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县志》
武关,在丹凤县东40公里的涧谷间。
东汉应劭曰:“武关,秦南关也。”它和潼关、萧关、大散关称为秦之四塞。
武关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时期已有建置。公元前490年,楚人谋北方,即有“将通少习以听命”之语。“少习”,即后来的武关。战国时,秦改少习为武关,即有向东方耀武扬威的意思。《战国策》载:“苏秦说楚威王曰:‘秦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则鄢郢(楚都城)动矣。’”可见当时武关地势之重要。
武关关城建立在狭谷间一块较高的平地上。北依高峻的少习山,南临浩荡的武关河。周围山势巍峨,雄伟险绝,林木幽深,道途险阻。关城周围约1.5公里,城墙用土板筑,略成方形。东西各开一门,以砖石包砌券洞。西门上有“三秦要塞”四字,东门上有“武关”二字,内门额上有“古少习关”四字。关西较为平坦,唯出关东行,沿山腰盘曲而过,崖高壑深,狭窄难行。唐王启《武关赋》云:“观平地势争雄,山形互对,西连蜀汉之险,北接崤函之塞,世乱则阨险区宇,时清则通流内外。”确是对武关形胜的生动、准确的写照。
武关在古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索昭王致书楚怀王“愿与君会武关而约结盟”。楚怀王应约来到武关,被秦作为人质,终生囚禁,老死秦地。秦末刘邦入关,亦取道于此,因势利导,卒以亡秦。
历代对武关的题咏甚多,如唐代大诗人杜牧有《题武关诗》“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昼已空。今日圣神家四海,戌旗长卷夕阳中。”诗情浓郁,清新,为咏武关的名诗。
现在关城摹本完整,砖砌东西门洞依然可见,唯东去的小路,已变成宽坦的公路,大非往昔可比。
出处: 《丹凤县志》