子的主意。据传说,四皓先生不慕富贵,甘心林泉,在太子定位后仍归隐商山至终。死后葬于秦阳村,即今丹凤县商洛镇西。现商县城西郭村的四皓墓据说是明代为祭祀方便而设的衣冠冢。之后,汉惠帝感“四皓”之功,为其建祠于商县城南南秦垭(义名高车岭)上。
  四皓为谁?其说不一: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四皓在辅佐惠帝后见到刘邦,问及他们的名姓时,他们自称是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很明显,这些称呼是四个人的号,不是真实姓名。在皇帝面前自称外号,是有些不伦不类的。这就产生了问题:他们的真实姓名是什么,他们的外号有无错讹?后世在这些方面众说纷纭。
  人们多肯辗转引用《陈留志》。此书记载:东园公姓庾,字宣明,居同中,因以为号。夏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齐人,隐居夏里修道,故号曰夏黄公。甪里先生,河内(黄河以北,总谓之河内,《史记正义》说古帝王三都,多在河东、河北,故呼河北为河内,河南为河外)轵(故城。在今河南济源东南十三里)人,太伯之后,姓周名术,字元道,京师号曰灞上先生,—曰甪里先生。但《陈留志》对绮里季却未作任何解释。《资治通鉴》、《纲鉴》等书都沿用了这个说法。
  《直隶商州志》引用《鸿书》认为“东园公唐秉,字宣明;绮里季吴实,字子景;夏黄公崔广,字少通;甪里周术,字元道”。鸿书何人所作,作于何时,此说有何根据,笔者才疏寡闻未得一见,所以无从说起。
  《直隶商州志》载:宋代罗泌著的《四皓辨》中说:“四皓之名言者不一,如圈公在《史记》以来,《汉书》、《法言》诸所记载,俱作圈公。《洽闻记》作郭圈公,《仙传拾遗》又以为东园公。
  《古今人物别名索引》中认为:绮里季即朱晖,夏黄公即崔广,东园公即唐秉,甪里先生即周术”。也还有夏黄公即周术的说法。
  《中国人名大辞典》对四皓的解释是:东园公,汉。姓唐字宣明,居园中,因以为号。隐商山为四皓之一。夏黄公,汉,鄞(鄞本春秋越地。《国语越语》,句践之地,东至于鄞。汉置县、隋省入句章,故城在今浙江奉化县东五十里)人,避秦匿商山中,四皓之一。(按史记留侯世家注引《陈留志》,云,夏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隐居夏里,故号夏黄公。《四明文献志》云,宋毕文简以为绮里季夏为一个人,后人误将夏字属黄公读。宋潜溪非之,著论以夏黄化为的。但考南史阮孝绪语及杜甫诗,俱称黄、绮而不言夏,是毕说并非无据)。甪里先生,汉。轵人,或曰吴(今江苏吴锡县)人姓周名术,字元道、避秦居商山中,四皓之一。甪里亦作禄里。绮里季,汉。居绮里,季其字也。或云姓朱,名晖。避剧商山中,为四皓之一。
  综观上述记载,在四皓的称号方面,对甪里先生没有争论,“甪”“禄”的差距是属于“同音通假”。对绮里季、夏黄公二人的号称山现过如何断句的争论,但毕文简没有提出依据,只是臆测,也可以定下来为绮里季和夏黄公。关于东园公的园和圈,是东园公或是园公,也或是圈公,难以肯定。但也无妨以司马迁最早的记载定下来。认为是“同音通假”。若如此,则也都可。
  最分歧的是四皓的姓名和字。这是什么原因?唐代颜师古在《汉书》卷72中四皓的称号后边加了这一段注释:“四皓称号,本起于此,更无姓名可称知。此盖隐居之人,匿迹远害。不自标显,秘其氏族,故史传无得而详。至于后代皇甫谧,圈称之徒,及诸地理书说,竟为四人施安姓字,自相错互,语又不经,班氏不载于书。诸家皆臆说,今并弃略,一无取焉”。这段话说明了《史记》、《汉书》末著四皓姓名的因由,也说明了后世记载分歧不一的原因。但由此而得出的结论,说四皓的姓名不可知,那就有些悖谬了。如果发现了新资料,谜团还是可以逐渐解开的。例如最近几年,在商洛就发现了周家磨周姓的家谱,此谱修于同治十三年(1874)。又在丹凤县发现了在道光十年(1830)二月续修的商镇周姓家谱。后一谱记载说:“周氏古姬姓,家于商山者,自甪里先生始,溯先生之世系而尚论之,因为荆蛮吴仲雍之乱,先生官秦博士,避乱于商山,迄今经七十余世,历时两千年”。另据前一家谱记载说,“荆蛮吴仲雍之后,姓周名讳术,字元道。秦会稽洞庭山甪里村人,因以为号。今苏州府西三十里即其地。官秦博士,避始皇乱,隐于商山。汉高祖混一区宇,以礼为罗,茹芝不出。帝所不能致者四人,先生其一也。配沙氏,生子凤翔。”“凤翔同母沙氏,妻马氏诣上洛商山,见甪里遂家焉。生子二,长洁,次浩”。按周姓谱序中说,在同治年间修谱前曾做了大量的调查追溯工作。另据商南群众传说该县甪山清风观亦系甪里先生隐处,死亦葬此,惜,至今遍找不得其冢。
  从这两家谱可以认为:过去有些记载说甪里先生是轵人的记载不正确,应是秦时会稽洞庭山甪里村人;他的姓、名、字、号在各史书上的记载是没有错误的。至于商镇周姓家谱中说“因为吴仲雍之乱”一句中的“乱”字。串连前后并和周家磨家谱相较,乱字似为笔误。再查阅秦以前的资料,《史记·吴太伯世家》有一段话: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乃奔荆蛮……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委简立”。如果再无第二个吴仲雍的话,那么吴仲雍从未乱过。因此,商镇家谱中的乱字当为后字。至于这段记载,原包涵了这样一个历史事件:
  周太王即古亶父,于殷商末纪,原在今陕西扶风周原一带。他的三个儿子:老大名字无考,史称太们,老二名雍,老三名历。历的儿子姬昌,颇有才德,太王想让昌继承国君之位。但按封建法统,得要姬历先当国君。然后再传给昌。太伯、姬雍懂得了父亲的意思,为了放弃君位的优先继承权,就自动奔逃出国,跑到荆蛮去了,在那里建立了句吴,弟兄相继担任了国君,甪里先生周术便是他们的后代。至于四皓中其余三人的姓名,我们现尚无新资料予以考证,请诸爱好同志批评指正并赐文共同探讨。(王庆善 牛树林)
  

出处: 《商州市志》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